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黄州那家婚纱摄影比较好啊!大家推荐下啊!

黄州那家婚纱摄影比较好啊!大家推荐下啊!

亲给你推荐黄州非常台北,比较喜欢他们清新大气的拍摄风格。起初也是好几家做比较来着,我比较喜欢另一家的婚纱,但是老公比较喜欢浪漫的拍摄风格,喜欢他们的色调。所以我就选择了非常台北。在我了解的过程中,所有的摄影工作室都是没有后期消费的,亲就放心的选择吧。到了非常台北后,看到了他们的婚纱礼服很喜欢,网站上表现的只是一部分。拍完后当天选片,选的原片,觉得也很喜欢。推荐了

2,黄冈非常台北是黄冈最大最好的婚纱影楼吗?

给力的非常台北来这这家拍照的人可真多,干什么都要排队,不过还好,时间不是很长,
中间还有秘书姐姐和我聊天,帮我出谋划策拍照攻略.摄影师强!!时不时冒出几句经典语句惹得我大笑抓狂⊙﹏⊙
中午了,还给我们贴心地准备了免费午餐,我老公在那等我好无聊,就在那上网,不然他要疯了,他是一个坐不住的人。
最后相片洗出来了,效果非常好,我把照片上传到网上,朋友什么都说我照的特有气质,西西,都问我在哪里照的,美死我了

3,无锡全家福哪儿拍的比较好?无锡拍全家福有这么多家,但想找一家性价比比较高的影楼,谢谢

在无锡想要选择一家性价比高的全家幅摄影的工作室,当仍不让的肯定是米兰贝贝了,他家对于全家幅照的拍摄不但采用了独特的摄影技巧而且对于全家幅后期的修片水准都很高,上周我家亲戚去米兰贝贝家拍过,说句实话,摄影师抓拍的技巧很强悍,不仅如此,那些引导员们也很用心,在无锡当地的人都很好找到米兰贝贝,就在无锡市南长区永丰路220号,木樨苑小区对面,建议朋友们去看一下,分享一下哦!

4,包姓氏族 ,来源,现在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包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包尔积金氏(或称孛尔只金、博尔济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40 山东聊城有个包朱庄,以前叫清朝时包住庄,辈分是玉平金昌德.... 哪位高人可以找到哪里迁来的吗 41 池州龙山包氏。字辈排序:一文美全 惟曰大中 国有良臣 家熙光明 善士常继 魁元绍兴

5,"包姓"起源?

包姓起源与庖字有关,庖是烹调的意思。古时候,包和庖两个字是通用的。远古有个著名的部落 首领,叫伏羲,他的部落在他的领导下很昌盛,文化也很先进,所以在古代传说中,有许多文化的发明是归功于伏羲的,比如说伏羲创八卦。伏羲也叫包羲,因为他 的族人在食物烹调上很先进,这也是文化发明之一,就是食文化。包羲的后代,就形成了包姓。另有一支包姓出自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申包胥的后代去一个包字 为姓。包姓先人还有如:[包拯]宋朝清官,民间广泛传颂他的故事。叫包公、包清天,他为民伸冤,惩治权贵。包公已成为一个戏剧人物,成为公正法官的典型。 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拯,确实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物,原籍是合肥人。


[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 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 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 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包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6,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7,历史上姓包的名人有哪些

