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意思
《寒食》全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内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内容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的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食节相关介绍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节。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古诗意思
《寒食》全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内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词句注释 ⑴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即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正当三月,是春景正浓之时。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或云禁火为周的旧制,与介子推之死无关。诗题一作“寒食日即事”。 ⑵春城无处:一作“春风何处”。春城,指春天里的长安城。飞花:一作“开花”。 ⑶御柳:宫苑里的杨柳。 ⑷“日暮”句:因为寒食禁火,也即不能燃烛,但对宠幸人家,却特许赐以蜡烛。日暮,一作“一夜”。汉宫,实指唐宫。传蜡烛,依次传递蜡烛。 ⑸轻烟:一作“青烟”。五侯:指当权的外戚或宦官。《汉书·元后传》载,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封其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时人称之五侯。 又,《后汉书·陈蕃传》载,汉顺帝梁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其子梁胤、叔父梁让、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世称梁氏五侯。又,《后汉书·单超传》载,汉桓帝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侯,亦号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