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摘记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
李娟 著
那些所有的,沿着群山边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激情,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它们空荡荡地敞开在荒野之中,饥渴不已。久远年代前留下的车辙梦一般印在上面。这些路,比从不曾有人经过的大地还要荒凉。39
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55
我轻轻的扒开枝叶,俯身在那里,长久着看着。这时有人从我背后悄悄走开,永远走开……而在此之前,我已在这森林里独自穿行了千百年,没有出口,没有遇到任何人。66
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而永远地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感到熟悉。我不是虚弱的人,不是短暂的人——哪怕此时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暂的人。70
我说着舞蹈,和这世间舞蹈着的一切。那些美的形体,若非有着美的想法,怎么会如此美得令人心生悲伤?那些睡着了的身体,那些木然行走着的身体,或是激动地说着话的身体,轻易地从高处跌落的身体——都在世界之外。他们创造着世界之外的事物,不停积累,离世界越来越远。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身体一日日衰老下去,到了最后也与这个世界无关。……只有美才能与万物通灵,丝丝缕缕吸吮吐纳。只有没才是最真实不过的自然。我还在想:我爱舞蹈,我爱的也许只是我身体里没有的东西。我总是那么贪心,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想知道得更多。143
或许,出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美丽之处吧?再这样美丽着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话总是令人难过的。所以我就有所渴望了,所以麦西拉就出现了……秋天快要过去了,而这条大地还是那么碧绿葱茏。只有河床下,水流边的白桦树黄透了的叶子,纷纷坠落。洁白明净的枝子冷清地裸在蓝天下,树下的草地厚厚地积铺了一层灿烂的金色。153
那些猎人和鹰之间,和这片追逐狩猎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总觉得眼前的这持鹰的老人,太不真实了——作为正在不断消失的古老事物之一,他周围的那圈空气都与我们所能进入的空气断然分离着,并且还有折射现象。175
我们却什么也不能惊起。我们只能开车从上面碾过,碾过,一无所知地碾过……只能碾过而已。蝴蝶的路,盛大,雪白,隆重。本该由另外的什么去踏上的?我们在这山野中多么渺小,多么无知。298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看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喜欢上这个被称为传奇的作家。通常看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带着自传性质的书往往会去八卦作家本人,可是看完李娟的阿勒泰,却只想再接着看她的文字,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不要停。你看,李娟的文字是有魔力的。
她写自己经历过的阿勒泰,写荒无人烟的小卖部,写外婆,写妈妈,写暗恋着的弹吉他的男孩……她写生活里的一切,可是生活里的一切在她的笔下却是那么自然流淌,仿佛她不是在借文字表达,而是这些经历本身通过她的笔端倾泻而下。
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看完李娟的书,突然觉得这才是文字的作用,不控诉,只表达。我借着文字在声嘶力竭的控诉,害怕别人不能明白我,不能明白我写的东西。事实却是,我对文字越卖力,写出来的东西越无趣。李娟的文字也有爱,有寂寞,有孤独,有无奈,可是她的文字底色是明亮,让人看着感官是愉快的。
她写那个暗恋的男生时,只写自己如何焦虑的在午夜的聚会上等待他的出现,他终于出现,却没有多看她一眼,她主动说话,她听他弹琴,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不是汉人,男孩是不会和她结婚的,可是她还是想多呆一会,坐在他的旁边,即使姿势不优雅,即使衣服太凌乱,她就是想多呆一会,一会就好。她呆了很久,他只是自顾自的弹琴,忘了她。后来,她一个人走了。她没有写爱,却处处是爱的味道。
她写外婆:“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因为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她写妈妈:“我站在帐篷门口一直目送她的身影远去,渐渐走得又细又小。却始终非常清晰,直到清晰地从草地的碧绿色消失进高处森林的蓝绿色中为止。像一枚针,尖锐地消失了,消失后仍然还那样尖锐。”
她写自己:“在澡堂洗澡,我这平凡的身子,平凡的四肢,不久将裹以重重的衣裳,平凡地走在黄昏之中。这平凡的生活,这样的平安。我不再年轻了,但远未曾老去。千万根头发正在生长,几处伤口正在愈合,患关节炎的双膝“嘎吱”微响,颈椎骨刺轻轻地抵着只能以想象感觉到的某处。疾病在身体深处安详地沉睡,呼吸均匀,而青春在一旁秉灯日夜守护。她想唤醒他,但忍了又忍,泪水长流……这些都由我的身体小心裹藏着。我的身体站在水龙头下的激流中。”
她写乌鲁木齐:“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没赚上什么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呆着。乌鲁木齐这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路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张开双臂。 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她写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读者的感受。 李娟笔下的乌鲁木齐就是我现实世界中的北京,李娟笔下的外婆就是我记忆中的奶奶,李娟笔下的妈妈就是很多年前我的妈妈。李娟的文字就这么轻易的让我沉沦。
生活一场,谁还没点苦,又何必拿着那点苦,那点失落,那点鸡毛蒜皮,那点不得志一直嘚嘚呢。重要的是不因每一种状态而失去对生活的该有的热情和好奇,就像李娟对她在阿勒泰的生活持有探求的心,也安于成名后的作家生活。
