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注释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注释
提示: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注释

1、注释: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2、出自南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3、原文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4、译文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夜阑更深、独守残灯之苦;接着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意,雨声引起人离别情怀。 周紫芝以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譬如《踏莎行》写离人别情:“游丝飞絮,斜阳烟渚,愁情无数。”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景物迷离。堪称难得的上乘之作。 其中“泪珠阁定空相觑”一句的用词尤其巧妙,最后这一问更是催人泪下。其他如《生查子》、《西江月》、《菩萨蛮》、《谒金门》、《卜算子》等都是佳作。著有《太仓_米集》七十卷、《竹坡诗话》一卷、《竹坡词》三卷。存词150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紫芝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名句鉴赏
提示: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名句鉴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名句的诞生 一点残红1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2,拨金猊3。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 ——周紫芝·鹧鸪天 完全读懂名句 1﹒红:灯。一作“红”。残红:指即将熄灭的灯焰。2﹒宝瑟:装饰华贵的锦瑟。3﹒金猊:狮子造型的铜制香炉。猊,猊的简称,狮子。 一点残灯将尽,天气刚刚转凉,秋寒的意味却早充满室内。已经到了半夜时分,外面正在下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声更加凄冷,叶叶声声都增加我伤感的情绪。 她弹奏锦瑟,调弄琴弦,我为她拨动着香炉中的炉炭。那时节,她与我将鹧鸪词唱得情意绵绵。如今在风雨交加的西楼夜晚,纵然听不见她凄清的歌声,也会垂泪。 词人背景小常识 周紫芝(公元1082—1155年),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南宋初时居住陵阳山中,家贫但苦学不懈,只可惜多年应试都不曾及第,直到大约在50岁以后的绍兴年间才终于考中进士。 但或许是因为“官晚而名不达”,使得周紫芝个性趋于极端,中进士后他汲汲营营地献诗给秦桧,乞求能攀得较好的一官半职,但不仅没有如愿,还使得他沦为人们口中“趋炎附贵”的“国贼”。而这段经历不仅对他的诗词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也颇受后人讥讽。 周紫芝的词作最早学习晏几道,后又受李之仪影响,早期的作品清丽婉曲,这与他“少时酷喜小晏词”有直接关系;到了晚年,他的作品趋向沉郁苍凉,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凭吊历史胜迹、慨叹朝代兴亡、感叹凄凉身世之作,倒是引起不少失意文人的共鸣。 除了诗词作品之外,周紫芝还著有《竹坡诗话》一卷,在考证诗作本事、品评诗作方面其实也有不少独到、可取之处,只可惜由于他的德行有损,因此连带着这卷诗话也屡受后人的指摘。 中国自古重视“文德兼备”,周紫芝在文学上虽也有自己的一番小小成就,但终究被“声名”所累,至今不得翻身。 名句的故事 周紫芝的《鹧鸪天》写的是在一个夜晚,词人因梧桐秋雨而引起的离愁别绪。其中“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二句,不仅点出“三更秋雨”的这个特定环境,并也极其精妙地用文字表达出了“声音”的存在,历来极受人青睐。 但其实,“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之句是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半阕的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同样是“梧桐”,同样是“三更”,同样直接书写雨声,但词人要抒发的却是人心中的别离之悲。 除了诗词之外,元代白朴也曾写作过一个有关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爱情故事的杂剧《梧桐雨》​‍‌‍​‍‌‍‌‍​‍​‍‌‍​‍‌‍​‍​‍‌‍​‍‌​‍​‍​‍‌‍​‍​‍​‍‌‍‌‍‌‍‌‍​‍‌‍​‍​​‍​‍​‍​‍​‍​‍​‍‌‍​‍‌‍​‍‌‍‌‍‌‍​。此剧向来被称为“元四大悲剧之一”,原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而之所以会以此为名,全因为在故事的最后,正当唐明皇终于在梦中与杨贵妃再度相会时,却硬生生地被现实中雨打梧桐声所打醒,使唐明皇内心的幽怨如喷泉般涌泄而出,从而使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水 *** 融和谐一致,造成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实在堪称绝唱。 历久弥新说名句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梧桐”经常是与“离愁”、“寂寞”等词分不开,因为“借物托情”往往形成所谓的“触景伤情”,而让原本单属于个人的情感引起共鸣。 大自然原本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若心中无情,自然界的景观依然只会是客观的存在,不会有所改变,而一旦加入了“情感”二字之后,世间万物全可以幻化为主观的感情依托,也因此成就了这么多伟大的诗篇。而将“声音”与“情感”相结合,正是众多写情方式之中的一种。 将“物”与“情感”相结合,在现今的文章之中是极为常见的方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是“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但除此之外,相同且更为大众所用的写作方式是将“形象”与“情感”或将“味觉”与“情感”相结合。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便是将“形象”与“情感”相结合的一个极佳范例,作者虽只是用清浅的笔法将父亲跳下月台捡橘子的背影具实呈现,但读者却可由那个“形象”之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之情。而将“味觉”与“情感”相结合的例子,则有琦君女士的《此处有仙桃》一文。琦君女士在文中虽只是淡淡地描述着20年前台湾住家邻近的一间小杂货店中所贩卖的“仙桃”,初尝时的滋味及视它为至宝的经过,但当她写及现在只能以朋友介绍的“柚子茶”来一解“思桃”之苦,并在每回将“柚子茶”含在口中时,不由得轻声地念一遍:“此处有仙桃。”以此默祝那位再也没有机会见面的杂货店老板娘健康幸福时,那种看似轻淡实则浓烈的追忆之情,确实让人备感温馨。

