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修国的人物成长
1991 年,他们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企业名称也已改为了三一。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们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他们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 ——重工制造领域。 这年3月,唐修国等4人来到涟源。当时,人造金刚石并不很景气,但出人意料的是,唐修国看到了当时许多人没有看到的商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变化——原苏联的解体,低档人造金刚石的出口由年3500万克拉急降到500万克拉,给人造金刚石压机市场带来广阔空间。他们迅速组织数十名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起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以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向大吨位压机进军,迅速打开市场。1993年对于唐修国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们的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三一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做顾问。而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年是唐修国等4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经过多年的打拼,三一集团在唐修国领导下已成为一个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他组织成立的技术开发部,主要从事焊接材料系列产品和人造金刚石系列产品的研究、生产和经营。唐修国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制新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仅花3个月就制成投产低银无银材料,获1991年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科技新产品证书,降低了成本,为国家节约大量白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唐修国在研制开发低银无银材料的同时,还抓住时机,捕捉信息,组织专家研制人造金刚石用触媒,经过反复测试,成功地推出第一代产品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1994年,他所领导的触媒厂已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专业生产厂家。唐修国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副食公司瞄准国际市场,依靠自己设备全、原料充足、科研力量强的优势,开发合成的高难度高品质人造金刚厂,无论在颜色还是晶型方面,都超过了俄罗斯同类产品,受到美国、韩国用户的高度赞誉。现以唐修国为法人人代表的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集材料、设备、产品为一身的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人造金刚石龙头产业基地,为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1994年实现产值1.2亿元。几年来,该公司的产品先后获全国火炬高新技术然、“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等多项大奖。
唐修国的个人创业
1984年,28岁的梁稳根带着他的三位从中南大学毕业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在湖南涟源卖羊,策划和指挥的是如今的湖南首富梁稳根,而他的兄弟们中,袁金华负责羊源,唐修国负责交货。那时他们的正式身份都只是涟源洪源机械厂的普通职工。袁金华怀揣着宰羊刀、麻布袋和几件破衣服首先上路了。湘西、常德、甚至贵州的铜仁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寻找羊的足迹。一时,“大学生成了羊贩子”成了洪源机械厂的爆炸性新闻。但由于他们并没有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待买回了一大批羊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跟日本签了一个合同,过了元旦就会取消,价格就会跌。于是,他赶紧把羊以低价卖给了当时的一个肉贩子,总算没把钱赔进去。1986 年元旦,贩羊失败的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等人呆在新晃火车站一个小旅馆里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在电话机跟大熊猫差不多的年代里,一下子没法同梁稳根联系上,几人度日如年,焦灼不安,好不容易等到了梁稳根发来的电报,电报上却是让人莫名其妙的几个字:“羊不要,毛留”,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梁为节约电报费,将“羊不要了,毛中吾暂时留下”一句给省略成5个字。这5个字不仅让他们几人不明白,还被电报局当成了特务的暗号,报告到当地派出所。好在派出所对这些早出晚归的年轻人进行了准确的调查才没闹出更大的误会。 4人团队的“出头”受到了诸多非议。有人说,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培养他们,他们不为国家出力,老想着自己赚钱,满身铜臭。梁稳根的父亲更是怒不可遏,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洪源机械厂。在老人的眼里,辛辛苦苦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人信羡慕的国家干部,好歹混出了个人样儿,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后来,他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选择特种焊接材料作为创业的突破口,这正是他们的特长所在。要知道他们4人中有3人是学材料专业的,再加上在中南大学材料专业方面颇有建树的梁稳根的恩师翟登科教授,他们的底气从来没有这么足过。1986年,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他们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他们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105铜基焊料的各项指标抽样检查终于达到了国家质量要求,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1986年9月,他们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4人欣喜若狂,紧紧地抱成一团,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