一 姓氏起源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最为著名的有包拯 包拯之后有包绶和包永年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第二部分 历代杰出人才 按朝代给您划分下来一、春秋战国1、包胥——原名申包胥,为楚国大夫,乃楚君蚡冒之后,别名蚡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为救楚复国,他赴秦求救,在秦宫殿痛哭七日七夜,滴水不沾,终于感动秦哀公,派战车五百辆救楚,击退吴军,收复郢都。昭王以5000户奖赏申包胥,包胥不受,宁愿隐居山中,并让其子孙后代去掉申字,以包为姓,这就是包姓的始祖。二、西汉2、包宗善——(约公元前140年)配胡氏,生子二:长应星、次应斗。汉武帝建元元年举贤良方正入仕,位至山西太原太守。三、东汉3、包咸(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是东汉初期著名的经学家、儒学家。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自长安归乡里,途为赤眉所执,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往东海、立精舍教授。光武帝建武初,举孝廉,除郎中,授皇太子《论语》,明帝永平中累迁大鸿胪,以师恩特加赐俸禄。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俸禄视诸卿加厚,咸以给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笃,帝亲临视。年七十一,卒于官。著有《论语章句》、《鲁诗章句》。卒后归葬延陵,其遗冢巍然,与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4、包福——包咸之子,汉永平中以父荫任卫尉,后授中郎将迁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论语授太子刘肇(后为汉和帝),福以忠直忤窦宪,谢政东归,卒于家,葬于延陵。四、西晋5、包宗远——仕西晋,为郎中。隋炀帝时为国子博士学者,先生见隋室荒乱,退归东海,教授数千人,与门人游于吴兴,遂家焉。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墓”。五、隋朝6、包恺——学者。《包氏宗谱》(南城谱)序中称包恺为一世祖,但为东汉鸿胪卿咸公之后,包咸的十六世孙,宗远八世孙,说明其为包宗远之后的一个支族。六、唐朝7、包融——恺之曾孙,润州延陵(今常州)人,一说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唐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学士、大理司直。长子包何官至起居舍人,次子包佶官至御史中丞,俱能诗,世称‘二包’;包佶子包陈官至国子祭酒8、包何——包恺第四代孙,包融长子,润州延陵人。为天宝六年进士,官至起居舍人。9、包佶——润州延陵人。为包氏三十二世孙,包恺第四代孙。与兄包何均为天宝六年进士,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擢邢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财赋,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封丹阳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何曾因事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佶充任诸道盐铁使。时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纾难有功,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贞观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归葬延陵包墓之西。10、包全——唐天宝六年(747)生,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七、五代11、包恒善——佶之六世孙,五代周为庐州合肥县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树德、仲植德、季松德。树德三子:长讳播、次振、幼拯”。八、宋朝12、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後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13、包恢——字宏父,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扬子人,嘉定中举进士,因所至破豪猾,去奸利,政声赫然,而累迁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历任郡县,政声显赫,官至资政殿学士,封为南城县候。14、包令仪——字肃之,合肥人;进士及第,朝授散大夫,分帅南京上护军,历刑部侍郎。15、包天麟——宋元经学家,字仁甫,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举博学宏词科。入元,避世著述,有《易》、《书》、《诗》、《春秋》四经传义行世。累征,称疾不赴。年八十三而卒。16、包定——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治《春秋》、《书》、《礼》三经。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时,相从讲道。有《中庸解疑》、《孟子答问》、《池州语录》。17、包贵——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宋代画家。善画虎,名闻四远,世称老包。是中国历史上长于画虎的宋代画家。18、包鼎——安徽宣城人,包贵之子。得父之真传,所画猛虎雄踞于岩石之上,向天狂啸,神态逼真,横迈超绝画虎高手著称于世,下笔前先饮斗酒,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觉已如虎;既而再饮斗酒,兴致勃然,取笔挥洒,若有神助,刹时虎成,栩栩如生,其威凛凛。有《归田录》、《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德隅斋画品》。九、明朝19、包溥——名泽弟,字民进,鄞人,京监察御史。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正德间知泉州。为人丰采峻劲,公门如水,弛张以法,吏胥不敢渔民。讼牍盈箱,酌宽猛,应之晏如,庭无滞讼,严稽奸宄,萑苻屏迹。时和年丰,民胥乐业。入觐道卒,所遗图书、敝衣,人称包廉。20、包泽——字民望,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大臣。弘治进士,累拜监察御史,巡按湖广,执法严整,奏罢藩臬不称者,勒王府退还所占民田。自称“阎罗包老”,操行介洁,一时有名御史。有《东川政绩》。21、包裕:广西桂林人,明代官吏。成化进士,授抚州推官,仁恕公廉,郡无冤狱,时称“小包”。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有《拙庵稿》。22、包节——名鼎孙,字元达,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5岁丧父,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授东昌推官。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后出巡云南、湖广御史。后受廖斌诬告,被明世宗发配西宁庄浪卫。包节在庄浪卫,闻母、弟相继去世,悲恸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辑有《苑诗类选》30卷。23、包孝——名节弟,字元爱,是包节的弟弟,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于嘉靖十四年(153年)进士及第。以后当上监察御史,以刚直著名,名垂史册。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回华亭陪伴老母亲。母亲去世后,他由于极度悲痛,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守丧期未满就去世了,其时才46岁。24、包见捷——(约1558年~1621年),字汝纯,号太瀛,云南建水人,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包万化藏书数千卷、博学多才,是临安府庠生和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幼能七言诗。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入京为吏部侍郎。天启元年(1621年)在京病逝。十、清朝25、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朝学者。长於经济之学。工词章古文,精於书法,推为书法正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有《中衢一勺》、《策河回略》等。26、包立身——诸暨包村人,农家子,有臂力。咸丰末,太平军扰浙,立身自言能符咒杀贼,试之屡胜,依者10余万人。敌讹言立身能飞刀杀人,军中不敢言包。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而死。27、包珊——山阴人,文科进士,嘉靖五年丙戍龚用卿榜,用为行人。28、包贤——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任职不祥。29、包予仪——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用为游击。30、包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官吏。雍正进士,官至云南路南州知州。有《说书旁见》、《三才备考》。31、包彬——字文在,号朴庄,又号惕斋,江阴人。乾隆戊午举人,著名诗人,有《朴庄诗稿》。32、包衍——字三峰,南乡人。善画,千岩万壑,萧然神远。书法家,晚年时,拈唐人写景诗,命题作画,涉笔成趣。33、包栋——字子梁,号近三,一号子良,又号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咏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画人物,衣褶古雅绝伦,似于必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所作花木,笔意秀雅,苏浙诗笺,多其手绘。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尝作人物仕女册,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清朝书画家笔录》。十一、民国34、包烈——(1902—1980)字笠翁,诸暨包村人。黄浦军校四期生,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师长,后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中将等职。

