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二江的人物记实
前期经历张二江是南下干部子弟,在他年少时,父亲在“文革”中受打击离世。上大学前,张二江当过六年兵,还做过邮递员,张二江是武汉大学历史系七八级的学生,即使在阅历丰富者众多的“新三级”学生中,他也显得卓尔不群。他的同学回忆说:“张喜欢当官,爱高谈阔论,热心社交,是公认有才华的。”张二江在上学期间就表示了从政的强烈愿望,并在学生干部模拟政治操练中颇有建树,担任了武汉大学学生会主席,当选为全国学联委员,基本上达到了一个学生干部所能做到的极限。有趣的是,位居高官后生活腐化的张二江,大学期间甚至没有女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练毛笔字。关于张二江的字,书界行家认为是“下过功夫的”。在天门、丹江口等地任职期间,张二江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吹卖嫖赌贪”之外,他也雷厉风行地营造了不少显赫的“形象工程”。同时,张二江的笔也没有闲着,从政府机关到闹市旺铺,他的书法处处可见。某些低级官员甚至以获得市委书记的一幅字为升官进阶的信号。在天门中学旁边的一家装裱店的老板说,以前很多人拿张二江的字来裱,多是招牌名,,实地看了张二江给一家酒店写的招牌,还真有几分颜体雍容贵重的味道。附近的人说,落的名款在张二江倒后被拆下了,因为还没有找到新的题词,所以招牌还来不及全部换掉。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北省冶金局,担任团委书记。两年之后的1984年,他又调到刚刚组建的厅级单位湖北省委经济工作部。在经济工作部,30出头的张由科级晋升到副处级,但没有实职,任副处级调研员。1986年,他被下派到嘉鱼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下派和挂职锻炼被认为是提拔干部的前奏和必经程序。但这一次的下派并没有给张二江带来实质性的升迁。1987年,张从嘉鱼县回到经济工作部,担任调研室副处长。工作调动1987年,湖北省委经济工作部被撤销,与此同时,湖北省监察厅成立,据介绍,当时经济工作部80%的干部都转移到了监察厅,张二江也调到监察厅某处任副处长。但仅仅3个月后,张又调到省政府研究室任副处长。知情人称,张认为监察厅不好发展,便通过各种关系谋求调动。张曾对熟人说过,“我办具体的事不行,但宏观方面还可以”。张一直认为自己不是等闲之辈,做事喜欢独当一面。从他两次主动的调动看,都是从单一职能部门到了宏观综合部门。从学生会主席到省直机关的年轻副处长,张二江有无特殊背景不得而知,但知情人认为对张来说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张“脑瓜灵,办事干练”,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并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及全国学联委员,在当时看来是一个优秀人才,可能被省里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数字政绩省直机关的工作对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张二江很清楚这一点,他的出路仍然在“下面”:到基层担任实职,主政一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再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1988年,张的机会终于来了,湖北省决定从省直机关中下派一批干部到基层出任党政领导,这次下派不同于一般短期的挂职锻炼,而是要扎根基层,连户口都要迁过去。张二江报了名,并得到省委组织部批准,到边远的鄂西北县级市丹江口出任代理市长,不久后在市人代会上顺理成章地当选为市长。丹江口市以道教名山武当山及丹江口水库闻名,同时也以贫困闻名。但这对张二江来说,这也许正是一种机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果然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遇。如果能使一个贫困县脱贫,这便是最大的一单政绩,足以奠定一个官员升迁的坚实基础。1997年,北京一家知名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张二江:十年鏖战丹江口》的报告文学,在这篇洋洋一万多字的长文的开头,引用了一首出处不详的“民谣”:“丹江口来了个张二江,家家户户满粮仓。就是碰上了鸡猴年,也能吃上个肚儿圆。”作者显然想把张二江描绘成丹江口人的衣食父母。张二江是1988年初到丹江口担任市长的。据《十堰统计年鉴》记录,丹江口198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0338亿元,仅比他上任前的1987年的4.2666亿元增加了7000多万元,这个较为平稳的数字一直持续到1992年,为8.2284亿元。1993年,这个市的GDP猛然窜到16.116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个亿!此后,更是连年翻筋斗,1995年的GDP达到了38.5502亿元,财政收入1.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70.4%,丹江口宣布“全面脱贫”。1996年,张二江被提任十堰市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市委书记。此后丹江口的统计数字继续年年上升,1998年,丹江口市年报GDP82.6亿元,财政收入2.85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545元,获湖北省“十强”县市称号。造假黑幕1999年底,数家媒体聚焦丹江口,揭穿了当地骇人听闻的统计数字造假黑幕。湖北省为此进行了一场统计数字“挤水”运动,丹江口一地在此次运动中挤“水”总量占全省的5%。2001年,有关方面作出权威统计,丹江口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8年缩水近50%和40%,仅相当于1995年水平。丹江口在获“十强县市”称号两年之后,又申请重新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而此时,从“数字政绩”中获益最大的张二江已经调省直管市天门市任市委书记。
张二江的个人经历
张二江,山东寿光人,1954年1月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1978年,进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曾任校学生会主席;1982年,毕业后进入当时的省冶金局,曾任团委书记;1984年,调任湖北省委经济工作部副处级调研员;1986年,下派到嘉鱼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1987年,调回到经济工作部,任调研室副处长;1987年,经济工作部撤消后任省政府研究室副处长;1988年,调任丹江口市代理市长,后被选举为市长;1996年,被提任十堰市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市委书记;1999年,调任天门市委书记;2001年7月,接受省纪委调查;2001年底,省纪委将张二江涉嫌贪污、受贿线索移送省检察院,省检以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10天后,张二江被逮捕;2002年春,张二江被提起公诉;2002年7月23日,张二江在潜江受审。
张二江是那里人?
