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朱英国的个人经历
朱英国的个人经历
提示:

朱英国的个人经历

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在贫困中长大,目睹了大量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1959年,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海南岛,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一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活。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1984年,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发现。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以后,朱英国为首的研究组先后培育除马协型不育系3个。2002年,和他的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后又培育了红莲优6、珞优8号等;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2008年,9月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朱英国的介绍
提示:

朱英国的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男,1939年11月生,湖北罗田人。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