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选自于百度百科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
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百分比)
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
伊斯兰教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穆斯林的足迹所传播,并由阿拉伯人进行完善、总结、归纳的。公元830年,哈里发马蒙建立了翻译机构“智慧宫”,从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智慧宫”,哈里发马蒙为了得到珍贵的典籍,不惜以与著作等质量的黄金作为酬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告诉信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亦写作:“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穆圣也曾经说:“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就是让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不盲从、不迷信。因为伊斯兰是光明的、从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学的、充满真理的,盲从和迷信不会认识它,只会损害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书法
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穆斯林们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建立学校,并确立法律,建立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推广阿拉伯语,所以穆斯林的交流变得极为方便,这也较快了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全球许多的语言文字都使用阿拉伯文。伊斯兰教打破了狭隘的氏族血缘关系,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明得以快速交流。
伊斯兰教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在当时被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虽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但是通过穆斯林的经商,经济确实非常发达。埃及的基督徒,犹太教徒只要缴纳少量人头税就可以保持信仰,所以几乎没有发生宗教迫害的事情。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穆斯林在数学、文学、天文学、哲学、医学、物理学、化学、书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并涌现出像花拉子密、比鲁尼、白塔尼、法拉比、伊本·西拿这类优秀人物。
伊斯兰教的传播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之所以和平和迅速的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伊斯兰教信条的简洁明了。伊斯兰召唤人类信仰应受崇拜的独一的造物主——真主。伊斯兰同时不断地教导人类应用智慧和观察的能力来认识真理。在很短的时间内,人类以往伟大文明的结晶及文学艺术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所以,不同的民族,在伊斯兰教的感召下,哪怕有着偌大的差异,也会团结在一起。这是伊斯兰教最大的影响,也是伊斯兰教之所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特点
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从伊斯兰教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穆斯林要从实现个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会、全人类和平,在和平的气氛中达到全世界融洽相处、以此接近真主。
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
伊斯兰教崇尚科学,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教]诲的“求知是每一位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东西方思想和新老观念的融合,带动了医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文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前所未有的进步。许多关键的学科及概念体系,诸如代数学、阿拉伯数字,以及零的概念(对于数理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都是经由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中世纪的欧洲大陆。许多复杂的仪器,包括观象仪(星盘)、象限仪和精确的航海图的发展为欧洲人的远航探索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古代“休妻”的规定是什么?

  七出,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七出和七去的内容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七去的内容如下:


  一、“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


  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五、“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


  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


  七、“窃盗”


  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整体来看,七出和七去的内容大多是以夫家整体家庭家族的利益为考量,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相较而言,妻子要主动提出离婚的义绝,条件就严苛得多了。

3,中国古代可以直接休妻的理由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妇女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无任何自主权可言。男女结合,完全由父母做主,既嫁之后,妇女便没有离婚的自主权。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能听天由命。即便家庭生活再苦恼,对丈夫一百个不如意,也不能由女方提出离异。这一点在唐朝之后尤为严格。即便丈夫已死,女子非常年轻,而且无儿无女,道德、法律上也不允许女子再嫁,而是要女子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在孤寂与无奈中度完一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也只有妇女改嫁之事,但那十分少见。《白虎通·嫁娶篇》云:“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因为“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作为妇女道德教育典范的《女诫》这样教训妇女:“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在作者班昭看来,妻子事夫犹如孝子事父、忠臣事君一样,只能委曲求全,一意顺从,从一而终。几千年来,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谚语。如果说一开始这仅仅具有道德训诫的意义,那么后来则为法律所采纳。隋开皇十六年诏令:官员九品以上夫亡妻不许改嫁,五品以上夫亡妾不许改嫁。明、清律规定:七品以上官员之妻夫亡再嫁者,杖一百,并追夺诰封。若妻妾背夫在逃者杖一百,从夫嫁卖,即听凭丈夫愿将妻妾卖出去或嫁出去自便。如妻妾背夫出逃又改嫁者绞。可是,丈夫却可以随便以任何一个理由提出休妻。古代中国的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实为男女在离婚问题上一方自由主动、另一方被动接受的实例。仅仅是多言、妒忌这样微不足道的缺失,就足以构成妇女被离弃的理由,而丈夫嫖娼纳妾,虐待妻子,都不能成为妇女要求离异的理由。如此的不公道、如此的不平等,在华夏文明史上竟成了天经地义。
西周时期有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中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和公婆即可休弃之,让妇女处于战战兢兢状态,始终把讨好丈夫和公婆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从此开始妇女就没有社会地位,处于从属地位。成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方在婚姻中一直占据主动位置,女方处于弱势被选择的地位。问名,只要男方感觉可以,女方父母见币多就会同意,无视女子的意见。由纳币看出“以币易妻”,女子同货等同。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来源,就是在社会再分配中也处于弱势。女子无继承权,有时为了贵族的体面和联络感情,大多给予女子可观的嫁妆,但这同样只是出于父兄的赐予,而不是女子的法定权利。
秦汉妇女的社会地位总体较高,但呈递降趋势,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妇女能直接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男女较为平等;“三从四德”的礼法规范和“从一而终”的贞节观还未成为女性的束缚。同时因为秦汉时期自由开放的政策,使女性能够自由从事经济活动,秦汉女性的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生存,并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汉朝受儒家三纲思想的影响,婚姻成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六礼,更重聘礼,盛行早婚。婚姻解除,实行七出三不去原则,片面强调丈夫的特权,规定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在家庭制度上,实行一妻多妾制、家庭等级制,维护夫权和家长权,维护妻妾不平等权。这种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汉班昭所作的《女诫》是中国女性的第一本教科书,也是中国传统女训的鼻祖,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枷锁。
唐代确认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嫁许诸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或者“虽无许婚之书,但女家已接受男家的聘财,亦不得悔婚,否则同样处杖刑六十”。又规定“男家自悔者,不坐”。对婚姻解除同样规定“七出”“三不去”和“义绝”,唐代还有“和离”的规定,即“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从唐律的规定来看,唐代妇女的地位还是低于男性。财产继承实行诸子平分制,女子仍无继承权。