作家里缺少李娟这样的文字,生活里缺少李娟这样的心态。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5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最初开始阅读《我的阿勒泰》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偶然,可是看着看着我不禁沉浸其中,如今书已看完,我也有了自己关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 本书的作者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区陪伴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家庭以裁缝和小杂货铺店为主,因此对阿勒泰充满了有如对生存本能的感激和新奇。 她的文章大都比较轻松、欢乐,她的文字也都透着幽默,但是她又经常会在文章的最后几节来个大逆转,开始思考人生,变得十分严肃,不过她连接的非常好,不会让人觉得这几节是作者生搬硬套,强行升华主旨。就像《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中,她一直在写她和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之间发生的事,在最后一节突然开始表达对身边故人都相继离去的苦恼。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莫名,怎么就突然从玩笑般的拉家常变成了人生哲理,这个改变未免是太大、太突然了,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文章。这次,我发现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或许是当地众多青年的一个缩影,所以他的形象才会被塑造得那么鲜活,并且趣味十足。他的离开也代表了当地青年的离开,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都选择了进城打工,只有包括作者在内的小部分人选择了留下,因此作者感到了孤独和苦恼。 在我看来,李娟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叹家中的亲情,另一种是赞美当地人的淳朴。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就是在感叹她和外婆之间的亲情。作者在叙述了与外婆之间的若干感人事件后,就开始表达对外婆的愧疚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文中外婆吐舌头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作者对她外婆的爱,让我动容。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节的思考,其中的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让我明白了碰到任何事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而《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则赞美了当地人的淳朴。文章中作者和她叔叔一路上接受了当地人真诚的帮助。作者在最后把当地人民比作了玛瑙,我想那是因为当地人有着一颗与玛瑙一样美丽的心。在这最后说“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让人不禁感叹都市中陌生人间真诚的稀缺。 柴静曾评论道“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得出来这样的文字”,我觉得这完美地表达出了李娟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李娟的写作功力十分了得,她的描写十分生动,让我对于描写有了新的感受。总而言之,《我的阿勒泰》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作文 这个星期我接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一共有三辑,其中我最喜欢的时第一辑中的《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钱,但这个人却死了,只能由此人的亲人来替他还钱,但他的家人实在在拿不出钱来偿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作者的妈妈,要求抵债。然后作者的妈妈打电话给作者告诉了作者这件事,这让作者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家里还想买一匹马,因为那时候作者的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作者的妈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赞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盖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还得嫁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许多养马的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能拥有一匹马。 读了这一片文章之后我又很多感想:我觉得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作者家里想买一匹马都那么难,而我们现在呢,要车买车,要房子买房子,我们还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马之前还会计划好有了马之后要干嘛干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这种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计划的习惯。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作文 作者李娟是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实、真切而不乏动人之处,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缕清新的风。 我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一读就有一种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因为她的描述就是小时候的感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这么触感强烈。 这本书里没有变味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如何赚钱的窍门,这里有的是真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淳朴的一种味道。 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真想不到现在这样充满PM2.5的社会里还有人在写、能写那么清澈、纯净的文字。如果让我编教科书,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选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适用。心灵鸡汤太假了,佛经圣经太飘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种自由自在、悠悠荡荡、返璞归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下来,太舒服了。 我喜欢文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有一说一的书,对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书敬而远之。