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和权力的根本区别
权利和权力的区别如下: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按其行为属性来讲,权利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与社会政治行为;权力行为则一般是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等属于公务的行为,又称职权,是一种公共权力。2、强制性不同:权利和权力都对相对人具有强制性。权力具有国家的直接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当权利不能实现或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请示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或救济,但权利人不得自行对相对人施以强制力。因此,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是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权利的构成要素如下:1、主体的行为意志自由要素;2、主体的肯定性利益能力要素;3、社会评价的正当性要素;4、社会规范的认同和保障要素。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权利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理解权利的本质 ?
关于权利本质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并先后就此形成三种不同的传统学说,有意思说,利益说以及法力说。
意思说,又称意思支配说:此说为德国学者萨维尼与温德夏特所创,他们认为权利的本质是意思之支配,即权利为个人意思所能自由支配的范围,意思为权利之基础,无意思即无权利。[1]
法国大革命后,整个社会弥漫着个人主义及自由思想,因此导致法国民法极其尊重个人,认为其意思所致,权利因随之发生变动,法国民法以债之行为变动物权,即为具体的事证。借助意思所致,权利随同变动的思想,认为权利等于以意思支配事物,即权利之所致,事物随意思而变动。[2]
利益说,又称利益保护说:此说为德国著名学者耶林(Jhering 1818——1892)所创,该说认为权利的本质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凡依法归属于个人的利益,无论为精神的或物质的,即为权利。
法力说,又称法律实力说:此说以德国学者梅克尔(Merkrl 1836——1896)为代表。该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可以享受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依此说,权利总是由“特定利益”与“法律上之力”两要素构成。所谓“法律上之力”是由法律所赋予的一种力量,凭借此种力量,既可以支配标地物。亦可以支配他人。。[3]
注释:
[1]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2页。
[2]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3]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