宋代比唐代又有了进步和灵活性。允许在室女享受男子继承财产权的一半,继子与绝户女均享有继承权,但在室女享有四分之三的财产继承权,出嫁女享有三分之一的财产继承权。宋代仍实行“七出”与“义绝”之制,又规定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允许妻子离婚改嫁。但是,如果“妻擅走者徒三年”,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减一等处刑。又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若改造(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地旧传统。
元朝以前,法律允许改嫁寡妇带走原有嫁妆,不准寡妇带走的,限于亡夫的遗产。但元朝法律正式规定,离婚妇女或寡妇如果再婚,就要丧失原先从父母处得来的嫁妆和其他继承得来的财产,至于夫家的财产,更是不得带走。明清两朝受元朝影响,都有“(寡妇)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嫁妆,并听前夫之家为主”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妇女地位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明清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家长的主婚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但只有到了明清之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包办婚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嫁不喜之人后无法更人,还有封建“七出”的枷锁,丈夫若不喜妻还可纳妾,让妻更郁郁寡欢,妇女的人性受到了进一步的摧残。

4,我想知道新婚第一次性生活怎么过,要准备和要注意哪些呢?

如何过好初夜是每个将婚女孩都关心的问题。有人说新婚之夜第一次和初期几次性生活十分重要,如果过不好,就会影响日后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影响夫妻感情。新婚第一次和初期几次的性生活,过得满意当然很好。但也有过得不十分满意的,因为新婚夫妇往往缺乏性知识,双方刚刚接触,容易紧张、害羞和恐惧,性生活过得不好也是正常的。但是,最好还是过好新婚之夜。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外生殖器卫生

  你和丈夫在新婚之夜,都要用温开水和中性肥皂精洗外阴部。由于结婚购置物品以及招待亲朋好友,使新婚夫妇繁忙劳累,男子的包皮垢和女子的阴道分泌物增多,如果不清洗,十分不卫生,会影响男女双方的性欲和健康。

  2、作好避孕措施

  如果男女双方不想马上要孩子,又不吃避孕药,夫妇双方都有顾虑,女方更怕怀孕,因此思想不能高度集中,性生活会受到影响。如果女方及时服用避孕药,或男方戴上避孕套,双方便毫无顾虑,精力集中,性生活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3、密切配合,互相体贴

  在开始性生活时,双方都会有害羞感,尤其是女方更为明显,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精神有些紧张。你要让丈夫动作轻柔,一次不成可以多试几次。女方也要主动配合,克服紧张和恐帷心理,精神主动放松,性兴奋唤起就快,阴道分泌液多,润滑作用好,

  可以减少性交时的疼痛,也可以减轻处女膜被擦伤所造成的痛苦。

  4、防止破损的处女膜发炎

  处女膜破裂后,有些轻微疼痛和少量出血,应该用消毒的纱布或药棉擦试,最好隔2—3天再性交,以防伤口发炎。如果处女膜破裂出血很多,疼痛难忍,应该就医。

  5、正确对待过早射精

  初次性交,男方可能由于缺乏性知识或过分激动,出现过早射精造成性交失败。对于这种情况你应该原谅,这不是早泄,随着婚后性知识增长和性经验的积累,双方默契配合,会很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