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范氏的起源

范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范」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曾做「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吓人之乐而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范姓起源参考之二:范家风范
范字单从字义上看,有模具、规范和规矩的空间意义,但作为人的姓氏来讲,除了上述的空间意义,而更多的是人的表率内涵。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不朽的做人准则。范家之所以出现范仲淹这位先忧后乐的人物,是否与范家的风范有关呢?
据史书记载,范氏得姓较早,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经历舜、夏、商诸代,称为唐杜氏。入周后,被改封于杜。不久,为周武王所灭。杜伯之子温叔逃至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传至其曾孙士会的时候,被任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从此之后,士会的子孙便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皆以范氏为姓,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范姓是我们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之一。按照人口的多少它排居在第61位,大概占到我们汉族人口的0.36%,也就是说大概28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姓范。范姓的人口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湖南、辽宁、黑龙江最多,这七个省的范姓人口大约占到全国范姓人口的62%。
范姓这一显赫姓氏,不仅在大陆人丁兴旺,在祖国宝岛台湾也为数不少。自从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布台湾全岛。不过,居住最为集中,人数也优于其他各处的则是新竹县。就人数来讲,范姓为台湾的第48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台湾的范姓都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大陆,按照文献资料记载的话,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大陆的范姓开始移民到台湾去。那么,比较最早的一支应当是在明末永乐年间的时候,有一个福建人叫范文华,他就迁徙到了现在台湾的台南县盐水镇这一带。以后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又有广东人范光儒、又有福建惠安人范养成等等,他们分别从广东福建迁徙到了今天的台湾新竹等地方。
就这样,从福建、广东迁台的范氏一个接着一个,使台湾的范姓,从无到有,世代繁衍下来。曾任台湾省新竹县县长的范振宗先生,祖籍就是广东省陆河县,显然,范振宗这支范氏家族,是由他的祖辈范光儒在明朝从广东迁徙台湾的。范振宗先生在台湾给我们的电话中说,范氏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20代了,今年12 月5日他要回广东老家寻根祭祖。祖宗不能忘,故乡不能忘,范家风范不能忘。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炎皇后裔本一家;寻根问祖格外亲。
范姓起源参考之三
范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一。范姓出自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建立了唐国。西周成王时期,被改迁杜,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被诬陷,被杀,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士会为晋景公时的名将,因为军功,被封在随,后来改封在范,后代就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范。发展和演变:范姓早期在晋国发展,“六卿之乱”时,范姓被击败,从此范姓开始散居北方。唐代,范姓开始进入福建,宋代,又进入广东。明代末年,范姓开始进入台湾。范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户,金乡,沛县,钱塘,鄱阳,雁门,顺阳,丹阳,汝南,代郡,河内,敦煌,杭州,宁化,海阳,嘉应,梅州,埔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
2,求范氏起源及分布
范姓来源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 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3,滕州至泰州自驾里程
驾车路线:全程约474.5公里 起点:滕州站 1.枣庄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80米,左转 2) 行驶80米,右转进入大同路 3) 沿大同路行驶60米,过左侧的恒丰大厦,直行进入大同南路 4) 沿大同南路行驶2.0公里,左转进入青啤大道 5) 沿青啤大道行驶690米,右转进入益康大道 6) 沿益康大道行驶6.4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笃西路 7) 沿笃西路行驶3.3公里,朝济南/G3/S83/徐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枣庄连接线高速公路 8) 沿枣庄连接线高速公路行驶170米,直行进入枣庄连接线高速公路 9) 沿枣庄连接线高速公路行驶140米,朝济南/徐州/G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滕州南立交 2.沿滕州南立交行驶2.0公里,过滕州南立交,右前方转弯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3.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79.9公里,朝徐州(东)/淮安/南京/G251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淮徐高速公路 4.沿淮徐高速公路行驶680米,过大黄山枢纽,直行进入淮徐高速公路 5.沿淮徐高速公路行驶221.1公里,朝北京/扬州/上海/G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楚州枢纽 6.沿楚州枢纽行驶670米,过楚州枢纽约48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7.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111.5公里,朝海安/润扬大桥/瘦西湖/S28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丁伙枢纽 8.沿丁伙枢纽行驶1.6公里,过丁伙枢纽约400米后,直行进入启扬高速公路 9.沿启扬高速公路行驶26.3公里,在泰州(西)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870米,直行进入长江大道 11.泰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长江大道行驶1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长江大道 2) 沿长江大道行驶10.4公里,左转进入凤凰西路 3) 沿凤凰西路行驶4.2公里,直行进入凤凰东路 4) 沿凤凰东路行驶1.0公里,左转 5) 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泰州市
4,滕州到泰州开车几个小时能到
5小时左右 驾车路线:全程约479.1公里 起点:滕州市 1.枣庄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6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10米,左转进入尚贤路 3) 沿尚贤路行驶260米,左转进入北辛中路 4) 沿北辛中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北辛东路 5) 沿北辛东路行驶470米,直行进入北辛东路 6) 沿北辛东路行驶650米,在第4个出口,朝G3/京台高速方向,进入龙泉北路 7) 沿龙泉北路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龙泉北路 8) 沿龙泉北路行驶330米,右前方转弯 9) 行驶360米,朝徐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滕州立交 2.沿滕州立交行驶,过滕州立交约400米后,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3.沿京台高速行驶94.2公里,直行进入淮徐高速 4.沿淮徐高速行驶183.7公里,朝淮安(南)/南京/盐城/G2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淮安西枢纽 5.沿淮安西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6.沿长深高速行驶12.2公里,过武墩大桥,朝盐城/G2513/G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淮徐高速 7.沿淮徐高速行驶24.8公里,直行进入盐淮高速 8.沿盐淮高速行驶280米,朝北京/扬州/上海/G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楚州枢纽 9.沿楚州枢纽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10.沿京沪高速行驶111.4公里,朝海安/润扬大桥/S28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丁伙枢纽立交桥 11.沿丁伙枢纽立交桥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启扬高速 12.沿启扬高速行驶26.2公里,在泰州(西)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500米,直行 14.泰州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420米,直行进入长江大道 2) 沿长江大道行驶7.0公里,朝海安方向,左转进入宁海线 3) 沿宁海线行驶680米,朝高港/海安/G328方向,右转进入祥泰路 4) 沿祥泰路行驶3.6公里,左转进入凤凰西路 5) 沿凤凰西路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凤凰东路 6) 沿凤凰东路行驶990米,左转 7) 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