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镛的介绍
李金镛,1835年—1890年,江苏无锡人。少时务农,不久赴沪经商,他将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1876年~1879年,他因多次倡导义捐赈灾,安抚各地灾民,被提升为知府。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很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1887年,由李鸿章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全部献给了这片“北极之地”,后人称他为“黄金之路辟路人”。
李金镛的人物成就
长于治业的李金镛,很懂得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要有一大批能干的工人。所以李金镛规定了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分成制”,实行计量工资制度,多采多奖,而且“在厂之人自总办及员司夫役等皆得均沾酌赏,计人计工,不得使有一人向隅”。这些措施,调动了金矿工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之李金镛规定采金工人发财后可回乡探亲,于是,漠河金矿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许多人都奔向漠河,金矿一时激增到万余人。漠河金矿规模也增大,除漠河外,还包括观音山、奇乾河、呼玛尔河等,这是中国近代黄金开采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漠河金矿开办的当年,即1889年(光绪十五年)漠河金矿就向清政府上缴3万两黄金。到了第二年1890年(光绪十六年)漠河金矿所产黄金竟达62000两。不仅还清了公私股金,提存了余利,还解充黑龙江的军饷。慈禧太后的奢侈是举世闻名的。据传,她曾十分惊讶漠河金矿给她贡献大量黄金。正因如此,李金镛周围才能聚集起一批有志之士,如宋小濂所说:“李公之来漠河也,多士景从,人才济济”。这些人几乎都是和李金镛一样全来自富庶鱼米之乡的南方人,如浙江海宁的钟勉孚、湖北的刘建生等,他们来到荒凉的漠河协助李金镛。为活跃新创金矿企业文化气氛,他们还组织起了“塞鸿诗社”,拈题分韵,佳句不绝。 李金镛在开办金矿同时,还在荒芜土地上辟地种菜,不仅改善了食品供应,而且美化了环境,使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乐趣和信心。后代学者都认为,漠河金矿“是官办或官督商办的金属矿中经营最成功的一个企业”。漠河金矿无疑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李金镛于1890年殉职于漠河,可漠河金矿的规模已定,袁行南、希述之、胜寿卿、多荣封诸人继任,金矿生产并未因李金镛故去而受影响,利润仍逐年增加。李金镛去世后,以一金矿督办职务入国史馆立传,并被追赠为内阁学士(二品官)。这种特殊的荣耀,反映了清政府对李金镛办理漠河矿务功绩的重视。 1888年,李金镛来胭脂沟开办金矿,又从上海、杭州等地招募了一大批妓女,满足金矿工人性需求。当时胭脂沟共有妓院百余家,俨然成为清朝末年我国规模最大的“红灯区”,其中日本妓院27家,俄国妓院24家,中国妓院66家,且随金点绵延百里,青楼随处可见。漠河产金的老沟之所以还有一“胭脂沟”别名,是因为本地青楼失足妇女们在洗浴时它产生的残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