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 1.如何识别谎言? A.回答的时候,反复省略到第一人称"我”。比如:撒谎者会回答"车坏了",而未撒谎者则会回答,"我的车坏了"。 B.在问到你喜不喜欢这个礼物时,说完喜欢,再露出笑容的,是撒谎者,边说喜欢,边露出笑容的,是未撒谎者。 C.当被询问某一段时间内的具体所作所为能毫不喘气的说下来,那他的话就非常值得怀疑。人的记忆力不可能这么好,总是会出点错的。 D.在说话时,手部动作和所说语言不一致,比如嘴里说着没有,实际却在点头时,意味着对方很有可能隐瞒了真实的想法。 2.通过眉毛辨识心里态度。 A.当你认识的朋友,介绍不认识的朋友给你时,如果对方眉毛上挑,意味着他对你保持着些许排斥与抗拒,你应该礼貌性的打声招呼,或者和对方握握手,但不要靠他太近,否则你的主动,只会让他感觉不舒服。 B.当一个人虚伪地向你打招呼时,她的眉毛会向下弯,举起的胳膊也不会太高。 C.你在开始加入一个群体时,要注意观察,如果全体成员看着你的眉毛成拱形,那么就是欢迎你的,但如果对方斜视你,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对方不喜欢你的加入。 3.摸下巴在表达什么? A.如果是在跟客户谈判时:你在介绍产品,而对方正低头抚摸下巴,这就是典型的思考神态。这时候就需要谈话的一方,适当放慢谈话速度,给予对方思考的时间。 B.如果是在跟朋友聊天时,你在一旁滔滔不绝,而她眼神游离,用手支着下巴在听,你就应该停止说话,或让对方来说了。因为她支着下巴,其实就是在告诉你,我很累,所以才不得不支住下巴,努力听你说话。 4.通过表情识别内心。 A.当你遇到一个撒谎高手,就看他的脸部左侧一个人的左脸会比右脸,更加清楚的将它的谎言展现出来,具体表现为,犹豫、僵硬、凝固,你会发现他的那,左半边脸居然是如此的不协调。 B.当一个人紧闭双唇,嘴角向后拉伸,不露出一颗牙齿,整个嘴唇都呈一条直线时。这个微笑要表达的含义就是,我对你说的话不置可否,也不大赞同你的意见。我的内心深处藏了你不知道的真实想法,而且,我不想告诉你。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有的人说话的时候喜欢摆弄小动作的,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人偶尔出现一些小动作,但这些小动作代表什么意思,很多人却不是很了解。下面看看手部微动作心理学。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1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说话喜欢比划手势的人的性格 肢体语言是我们的第二大语言,在我们无意做出动作的时候,其他人也能够悄悄的感受到一些信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凡人皆无法隐藏私情,他的嘴巴可以缄默,但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出卖他的内心。” 你自己有没有关注过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时候,你的身体语言呢?有些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1、让人感到自信的人手势不止一种 当演讲时提到的内容跟数字相关时,如果能够在讲到“第一、第二...”的同时,深处相对应的手指,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更容易听进去你的观点。 当说话的内容跟方位有关系,比如提到“左边”“下面”“在座的各位”,你会看到有的人会用手指向对应的方向。当然对人不用手指头,不然会感觉到不被尊重,而是手摊开指向对应的位置,听众会从你那接收到更为明确的信息,注意力也一下子被吸引起来。 有些演讲很有经验的人还会用一些描述手势,比如在说到某个东西有多宽、有多小这类的形容词时,语言不够直观的情况下,手势比划就会让人观感更为清晰。 2、有些手势具有特殊的指向性 当你看到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者伸出大拇指对你表示肯定时,你内心会感到被认同。当你看到演讲时握紧拳头向上的时候,你也感受到他在传递信心。我们平常给自己加油鼓劲时,是不是也会握紧拳头呢?对对方的说法或提议表示认同的时候,我们也会用OK的手势来表达。当没听懂或没想法的时候双手向外摊开,对方也能感到我们的无奈。 据统计,意大利是最喜欢用手势的国家,每天会使用大约250个手势。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用手势来区分不同人的性格呢? 我觉得很多时候手势跟性格是没多大关系的,手势只是传达我们内心看法的一种方式而已。 3、不同环境下同一个手势有不同的含义 当一个人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的时候,反复搓手掌暗示着这个人胸有成竹,很有自信心做到这个事情。而如果是一个刚刚站上舞台去进行演讲或者表演的时候,搓手掌就代表着内心很紧张、缺乏十足的把握。 有的场合攥紧拳头是在加油鼓劲,但如果是跟一个人说话争吵了起来有矛盾时,看到别人对你握紧拳头就得注意了,说不定人家是想揍人了,这时候就得退后三步,平复下心情。 4、手势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心情 我们可以想象,当你内心找不到支撑时,事情不如意时,你很需要有一个东西让你感受到实物的存在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看到有人用力的握紧双手,神情复杂,这很可能是他有力使不上,很想达成结果,你如果在旁边,可以的'话试着看看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手部微动作可以怎么用心理学解读?说话喜欢比划手势的人有专属的性格吗?相信你能从上述我收集的手势知识找到你自己的看法。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2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内心处于焦虑、着急或恐惧的状态时,我们常会用手扯自己的头发、咬指甲,或者是吮吸大拇指;当自己内心犹豫不决或者专注于思考某件事情时,我们的手常会不自觉地摸摸脸颊或是在后脑勺压着头发上下搓动。其实这些手部动作,都在诉说着动作者不同的内心活动和个性特征,同时也表现着一个人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 据研究发现,人的每只手都有29块骨头,其中包括了手腕处的8块鹅卵石形状的骨头,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系在一起,由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这样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大脑对手更为偏爱,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分配给它们。 仔细回想我们会发现,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已经充分掌握了语言技巧,但在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在很多时候不自觉地、本能地用手去表达我们的想法、情绪和感情,甚至这些手部动作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因此,手成为了人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之外最容易关注到的信息提供者。