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是否有过大地震?
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是 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 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5月22日下午19点11分,忽然地声大作,震耳欲聋。 地震波像数千辆隆隆驶来的坦克车队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 不久,大地便剧烈地颤动起来。 这次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一次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达8.9级(后修订为9.5级)。 它发生在位于太平洋智利海沟、蒙特港附近海底,震中为3..2°S,76.6°W,影响范围在南北800千米长的椭圆内。 这场超级强烈地震持续了将近3分钟之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蒙特港是智利的一个重要港口,设施完备先进,具有较强的吞吐能力,但在这场地震的 *** 下,所有房屋设施都被震塌,许多人被埋进碎石瓦砾中。 大震之后,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那些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在海滩上拼命挣扎。 一些有经验的人们知道大祸即将来临,纷纷逃向山顶,或登上搁浅着的大船,以躲避即将发生的新劫难。 大约过了15分钟后,海水又骤然而涨。 顿时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浪涛高达8-9米,最高达25米。 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袭击着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和乡村。 那些留在广场、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顿时被吞噬,海边的船只、港口和码头的建筑物均被击得粉碎…… 即使最大规模的地震也只是地球闹痒痒而已 要地球爆炸 地震还没这个威力 地球爆炸引发的地震级数 至少也在100以上吧 (因为谁也不知道地球爆炸到底有多大威力) 该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过
温哥华传言要地震……
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篇说温哥华要地震的新闻出来,各种不同的专家换着发言,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温哥华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大。
一开始看到这种新闻,难免有点恐慌,有个朋友忧心忡忡的对我说,打算搬到东部去,因为温哥华要地震。后来看到的这类新闻越来越多,反而人们就放松下来,变成一个谈资,地震要来了的新闻,完全激不起什么波浪,还不如报道刘晓庆要来了,郭德纲要来了的新闻,引起的浪花大。那位要搬家的朋友,最终也就作罢了,从公寓搬到了独立屋,算是安心了。
在危机管理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灰犀牛”,就是人们已经能预见的大型灾难,如一只灰犀牛一样,向着人们冲过来,人们本来应该做出各种反应,但是恰恰有很大比例的人,在灰犀牛冲过来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呆若木鸡,无动于衷。
那么温哥华的地震,会不会是一只气势汹汹,正在冲过来的灰犀牛呢?
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说自己家的房屋保险没有地震险,是不是应该考虑加上?我帮忙做了个报价过去,一年要700多,朋友犹豫了,最后说今年算了,明年再说吧。
地震险如此之贵,那么到底应不应该买呢?假若是不差钱的人也就算了,如我朋友这样的工薪族,每年700如割肉一样,是真的划算么?
专家说,未来50年,温哥华地区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出现规模9级或以上的大地震。50年,一年700,成本是3.5万,只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会发生9级地震,那还有十分之九不会发生大地震呢,就算有大地震,也不一定刚好自己家房子倒吧,就算有损失,损失也未必那么大吧,就算损失很大,房子倒了,自己能否活着还不知道呢,哪里还管的了房子。这么一解读,似乎还真的没有必要为这个太不确定的事情,花费3.5万刀,那可都是血汗钱啊。
但是又觉得哪里不对,照着这个逻辑来说,车险其实也没啥必要,车祸总是小概率事件,为啥要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支付昂贵的保险费呢?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理财常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给它取名叫做“痛苦交换原则”。为了说明什么叫做“痛苦交换”,我们先跳开地震保险这件事,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么锻炼身体的。
一个人如果不锻炼身体,那么就会有一个概率生病,得到一个大痛苦,有时候会有一个概率得到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一旦发生,这个痛苦就是难以承受,和难以挽回的。但是如果每天锻炼呢?每天坚持跑步,也挺痛苦,相比睡个懒觉来说,当然是个痛苦,坚持跑步20年,7000天的痛苦累加起来,却换来了身体健康,避免了生大病的痛苦。为啥我们愿意,或者说我们应该愿意,用每天锻炼的小痛苦来换取生病的大痛苦呢?
那是因为,这些小痛苦,虽然确定性发生,但是都是你可以承受的,你并不会因为这些小痛苦,而痛不欲生;而那个大痛苦,是你无法承受的,尽管只有某个概率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就是痛不欲生。因此,我们愿意,我们也应该愿意,用确定性的小痛苦,来交换不确定的大痛苦。
回到地震险的问题上,每年的保险费支出,就是确定性的小痛苦。而地震的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大痛苦。小痛苦,我们其实可以承受,50年,3.5万,没谁拿不出来吧,就算不买保险,省下来,也就是多买个车吧,没这个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见得有多大。但是假如没有保险,恰好地震不幸降临,那个痛苦,我们可就是难以承受的。想一想看,可能某人一辈子的积蓄都在这个房子里,而这个房子没了,在肩负负债的同时,却没地方住了,一辈子的努力积攒白搭了。这种痛苦是我们承受不了的。
我还特别喜欢举贩毒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个毒贩,而要做个老老实实工作的本分人呢?抛开道德因素,我们会发现这也是痛苦交换的原则,毒贩只是有可能被抓住,但是一旦被抓住,痛苦指数会非常高。我们正常人,宁愿接受每天工作的确定性小痛苦,也不会愿意接受或有性的不可承受的大痛苦。
那你要问我,为啥还是有人愿意去做毒贩呢?那为啥还是有人宁愿睡懒觉不锻炼呢?那为啥有人面对温哥华大地震这个灰犀牛时,依然宁愿不买地震险呢?
我想是还没来得及读我这篇文章的缘故吧,你的转发说不定能挽救一个毒贩呢?(完)
温哥华地震
有地震专家表示,未来50年,温哥华岛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再次出现1700年帕奇纳湾(Pachena Bay)规模(magnitude)9或以上的大地震,到时会出现大地撕裂,翻江倒海的惨烈情况。 1700年1月26日约晚9时,温哥华岛帕奇纳湾发生规模9大地震。 根据原住民的口述历史,这场地震引发的海啸摧毁了帕奇纳湾整个村落,无一人幸存。 九小时后,日本的东海岸出现高达15米的海啸。 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才将这两起海啸肇因联系起来。 维多利亚地区的地震专家伯德(Alison Bird)表示,温哥华岛在未来50年出现大规模地震的机率是十分之一。 温哥华岛海底的卡斯卡迪亚断层是两个地理板块的分隔地段,现在两大板块在不断地向对方移动挤压,因此堆积了巨大压力。 这些压力已积累了300至500年,一旦以地震的方式释放出来时,后果实在难以想像。 伯德还说,如果现在爆发当年规模9的大地震,温哥华岛沿海岸的居民仅有15至20分钟的逃离时间,两公尺至四公尺高的海啸会在75分钟内到达维多利亚市。 大温地区虽然可以躲过海啸,但地震带来的影响也足以摧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