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古代扬州美女靠什么扬名天下

古代扬州美女靠什么扬名天下

的确,自古扬州出美女。2008年,扬州举行了一个“扬州十二粉黛”的评选,选出来的美女有刘细君(汉)、赵飞燕(汉)、赵合德(汉)、吴绛仙(隋)、刘采春(唐)、周宪(南唐)、周嘉敏(南唐)、毛惜惜(宋)、朱帘秀(元)、田秀英(明)、冯小青(明)、杨小宝(清)。而林黛玉、杜十娘、娥皇女瑛、柳依依、琼花仙子、芍药姑娘,因为身份户籍等原因考证不够而没入选,但她们在传说里也是扬州人。扬州美女真是灿若星辰呀! 首先,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地,水网密布,水质纯清,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物产丰饶,饮食恬淡。据《五杂俎》记载:“维扬居天下之中,川泽秀媚,故女子多美丽。”而《风俗》也说:“多山多男,多水多女,故扬地产女较多。”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扬州女子便如雨后春笋般鲜润起来了。扬州美女大多肤色细腻、白皙微红、身材婀娜、步履轻盈,这与扬州良好的水土滋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就要追溯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的暴君隋炀帝了。隋炀帝当皇帝前曾做过十年的扬州总管;扬州“山明水秀、柳媚花娇”,使得他一直念念不忘,做天子后三次下扬州看琼花。每次到扬州,隋炀帝的后宫佳丽们几乎“倾巢出动”。扬州有顺口溜:“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李商隐也曾说“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自大业七年起,隋朝各地农民不断起义,隋炀帝后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于扬州。随带的数千绝色嫔妃、宫女们便流落扬州民间,在当地安家落户。大量美女给扬州带来了良好的遗传基因,使得扬州女子出落得越来越美丽妖娆,一代胜似一代。 再次,随着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处于水运枢纽的扬州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扬州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自公元八世纪起,一千多年间,扬州被称为“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唐时的扬州在全国有“扬一益二”之美誉,就是说扬州当时是第一繁盛城市。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把持了全国的盐运业。以乾隆三十七年为例,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32%,但仅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就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8%。因此,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扬州,灯红酒绿,笙歌不息。这也吸引了艺界名媛、青楼名艳等大批美女蜂拥而来。当时的扬州简直称得上是一个黄金白银、才子佳人堆砌而成的城市。 此外,扬州女子爱美懂美,善于护理自己,善于打扮,虽然在那个时候没有化学品,没有合成物,但就是身边的花花草草,信手拈来,或制成香囊移步香远,或调之以迷水湖水护肤,更令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惊艳。“三分天成、七分美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扬州有戴春林香粉店、薛天锡香粉店、谢馥春香粉店生产的三大香粉,一直风行于当时的社会。很多妙龄女子,均以争相使用香粉作为美的标志,最后,“三家归谢”,谢馥春便成了中国第一家化妆品店,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博会国际银质奖章和奖状,成为当时国际化妆品著名品牌和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 有人片面地认为,传统中的扬州美女多为“瘦马”和“青楼”,这其实是一些没有历史依据的“戏言”。我认为,扬州美女扬名天下,不仅是因为她们外表美丽,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深厚的内涵,是因为扬州拥有一大批形象健康积极,棋琴书画等技艺水平高超的美女加才女。 以大家熟知的林黛玉为例。黛玉出生在扬州,聪明俊秀,父母爱之如掌上明珠,5岁时就为她请了家庭教师,早期教育为黛玉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无疑是出众的,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才华横溢并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她的才情令众人折服,在菊花诗会上,她一举双魁,她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更是无人能敌。曹雪芹一家和扬州渊源颇深,他塑造的林黛玉无疑就是心目中扬州美女的形象。 和亲公主刘细君是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国(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在异域作《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她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几项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琵琶治乐的第一人,还是化妆史上“点唇”的首创者。 也许汉代刘细君的杰出才华,还不足以证明扬州女子的才情,因为她毕竟生活于江都王宫中,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唐代著名戏曲艺人刘采春,不但会唱“参军戏”,她所作的《啰唝曲》歌词还被收入《全唐诗》中,则无可置疑地证明连唐代地位低下的扬州女优也受到了专门的教育。诗人元稹在赠刘采春的诗中,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这表明刘采春不仅是个美丽的女伶,也是个才女。刘采春的女儿周德华,同样受到了像她母亲那样。周德华不但善歌,也能自制新词。唐人《云溪友议》说周德华“虽《啰嗊》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之词,采春难及”。 明代扬州的美女冯小青,也是扬州才女的代表。冯小青本名玄玄,大致生活于万历时期。《西湖梦寻》有她的小传:“小青,广陵人。十岁时遇老尼,口授《心经》,一过成诵。”可知冯小青在遇到老尼之前,已经识字。老尼曾对小青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早慧而薄福,请将她交给我作弟子。”但未经允许。后来,冯小青“长好读书,解音律,善奕棋”。因为嫁给杭州富人为妾,大妇奇妒,小青最后死得很惨。可是她留下的诗句,尤其是“世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一句,一直为后世传诵。或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原型即是冯小青。《红楼梦》也确实曾引用了扬州冯小青的名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 最后还应该提到清代扬州女画家方婉仪,她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妻子。她不但能绘画,也能作诗,尤其善于画梅。罗聘和方婉仪的孩子们,个个都具有琴棋书画的文化艺术素养。因为这一家人都喜欢画梅,故有“罗家梅派”之说。没有方婉仪这个才女的撑持,“罗家梅派”是不能设想的。 即便是明清时风行的“扬州瘦马”,那些女孩也是从小便开始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一般从七八岁开始养起,比较聪明清秀的,有专门的教师教她弹琴、吹箫、吟诗、作画;学到一定程度,又有专门的女教师教她梳头、匀脸、点腮、画眉;到十四五岁,又根据《春宫图》之类教她演习各种娇态。为了使她保持体态苗条,不致发胖,要严格控制其饮食。同时,她们还要接受眉目传情、卖弄风骚、吹拉弹唱等多种技能训练,待养得达到标准了,或卖到富贵人家为婢为妾,或卖到青楼为娼为妓。经过如此严格调教出来的“扬州美女”,自然得到了官僚、地主、富商们的欣赏。 从古至今,扬州究竟出了多少美女,无从考证,但她们都才貌双全,集容貌、气质、文化、修养、技艺为一体,这也是扬州美女扬名天下的原因。

