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包拯下陈州了吗
包拯下陈州了吗
提示:

包拯下陈州了吗

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流传很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元代作家无名氏写了一本《陈州粜米》的公案剧。剧本说的是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陈州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中户部尚书范仲淹召集大臣韩琦、吕夷简、刘衙内等人商议,派两名清廉官员到陈州去放粮救灾。刘衙内力荐自己的女婿杨金吾与儿子小衙内前往,并带着钦赐的紫金锤去整治“刁顽”的百姓。两人到陈州后,把国家调拨的米价抬高一倍,并在米里掺上沙土和秕糠,而且用小斗量米,伤天害理要发国难财。
贫苦百姓张撇古带着儿子小撇古前去买粮。面对这种坑人情形,张愤起抗争,和他们辨论,骂他们都是些偷吃国粮的耗子,咂脓血的苍蝇,不想张被小衙内用紫金锤打死。小撇古跑到东京(开封),向尚为待制的包拯告状。杨金吾二人贪污的事实传到京城,范仲淹等大臣决定派包待制包拯去陈州查办此案。包公在去陈州的路上遇到了妓女王粉莲,包公扮演她的随从,替她牵着驴,混进了陈州城。查清事实后,包待制斩了杨金吾,并让小撇古用紫金锤打死了小衙内亲手为父亲报了仇,然后把小撇古关进牢里。这时,刘衙内从皇帝那儿讨了一份“赦活不赦死”的赦书急忙赶来救儿子,结果包公根据赦书的指示,把活着的小撇古从牢里放出来。包待制查办陈州粜米案,落了这样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据说包公到陈州办案这一年正好是45岁。包公为了办案方便扮作妓女的跟班,穿着娼家的衣衫,戴着娼家的帽子。老百姓认为这损害了包大人的名誉权,45岁这一年很不吉利,于是豫东乃至整个河南一带,男人到了45岁,说这一年是“骂年”。
戏曲评论家认为《陈州粜米》这出戏是借宋代的事反映元代的整个社会状况,这完全有可能。因为影射现实,借古讽今是历代文人常用的手法。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本杂剧是否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
包公放粮的根据
首先,包待制的舞台形象完全和他的历史表现相吻合。老百姓常说的包公就是指的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年间进士。他做过地方官,如开封府知府等职。并三次调中央监察机关做官,如监察御史、谏院谏官、御史中丞等职。这中间还被封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待制也即学士,这就是包待制的由来。包公死后谥孝肃,因此又称他为包孝肃。过去做官,大部分人是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用更直白的话说,“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贪赃枉法是旧官场的普遍现象,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而包拯做官,一不怕得罪人,敢告皇亲国戚;二不贪金银,廉洁奉公,直面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其实,包拯在北宋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特别高,他流芳百世的原因是他的人品和作风深受百姓敬仰,这反映了民意。
在宋代的史料里,还没有发现包公陈州放粮的直接证据。间接的证据有包拯上奏仁宗的一封奏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在这篇奏疏里,他向朝廷反映陈州地方受灾,粮食歉收,农民交不上公粮的情况。
负责财税的转运司规定,以实物税折合成现钱的方式向农民征税,这就是所谓的“折见(现)钱”。宋代的税收制度是以农民占有土地的多少为征税标准,一年夏秋两征,一半收钱,一半收粮食。这次因为陈州受灾,税收改为只收现钱,不收粮食。问题是朝廷规定大小麦每斗折现钱一百文,脚钱(运输费)二十文,仓耗等再加二十文,即每斗麦需要交钱一百四十文。而当时市上小麦每斗实价五十文,这样每斗小麦的“折现钱”就额外增添了九十文。更不讲理的是熬制土盐,如果按照换算,熬制每斤土盐要交税二百八十文。针对这种乱收税的情况,包拯沉痛地提出“乃是于灾伤年分,三倍诛剥贫民也”、“一郡五县数十万口,非常暴敛,小民重困”,请求皇上下旨免去陈州地方额外增添的税收。
从这篇奏疏里还可以看出,包拯当时并不在开封府工作。陈州和开封府是同级,宋代的行政区划分是路、州、县三级,开封属京东路管辖,陈州归京西路管辖。因此,包拯以开封府知府的身份下陈州办案的说法并非史实。包拯只有在中央监察机关工作,才有可能“奉圣旨令京西路转运司相度闻奏”。包拯任天章阁待制不久,就做谏院谏官,这封奏疏大约写于这个时期。这就是元杂剧的史实依据。《淮阳县志》记载一通明代成化年间的《重建包孝肃公庙碑》碑文,碑文记述,旧的包公祠在当时陈州的官仓永积仓内。原因是“陈州公监粜之处,除奸革弊,民受其惠,故其祠立于仓中”。
县志里还记载着一通明万历年间的《四贤祠碑》碑文。四贤指的是做过淮阳太守的汲黯;做过陈州知州的范仲淹;北伐中原,三次收复陈州的岳飞;另外一个就是包拯。这四人都对陈州的百姓有功德。其中说包拯的贡献就是,根据圣旨开仓放粮,救活了陈州数万百姓。这应是《陈州粜米》剧本的创作依据。但以上两则碑文也只能作为间接的证据,因为其内容都是明代人追记的。

北宋四京分别是指哪些地方
提示:

北宋四京分别是指哪些地方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 宋朝建立初,沿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盖有意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其后未果。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 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这种两京并立的局面,直至宋仁宗庆历二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后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扩展资料: 1、东京开封府 东京,是宋朝首都,为中国首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为中国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东京地处黄河畔、中原腹地的八朝古都开封,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不同的历史朝代曾名东京、东都,是华夏民族、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源地。 2、西京河南府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国依次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史称五代。在这期间,后梁、后唐、后晋依旧定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 在五代时期,洛阳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宋朝实行两京制,汴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这两座城市形成了全国的两大中心。 3、南京应天府 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兵变。 赵匡胤登基即位后,因发迹于“宋州”,遂改国号为“宋”。因宋州古为商丘,火正阏伯居商丘,商丘为大火星分野之地,宋朝自称为“火宋”、“炎宋”。 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建应天府为南京,改圣祖殿为鸿庆宫,并赐宴三日。 又下旨修建归德殿,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应天府成为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南京应天府有全国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应天府书院)。 4、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