8,包家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给您分两个部分解答 (刚巧我母族姓包)
分别是起源 各代名人 人才 希望楼主采纳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最为著名的有包拯 包拯之后有包绶和包永年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第二部分 历代杰出人才 按朝代给您划分下来
一、春秋战国



1、包胥——原名申包胥,为楚国大夫,乃楚君蚡冒之后,别名蚡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为救楚复国,他赴秦求救,在秦宫殿痛哭七日七夜,滴水不沾,终于感动秦哀公,派战车五百辆救楚,击退吴军,收复郢都。昭王以5000户奖赏申包胥,包胥不受,宁愿隐居山中,并让其子孙后代去掉申字,以包为姓,这就是包姓的始祖。



二、西汉



2、包宗善——(约公元前140年)配胡氏,生子二:长应星、次应斗。汉武帝建元元年举贤良方正入仕,位至山西太原太守。



三、东汉



3、包咸(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是东汉初期著名的经学家、儒学家。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自长安归乡里,途为赤眉所执,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往东海、立精舍教授。光武帝建武初,举孝廉,除郎中,授皇太子《论语》,明帝永平中累迁大鸿胪,以师恩特加赐俸禄。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俸禄视诸卿加厚,咸以给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笃,帝亲临视。年七十一,卒于官。著有《论语章句》、《鲁诗章句》。卒后归葬延陵,其遗冢巍然,与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

4、包福——包咸之子,汉永平中以父荫任卫尉,后授中郎将迁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论语授太子刘肇(后为汉和帝),福以忠直忤窦宪,谢政东归,卒于家,葬于延陵。



四、西晋



5、包宗远——仕西晋,为郎中。隋炀帝时为国子博士学者,先生见隋室荒乱,退归东海,教授数千人,与门人游于吴兴,遂家焉。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墓”。



五、隋朝



6、包恺——学者。《包氏宗谱》(南城谱)序中称包恺为一世祖,但为东汉鸿胪卿咸公之后,包咸的十六世孙,宗远八世孙,说明其为包宗远之后的一个支族。



六、唐朝



7、包融——恺之曾孙,润州延陵(今常州)人,一说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唐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学士、大理司直。长子包何官至起居舍人,次子包佶官至御史中丞,俱能诗,世称‘二包’;包佶子包陈官至国子祭酒

8、包何——包恺第四代孙,包融长子,润州延陵人。为天宝六年进士,官至起居舍人。

9、包佶——润州延陵人。为包氏三十二世孙,包恺第四代孙。与兄包何均为天宝六年进士,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擢邢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财赋,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封丹阳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何曾因事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佶充任诸道盐铁使。时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纾难有功,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贞观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归葬延陵包墓之西。

10、包全——唐天宝六年(747)生,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



七、五代



11、包恒善——佶之六世孙,五代周为庐州合肥县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树德、仲植德、季松德。树德三子:长讳播、次振、幼拯”。



八、宋朝



12、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後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13、包恢——字宏父,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扬子人,嘉定中举进士,因所至破豪猾,去奸利,政声赫然,而累迁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历任郡县,政声显赫,官至资政殿学士,封为南城县候。

14、包令仪——字肃之,合肥人;进士及第,朝授散大夫,分帅南京上护军,历刑部侍郎。

15、包天麟——宋元经学家,字仁甫,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举博学宏词科。入元,避世著述,有《易》、《书》、《诗》、《春秋》四经传义行世。累征,称疾不赴。年八十三而卒。

16、包定——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治《春秋》、《书》、《礼》三经。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时,相从讲道。有《中庸解疑》、《孟子答问》、《池州语录》。