下面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让大家体会手部动作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谭涛在一家广告策划公司上班,他平时比较安静,跟同事也没有多少交流沟通,只是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一天,公司的总经理突然召开了一个会议,让员工积极提出对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面对突然召开的会议,大家都有点不知所措,生怕自己提出什么不符合总经理心理预期的建议,因此大家也就都选择沉默不语, 会议一时间陷入了尴尬。平时本就没多少话的谭涛此时低着头不停地搓着自己的双手,总经理看见了,面带喜色地说:“谭涛,我看你准备好了,你先说。”谭涛一时感到惊愕,不知道总经理为何会突然叫自己,但此时也只好硬着头皮说出自己的看法。 听完谭涛的意见,总经理脸色变得十分的难看,随便说了几句就结束了会议。同事告诉谭涛他触到了总经理的敏感问题,谭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令他不解的是总经理为什么会先叫平时表现平平,本就不善言辞的自己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谭涛本是没有做好率先发言的准备,可他那个不停搓手的手部动作表达着一种热切期待回答的意味,因此也让总经理误以为他做好了回答的准备。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手部动作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掌握不同手部动作所表现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读懂一个人手部动作所暗示出的内心想法,也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游刃有余。 有效的手部动作能够引起人们积极的反应。当然,不合时宜的手部动作也会给人留下消极的印象。比如说,当别人在专心、饶有兴致地向你表达他的看法时,你的双手却总是交叉抱于胸前,这就会让对方感觉你忽视了他的存在, 而且对他所表达的东西不屑一顾,也就不免给对方留下不良的印象。其实习惯于这种手部动作的人,叛逆性较强,喜欢挑战,有韧性,但又注意和善于保护自己,平时难免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 透过手部动作,可以洞悉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想法,从而判断他是否在说谎。有时尽管我们刻意地想隐藏内心所想,但面对来自他人或环境的压力,我们的肌肉难免会受其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变化的部分肌肉能够控制我们的手和手指,使其做出各种精确细致的动作。 比如说在面试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里很紧张,手不住地颤抖,这是因为人的边缘大脑感受到压力和紧张后,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之类的激素会激增,从而引起手的颤抖。因此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对方的手会颤抖,那就表明你说的某些话触到了他的敏感点或是引起了他内心的刺激。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于手部动作“出卖”内心想法的案例。 就比如说下面这个小故事: 曾诚从初中开始物理成绩就相当好,他自己对物理也非常感兴趣。高二的时候,学校选拔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曾诚以学校头号种子的身份参赛,并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了初赛和复赛,杀入到了决赛。决赛在省会南昌举行,曾诚的辅导老师和妈妈都陪着他一起去。 在进入考场的前几分钟,曾诚面对全省的尖子生,感到压力山大,手不住地颤抖起来。这时曾诚的妈妈看到后,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子,是不是很紧张啊?”曾诚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怎么会呢?一点都不紧张。”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在故作镇定,便说:“儿子啊,你看看其他的考生,他们表面上还在有说有笑,其实他们心里也很紧张,不信你看,有的人十指交叉,有的人老是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 还有的人不时用手接触嘴唇,老妈在杂志上看到有个叫尼伦伯格的著名心理学家说过,这些都是表示心理不安的手势,表明他们在掩饰内心的消极态度。所以儿子不用紧张,大家的心态都一样,正常发挥就行。”曾诚听完老妈的一席话后,顿时轻松了不少,最终拿到了国家二等奖。 的确,手部能表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无论怎样去用言语伪装,手部的那些细微的动作都会泄露你内心此时所想。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学会透过手部动作来解读对方的心理需求,观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3 一、手指散开,手背朝上 第一种情况是手指散开,没有紧闭,而且手背朝上。行为心理学指出,这类人的性格往往比较直爽,做事光明正大,是非分明。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心思往往比较单纯,心直口快,对朋友更是热情。如果你可以和这种类型的人成为好朋友,他会在你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帮助你。不过,由于他们不懂灵活变通,也会经常让自己陷入困境。 二、手指紧闭,手背朝上 第二种情况,就是手指紧闭,手背依旧朝上。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有着极强的观察力,容易发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看待各种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过,因为他们过于敏感,所以经常患得患失,害怕孤独,习惯用微笑去掩饰孤独的内心。 三、手指紧闭,手心朝上 第三种情况则和第一种刚好相反,手指紧闭,手心朝上。如果你在测试身边的人的过程中,有人是这种伸手方式,那你就要小心谨慎了。行为心理学上认为,这类人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差。他们内心非常自卑,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即使内心因此饱受折磨,他们也不会在意。此外,他们缺乏主见,习惯依赖别人,很容易走向极端的道路。 四、手指散开,手心朝上 最后一种情况是,手指散开,手心朝上。伸手方式是这类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总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要强,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不愿去寻求帮助。他们给人的印象虽然比较孤立,但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有一点双重性格的倾向。有时候,他们给人的感觉有些闷骚,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 以上的四种情况,是行为心理学与微表情心理学结合得出的结论,但真实情况还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分析。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不能过于绝对去判断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