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点一盏心灯愿人间皆安下一句
提示:

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点一盏心灯愿人间皆安下一句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点一盏心灯,愿人间安康。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01
元宵 · 煮汤圆,祈团圆
元宵佳节,

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
今天,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
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汤圆是美好的寄托,幸福的挂念;
汤圆是一种祈福,祈愿以后,
路途顺遂圆满。
特殊时期,有的人或许
不能与家人相聚,
但期盼团圆的心不变,
煮一碗汤圆,
与电话那头的亲人,
道声问候,唠唠家常,
欢声笑语驱散满屋的清冷,
吃下热气腾腾的汤圆,
身暖心也暖。
02
元宵 · 离故土,奔远方,藏思念
十几日前,大费周折回到老家,

只为一场盛大的团聚,
明日,为了生活,
我们携着大包小包的牵挂,
将要回到我们一直奋斗的城市。
虽然疫情形势严峻,

但古人云: 心不乱,则万事皆安。
调适茫然焦躁的心境,
返程的路途,注意防护。

常听家里长辈说,
“过了元宵,这年哪才算真正过完,
新的一年方至。 ”
今年的元宵注定无昔日的热闹,
吃一碗简单的汤圆,
放一盏许愿的孔明灯,
所求不多,平安就好。
03
元宵 · 最浪漫的情人节
其实,在中国传统节日中,
元宵节是唯一的浪漫节日,
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
只有到了元宵灯会,
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
这正好给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机遇,
因此,
元宵节这天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
一曲笙歌春如海,

千门灯火夜似昼,
热闹给世人,
爱情给两个人。
将最美好的时光,
定格在元宵之夜。
几千年来,无论是甜蜜,
还是思念,又或是离愁,
每一种关于爱情的心境,
在此夜都变得如此美丽动人。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愿人月两团圆!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04
元宵 ·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浪漫之余,
莫忘了元宵节有普天同庆之意,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 ”
这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
各式各样的灯笼,
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
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与灯笼相伴而生了猜灯谜,

春宵赏灯之会,
诗谜书于灯,映于烛,
列于通衢,任人猜度,
即称为"灯谜"。

如今的灯谜依然妙趣横生,
寄寓着人们祈求平安、顺遂的心愿。
以前人们赏了花灯、猜完灯谜,
再去看看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
而今,为了早日战胜疫情,
人们自愿留在家中,
共同祈祷新一年的生活

就像天上的月亮,圆满美好!
疫情当前,
感恩在那些在前线奋战的人们,
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情绪,
愿我们牵念的每一个人平安,健康!
点亮一盏心灯,
寄托这无处安放的牵念,
唯愿春天早来,疫遏止,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悦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来源于古典书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