17、包贵——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宋代画家。善画虎,名闻四远,世称老包。是中国历史上长于画虎的宋代画家。

18、包鼎——安徽宣城人,包贵之子。得父之真传,所画猛虎雄踞于岩石之上,向天狂啸,神态逼真,横迈超绝画虎高手著称于世,下笔前先饮斗酒,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觉已如虎;既而再饮斗酒,兴致勃然,取笔挥洒,若有神助,刹时虎成,栩栩如生,其威凛凛。有《归田录》、《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德隅斋画品》。



九、明朝



19、包溥——名泽弟,字民进,鄞人,京监察御史。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正德间知泉州。为人丰采峻劲,公门如水,弛张以法,吏胥不敢渔民。讼牍盈箱,酌宽猛,应之晏如,庭无滞讼,严稽奸宄,萑苻屏迹。时和年丰,民胥乐业。入觐道卒,所遗图书、敝衣,人称包廉。

20、包泽——字民望,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大臣。弘治进士,累拜监察御史,巡按湖广,执法严整,奏罢藩臬不称者,勒王府退还所占民田。自称“阎罗包老”,操行介洁,一时有名御史。有《东川政绩》。

21、包裕:广西桂林人,明代官吏。成化进士,授抚州推官,仁恕公廉,郡无冤狱,时称“小包”。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有《拙庵稿》。

22、包节——名鼎孙,字元达,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5岁丧父,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授东昌推官。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后出巡云南、湖广御史。后受廖斌诬告,被明世宗发配西宁庄浪卫。包节在庄浪卫,闻母、弟相继去世,悲恸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辑有《苑诗类选》30卷。

23、包孝——名节弟,字元爱,是包节的弟弟,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于嘉靖十四年(153年)进士及第。以后当上监察御史,以刚直著名,名垂史册。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回华亭陪伴老母亲。母亲去世后,他由于极度悲痛,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守丧期未满就去世了,其时才46岁。

24、包见捷——(约1558年~1621年),字汝纯,号太瀛,云南建水人,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包万化藏书数千卷、博学多才,是临安府庠生和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幼能七言诗。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入京为吏部侍郎。天启元年(1621年)在京病逝。



十、清朝



25、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朝学者。长於经济之学。工词章古文,精於书法,推为书法正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有《中衢一勺》、《策河回略》等。

26、包立身——诸暨包村人,农家子,有臂力。咸丰末,太平军扰浙,立身自言能符咒杀贼,试之屡胜,依者10余万人。敌讹言立身能飞刀杀人,军中不敢言包。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而死。

27、包珊——山阴人,文科进士,嘉靖五年丙戍龚用卿榜,用为行人。

28、包贤——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任职不祥。

29、包予仪——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用为游击。

30、包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官吏。雍正进士,官至云南路南州知州。有《说书旁见》、《三才备考》。

31、包彬——字文在,号朴庄,又号惕斋,江阴人。乾隆戊午举人,著名诗人,有《朴庄诗稿》。

32、包衍——字三峰,南乡人。善画,千岩万壑,萧然神远。书法家,晚年时,拈唐人写景诗,命题作画,涉笔成趣。

33、包栋——字子梁,号近三,一号子良,又号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咏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画人物,衣褶古雅绝伦,似于必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所作花木,笔意秀雅,苏浙诗笺,多其手绘。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尝作人物仕女册,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清朝书画家笔录》。



十一、民国



34、包烈——(1902—1980)字笠翁,诸暨包村人。黄浦军校四期生,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师长,后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中将等职。


回答 完毕希望楼主采纳

9,历史的来源是什么?李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嗥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
二:春秋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李为氏,称李耳。
三: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予国姓李。此外还有很多家族改姓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历史名人:
(一)主要人物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诗仙李白
5.词坛女杰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贽
7.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二)次要人物

1.战国初期改革家李悝
2.赵国名将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飞将军李广
5.东汉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冲
7.隋朝桥梁专家李春
8.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9.一代名将李靖
10.风流天子李隆基
11.骁勇善战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约大家李商隐
14.洗尽铞华留词名的李后主
15.宋代编辑大家李仿
16.宋初圣相李沆
17.抗金名将李纲
18.抗元名将李庭芝
19.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20.一代闯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国、洋务坎坷的李鸿章
24.地质学家李四光

10,关于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报告?

包 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 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省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间亦作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尝作山水图,载艺林月刊。卒年八十一岁。著有《艺舟》、《双楫》及《清朝书品》、《安吴》四种。
姓氏起源
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名人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