2002年9月7日,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被指控受贿、贪污案一审宣判,汉江中级人民法院以被告人犯受贿罪和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处张二江有期徒刑18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
张二江,男,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湖北省丹江口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十堰市市委常委兼丹江口市市委书记,1998年12月至2001年7月任中共天门市市委书记。2001年因涉嫌受贿罪被检察机关逮捕。在此前的调查中,张二江因为违法乱纪,被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斥为“五毒俱全”。
记张二江
三俗的体现
一是“庸俗之风”。 一些干部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江湖习气盛行,同事之间不称同志,却称兄道弟;上级不叫领导,叫老板;年岁大点、走得近点,甚至认“干父母”。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真理力量去感召人,靠理想信念去教育人,而是用哥们义气“取信”于人,用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一干部不是搞“五湖四海”,而是大肆编织关系网,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各种老乡会、校友会、同学会不计其数。更有甚者,推崇“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等所谓“铁杆”交情。义气代替良知,感情代替政策,利益代替原则,形成星罗棋布的“利益共同体”。二是“低俗之风”。一些官员情趣低下,生活作风不检点,搞权色交易,以权换钱,用钱买色,色助官贪,导致情色腐败愈演愈烈、大行其道。有的干部纸醉金迷,嫖娼狎妓,包二奶、养情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相互炫耀,名为包二奶,实为变相重婚、一夫多妻。如临高县城监大队长邓善红,包养6个情妇,个个都为他生了孩子。连同妻子,邓实际共有七个妻妾,被称为“七妻事件”。 南京市车管所长查金贵居然包养了13个情妇,经常在熟人面前自我炫耀:“《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我呢,有金陵十三钗。”此类典型在官场枚不胜举,如张二江“遍地开花”的,米凤君“嫖娼过百”等等,如此色官淫官堪称官场“衣冠禽兽”。三是“媚俗之风”。 一些媚上欺下,权术机变,精心演习“升官经”,对上寻找人身依附,“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说的话,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都要坚决贯彻执行。“拿鸡毛当令箭”,有时领导一句不经意的话,马上有人展开充分论证,有时领导的一个颜色、一个肢体动作就让下面慌半天。大凡领导家里有红白喜事,许多人趋之若鹜,行极尽巴结之能事。如以前曾有报道,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丧父,该县出动120辆小车奔丧,三名乡镇书记自备孝衣哭灵,一口一个“亲爹”,在事后均得到提拔。这类情况在当下并不少见。四是“吹捧之风”。民间有人调侃说:“见面不说实话的是做生意的,彼此看不起的是搞艺术的,相互吹捧的是当官的。”溢美之词过多过滥,无原则的歌功颂德比比皆是,而批评话却是少之又少。就连党的三大作风,也被人调侃成“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民主生活会一直被视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一大法宝。“批评领导怕被报复,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失威信。”民主生活会上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成了相互评功摆好的“按摩会”。有的把批评变成表扬,不是说领导“工作有急躁情绪,不注意个人的身体”,就是说领导“原则性太强”,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五是“奢侈之风”。一些官员大手大脚,慷国家之慨,有的贪图享受,公款消费,毫无节制;有的政绩冲动,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只图轰动效应,不顾实际后果;有的兴建豪华衙门,气势恢宏,让百姓望而却步。例如,如今社会上公祭之风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繁荣,大搞文化政绩工程。有的脱离实际、盲目跟风;有的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有的小题大做,动不动就要打造所谓“天下第一”。公祭活动泛滥,奢侈华丽,劳民伤财,老百姓看在眼里,怨在心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以至有人戏称:“抬出一个死人,建造一座假坟;花了一堆金银,坑了一方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