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是云南的戏曲吗
是。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玉溪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玉溪花灯戏革新较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在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玉溪花灯戏多以两个人的歌舞和两个人以上的群舞为主,载歌载舞,内容不拘,代表剧目有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会》,近代剧《夜半歌声》《家》,现代剧《洪濒赤卫队》《南海长城》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玉溪市申报的花灯戏(玉溪花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8。
云南花灯剧的云南花灯剧简介
云南过去称演花灯为“唱灯”,也称“簸箕灯”,言其在广场围成圆圈演出。历史上,花灯演出多为灯社,会火,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就演花灯。元谋的红岗花灯,据说可推到明万历年间(1573-1642年);玉溪花灯,据说也可推到明代。清雍正时,吴应枚在《滇南杂咏三十首》中的一首诗中写道:“呜咽芦笙和口琴,依稀声调杂南音。新腔草竿何许打,莽仗于今尽革心。”原注有“芦坚、口琴,野人乐器;打草竿,曲名,男妇俱能歌。”可知,当时打草竿(即打枣竿)已在滇南一带传唱,并用民族乐器伴奏,且“男妇俱能歌”;“依稀声调杂南音”则反映外来曲子,正处在演变过程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问(1644-1661年)昆明附近的花灯歌舞演出,已较普遍。作为花灯剧,则晚于花灯歌舞。从较早的一些花灯剧目的内容看,可以在清乾隆年间成书的《缀白裘》中找到蓝本。如花灯剧《补缸》、《凤阳花鼓》和《乡城亲家》,分别源于《缀白裘》第6集的《买胭脂》、《花鼓》和《探亲》、《相骂》;而花灯剧《借亲配》、《瞎子观灯》则源于《缀白裘》第11集的《借妻》和《看灯》、《闹灯》。由此推之,作为花灯剧的出现,大约不会早于乾隆时期。因当时正是我国西部的许多民间戏曲兴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