看李娟的书,看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时候,会让你感觉长舒一口气。像是懵懵懂懂从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遥远的另一个自己中醒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500字 初识李娟是在文轩书店闲逛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一本她的《羊道》,那时的我还沉浸在十余年前读姜戎《狼图腾》的狼道里没有出来,那气势恢宏、壮怀激烈、如史诗一般的狼道!那独自作战时的观察、踩点、埋伏、等待、进攻,那团体作战时对天气、风向、目标的精确判断,和进攻时机的精确把握,和分工打围时犀利的行云流水的攻击和放走羊群中强悍公羊的机智,以少胜多的勃勃野心,和围攻马群时那带着愤怒与激情的惨烈,和受伤时自断其腿的悲壮,和在月夜里嚎叫的苍凉……让我至今都没有碰到一本书能有超越它。不曾想有人写“羊道”。那小绵羊有什么好写的——一群懦弱的、吃草的、性情温驯的、愚钝的、吃了睡睡了吃的、被人宰来吃肉的…… 狼在牧民眼中是神,是永远不被驯服的高贵的物种,是成吉思汗的老师是几千年牧民生存智慧的老师,是腾格里派来维护整个草原平衡的神奇生灵,是他们的图腾…… 羊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是牧民的物质基础,是牧民的朴实的维系生存的生命线…… 若非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淳朴而琐碎生活的静美吧,我这么想。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片大地是那么美! 那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那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媒。在那里,物资极其简单匮乏。在那里,牧民生活得寂静而美好。滴水泉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的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后来,那个女人跟着一个年轻的司机走了,那个男人也没有等待,不久后也走了。滴水泉又恢复了深沉的寂静。 那里的人也是那么美! 雪化完后,一个年轻人坐在高高的庄子上拉风琴。他坐得那么高,身后全是蓝天。 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女孩,水淋淋的皮肤光滑黝黑,身子颀长柔弱,每一处起伏,都是水波静止后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涟漪……鸟起飞之前瞬间的凝息。 胖医生的小孙子漂亮得不得了,我在村里走,只要一看到这小东西,就忍不住一把逮过来。捏他的脸,拧他的小鼻子,再拽着他的小胳膊拉了又拉,看看到底是不是假的……怎么会生得这么漂亮呢? 那十五岁的破小孩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喜难自禁、左脚搓右脚、右脚搓左脚的给姑娘打电话。 比加玛丽哪里是个妇人?分明也是个青春遥遥无期的小姑娘啊。 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 那里的生活也是那么简单而美! 在那里,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简单,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永远没有浪费。吃着这样的食物长大的孩子,健康,喜悦,害羞,眼睛闪闪发光。 江阿古丽勤劳细心,整天沉浮在家务活的海洋里,闲暇时间绣花,去河边捡石头,生活寂静而心满意足。 在喀吾图,除了泡泡糖和小饼干,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更招小孩子喜欢。那泡泡糖大概是从薄荷草上面长出来的。 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小孩子会帮你拧,话不投机时他又会跳起来,把你刚晾好的衣服一件一件拽下来丢到水里。 在玩“姑娘追”的时候,一声令下,男男女女一大群的青年骑手“轰”地从起跑线涌出,策马奔腾在草原上。 牧民转场的时候小杂货店每天一大早就挤满了人,积压了一百年的商品都有办法卖出去,无论卖什么都有人要。若是偏偏没有,则无论用别的什么都可以搪塞过去。比如有人要买西红柿酱,完全可以推荐辣椒酱;而若是要缝纫机油,就理直气壮告诉他只有缝纫机针。 喀吾图这个地方嘛,不喝酒干啥? 沙依横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赶牛中度过的,倒也不是很乏味。 过年的时候燃放烟花,连住在远远的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村里买东西时感叹,“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家过年了吗?” 一切都太美了。但是木耳出现了。 文明。文明是什么呢?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吗?文明之于阿勒泰,就像走在乌鲁木齐的街上一样,让人惊喜吗?乌鲁木齐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文明。文明的到来又是什么样的?是血与火的战争吗?还是一种无声的渐渐的渗透和改变,甚至不亚于战争,比战争来得更为残酷吗?那一片净土也在经历着文明的创痛!文明之路就如同锋利的刀口,笔直的切割在戈壁腹心,世界的重心沿无可名状也无可厚非的轴心平滑微妙地转移到了另一面的深渊。 对付蝗虫灾害,有人用药,那比蝗虫更可怕的药,它实在太有效了,全盘毁灭的有效,很不公平的有效! 那些猎人和鹰,和这片追逐狩猎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这世间更多的欲望远比猎人的狩猎行为更为黑暗贪婪,且更为狂妄。 有人开始偷偷摸摸打野味下山卖了,还有人背了雷进山找野海子(高山湖泊)炸鱼。狩猎是违法的,粗暴地使用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进行无底线的掠夺,也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在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灰绿。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的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满城的红砖房消失的干干净净。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剩饭残羹。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的广场上贴着方方的两大块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还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因为木耳。桥头通路的那几天,背着面粉袋、锅碗和铺盖的人们接连不断的向北而去。彼此间有深隙巨壑似的,谁也不靠近谁,谁也不搭理谁。沉默而紧张。 我们的汽车开过蝴蝶路,一片一片的碾过,仅有寥寥的几只忽闪忽闪地颤抖,痴迷而狂热,像迎接一个巨大的幸福那样去迎接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