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江不肖生的深度剖析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病逝,引得海内外一片唏嘘。然则提到现代武侠小说,只说梁羽生、金庸、古龙,对之前奠定基础的旧派武侠作者却所言甚少,可谓偏颇。其实,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即师法旧派武侠名著《罗刹夫人》,而《七剑下天山》也有平江不肖生和宫白羽的痕迹。换言之,无旧派则无新派。而说到旧派武侠的创始人,正是被尊称为民国武侠界“南向北赵”两大宗师之一的向恺然。 向恺然,名逵,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故署名平江不肖生。其人文武双全,有侠气,青年时曾因陈天华公祭事件与倒袁(世凯)运动而两渡扶桑。平江不肖生在创作武侠小说前,曾著文学价值甚高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及至《江湖奇侠传》一出,更是所向披靡、万人传阅,其势只有后来金庸《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才可与之比肩。而《江湖奇侠传》诞生后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也与金庸小说的状况相同,足见当年此书影响之广。1949年后,大陆与台湾不约而同禁止武侠小说,旧派武侠遂逐渐衰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解禁”时,新派武侠在香港已臻巅峰,且与时代潮流更为契合,旧派武侠在出版发行上已无可与之争锋。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从建国至今,一直处于蒙尘状态,不惟读者群体限于小众,相关研究更近乎空白。 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整理出版了《江湖奇侠传》,算是使明珠重现之善举。但从出版社的宣传语以及媒体的相关评论来看,世人对《江湖奇侠传》的认识尚处于肤表层次,且存在诸多误读与扭曲。主要有三:其一为误用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对《江湖奇侠传》的经典概括,即“此书是以湖南省平江、浏阳两县居民争地武斗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剑侠分头参与助拳为纬,而带出无数紧张热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叶老是武侠小说研究界的巨擘,他的这段话,几乎被所有介绍或评论此书的文章引用。然而,布局错综复杂、人物层出不穷的《江湖奇侠传》,这段话不仅无法概括,而且还会给读者造成错觉。对没有读过《江湖奇侠传》的读者而言,大多只会注意到具体的“居民争地”,而忽视抽象的“两派剑侠”(小说精华部分)。而实际上,“居民争地”只是《江湖奇侠传》的引子,远远谈不上是“经”。其二为误把《江湖奇侠传》宣传为电影《投名状》的原著小说。“刺马”的版本很多,《江湖奇侠传》虽然也插入了这一情节,但内容与《投名状》完全不同,这也是需要澄清的。 正如叶洪生所言,《江湖奇侠传》“直承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及清初《济公传》之剑侠、神怪传统;复再糅合清末若干乡野传奇,于焉乃杂凑成一个飞剑、法宝加侠客、术士的‘江湖大拼盘’”。然而,此书所以能开创出成熟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年代,除了“飞剑、法宝加侠客”外,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首开武林门户之争。《江湖奇侠传》涉及人物众多,但基本可划分为昆仑派与崆峒派,通过这两大阵营的矛盾推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这种门派斗争描写对后世武侠,尤其是新派武侠的创作影响极大,金庸、古龙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都难脱其窠臼;其二,不肖生的作品跳出了明清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不再是官府的附庸或清官招揽的义士,而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在《江湖奇侠传》中,且不论第一流的剑侠,就是稍微修炼些法术的人,都不屑于为官僚做事。只有菜鸟级的侠客,如陆小青,在火烧红莲寺后做了巡抚的随从。这种写作方式使江湖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武侠小说也由此具备了独立的品格。 不肖生《江湖奇侠传》一书,可谓文采斐然、布局宏伟,确属千载佳作。但也存在民国旧派武侠的通病,即结构松散,写到最后已是千头万绪,几条主线——如杨天池骨肉团圆、胡舜华兄妹见面——还不曾写到就匆匆结尾,因此在结构上是存在缺陷的。另外,《江湖奇侠传》缺少高手间的“巅峰对决”,也令人十分遗憾。平江不肖生成功塑造了黄叶道人、金罗汉、红云老祖等个性鲜明的超一流剑仙,但始终不给他们正面交锋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不肖生的后辈金庸,在塑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时,让他们“华山论剑”,就显得更为明智了。
平江不肖生的介绍
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为20年代侠坛首座,领导南方武侠潮流,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他从小文武兼修,文学、武术,两者均有深厚造诣。两度赴日留学,1922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笔名来由:灵感来自老子《道德经》之“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