2,古代扬州美女有几位

扬州美女 刘细君\赵飞燕\柳依依\大乔\小乔\上官婉儿\潘玉良

刘细君(公元前140年——前87年间在世),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

3,为什么烟花三月下扬州?

因为三月的扬州,柳树、琼花正是开放时节。 出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释义: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4,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月要去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是:三月的时候,正是烟柳、琼花开放的时候,要去扬州游览观赏。因为扬州的春季,三月的柳树、琼花正是开放待赏,交友时节。 之所以三月要去扬州,这是因为作者李白得知孟浩然三月份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首诗就是二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的。 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在这个春天里,应该到扬州去看一看,这个时候正是那里最美的时候。那里的天气,那里的烟柳,那里的琼花,都带着浓浓的春的气息。

5,请问,广西哪里有安徽万安的风水罗盘场卖?

你可以网购,方便又安全,不要满街跑,在网上可以慢慢比较选择,找到性价比最好、最满意的、最实用的风水罗盘。(台北)集易堂~生产、销售罗盘近20年,是性价比最好的罗盘。是风水师、罗盘爱好者的首选。官方网站 www.51luopan.com 有三元盘、三合盘、综合盘、玄空飞星盘、八宅盘、金锁玉关盘等等风水罗盘。根据许多风水师和罗盘爱好者的要求,集易堂按照《罗经透解》设计了36层罗盘供学习用,用现今最好的罗盘材料~高密板(金刚板)+5厘铜板特制,
下面是六派风水罗盘(三元、三合、玄空飞星、八宅、乾坤国宝、辅星水法)实物照片。很气派的

6,()不敢()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谊不敢辞

【拼音】:yì bù gǎn cí
【解释】: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愧不敢当

【拼音】:kuì bù gǎn dāng
【解释】:感到惭愧,承当不起。
【出处】:清·郑燮《刘柳村册子》:“紫琼崖道人,慎郡王也,赠诗:‘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愧不敢当,然亦佳句。

汗不敢出

【拼音】:hàn bù gǎn chū
【解释】: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7,中国四大名楼是什么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的蛇山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 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湖南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楼。 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巍然耸立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鹳雀楼的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远景楼因为苏东坡题名《眉州远景楼记》而著名,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而闻名遐迩。 扩展资料: 黄鹤楼 简介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的蛇山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 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重建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 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加了层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共五层,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 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代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 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相建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 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中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岳阳楼 简介 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湖南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楼。 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滕王阁 简介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巍然耸立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滕王阁建立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 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 鹳雀楼 简介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鹳雀楼的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 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其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又称“鹳雀楼”。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与武昌黄鹤楼、 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时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名楼

8,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哪四个楼?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1、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鹳雀楼的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又因其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又称“鹳雀楼”。 2、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巍然耸立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 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 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3、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湖南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楼。 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4、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的蛇山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 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扩展资料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 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 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 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