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提示: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译文: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 文章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
提示:

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的哪些方面让公孙丑折服?
提示:

孟子的哪些方面让公孙丑折服?

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
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孟子公孙丑有何关系?孟子公孙丑对话讲述了啥
提示:

孟子公孙丑有何关系?孟子公孙丑对话讲述了啥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他的一生有很多的学生,而公孙丑则是孟子最得意的也是最看重的学生之一,《孟子公孙丑》记载了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就是仿照《论语》,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儒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一书中除了《孟子公孙丑》之外的篇章,全都是记载孟子个人言论的,只有这篇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可见孟子对于公孙丑这位学生的重视程度之高。 孟子与公孙丑的关系 在《孟子公孙丑》这篇文章中,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他所宣扬的仁政的理论,但是孟子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列举大量的故事来具体说明仁政的道理。 孟子用晏子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如何趁势追击、事半功倍;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公孙丑要养浩然正气,不要企图不劳而获,要心胸坦荡,这才是君子的所为,并且孟子进一步解释所谓浩然正气就是壮大的阳刚之气,就是心胸宽广、坦坦荡荡、气贯山河的泱泱正气。因为孟子一贯宣扬仁政,他不屑于同时代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巧舌如簧、阴谋诡计的所谓权术,认为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人之术,是君子所不齿的。 孟子一向推崇的是圣贤君子,他们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人心悦诚服的,从内心里觉得别人的对的,而不是用强权和霸道来强迫别人服从。 这样即使会令别人表面上服从你,但是内心却对你充满了怨恨。孟子认为那也算不上真正的仁政。只有让百姓真正从内心觉得国君的治理是对的,对他们有好处,百姓才会顺利地接受这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