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10亿!看《长安三万里》,品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歌文化自信!】截至7月22日12时20分,影片《长安三万里》票房突破10亿元。《长安三万里》一扫之前喜欢改编老IP的套路,采取英雄惜英雄式的“双男主”结构,以诗人中功业最大的“边塞诗人”高适为接口,向监军太监回顾他与唐代写诗成就最高的谪仙人李白的交往过程,展现诗仙放荡不羁的性格魅力与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勾勒出了唐代盛世与动荡交替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呼吁,并带出群星璀璨的时代涌现的千古流传的名家,像杜甫、贺知章、王维、孟浩然、岑参,崔颢、王昌龄、张旭等等,也有哥舒翰、郭子仪、严武等中兴名将及程公公等风云人物。让观众体验到那个辉煌时期所带来的美好与感动。故事背景集中于安史之乱前后,战乱前长安的繁华似锦,扬州的醉生梦死,洞庭湖畔水草丰美,黄鹤楼的丰神俊秀,边塞的厚重苍凉,高适老家梁园的闲适山水……构成一幅幅唐代山河画卷。而后与残酷战争带来的山河破碎,一片狼籍形成强烈对比。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与历史事件的有机交融,让故事多了戏剧张力,既有壮丽景色,亦有悲伤场面;既战场拼杀的勇猛,亦有纵酒高歌的奢华;既有权谋机巧,亦有刀光剑影……故事情节与人物设计与唐诗巧妙嫁接,共吟诵了48首唐诗,配合身临其境的动画,让观者随之共情。这也让很多网友都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网友1:想起以前种说法:幼时背诗,茫然无觉,只知字句朗然上口,但不知念来何义。要多年之后,眼前一景一地一境遇在眼前展开,你被击中,而脑中无言语可表达时,幼时念诵过的字句便下意识地冲口而出。那时才会明白背它的意义。长安三万里。因为时间太长,长到不像院线的商业电影,更像纪录片,乃至或有些文艺片的气质,长到拍完那帮最好的诗人从意气风发到落拓流离的一生,旁人觉得太长,我却觉得太短。最感动我的不是黄河边写那黄河之水天上来,而是李白对离去的高适大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首诗二十年前就是我照着你写的"。两人像镜子般从对方的天才中照见自己,自信又分开,抑郁又重逢。在通讯齁慢的时候,我听过你写的每一首诗,知道你写得最好的首;“飒沓如流星”是我照着你的模样写的;离别的时候“天地一逆旅”,画面中我们也背道而驰;中原的落霞,江南的月夜,田园的池塘,边塞的雪夜,天南海北双向奔赴。
网友2:这是六七月档最最好看的电影,每一帧都可以让人热泪盈眶。看着看着我逐渐明白了电影为什么取名《长安三万里》——长安虽然地在方寸,却有三万里的流光溢彩,三万里的舞影歌声,三万里百川入海的包容博大,三万里诗书纵横的潇洒才情,三万里戍边将士的满腔热血,三万里诗酒难销的万古千愁。正因繁华时的长安有三万个李白的三万里风流浪漫,破败时的长安有三万个高适的三万里戎马征程,才成就了在流传诗书三万年的梦中长安。只可惜三万里人间路,没有一条属于盘桓世间的天上谪仙,却也成就了这颗映照古今三万年的诗坛明月。总之,这部电影的确配得上《长安三万里》这个大气磅礴的名字。
网友3:长安三万里的遗憾到底是什么?遗憾的是:高适蹉跎半生,暮年得志。遗憾的是:李白潇洒肆意,空有大鹏之志,却沦为阶下囚,最终了然一生。遗憾的是:少年杜甫惬意灵动,最终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遗憾的是:远在长安的皇帝,永远不知道哥舒翰宁死不降。遗憾的是:裴十二是一个女子,文不输李白,武不输高适,只因女子之身报国无门。遗憾的是:这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遗憾的是:世间竟然有这么多文武双全的人不得志。遗憾的是:盛世长安,终是不复再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网友4:故事框架是很好的,讲述高适破匈奴大军,攻守都是两难的境地,借一段回忆,揭开了盛世大唐的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小章节的内容特别多,很杂。这就会让人找不到点。故事是从高适的视角切入的,讲高适和李白的友谊。说实在的,我没有体会到“友谊”的力量。故事讲了那么多美好的诗词,讲了那么多风花雪月,讲述了那么多挥金如土,埋没英才,说实在的,除了感慨“人才埋没,世道人心”,真没觉得人间值得。我想看到的,有,但不深刻。我想看到李白受挫,有,但不深刻。我想看到友谊升华,有,但不深刻,我想看到才华横溢的人挽救大唐的盛世将倾,有,但不深刻。我想看到李白的心中难以书写的盛世山河,有,但不深刻。该有的都有,但不深刻。这也许就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三个小时,没有表达出一个核心的主题,实在遗憾。高适几次入长安,有对比,但是并没有将“盛唐与诗”联系在一起。高适把自己的诗,融入了乱世,但并没有借李白的豪情,写出一个“大厦将倾”的大唐。风花雪月,不能代表“腐朽”。我觉得需要更深刻的内涵。乱世需要高适这样的人,盛世需要李白这样的人。那个时代的诗人,成就了长安,诗如何让长安不朽,没表达出来。
网友5:多年以前,我喜欢纯粹有文才的,不喜欢和官场和政治有关的文人。年轻人的眼睛里非黑即白的二维观,似乎更纯粹一些。相对于李白和苏轼,更喜欢苏轼一些,因为苏轼更正直、更接地气更乐观一些;而李白显露出来的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看了《长安三万里》,似乎李白不是为了人世间的存在,谪仙一样的人,最终必将上天。一样的不喜他,因为他的不羁和放纵。不知道两种不同类型的高适和李白为什么成为相守相望的朋友,或许李白的不羁是高适永远不能达成的状态吧!小朋友说对于高适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前听姜天一老师推崇高适,始终不得其要,看完《长安三万里》,知道了什么是边塞,知道了高适的厉害得地方。和孩子聊李白的结局和高适结局的必然性,从圣贤之志开始,从利他出发,从社会价值出发,去除私欲才有了高适的后来,而被私欲蒙蔽的李白才会给永王歌功颂德,而无视百姓的流离失所,无视国土的满目苍夷。其实李白给高适传递的是什么呢?铁杵磨成针的信念和坚持,相扑之术的精髓对于作战战略战术的影响,以及他迷之自信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对于高适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