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杨”
老杨——弓亚鑫
前几天,我们学了第六课《藤野先生》与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两篇都是回忆性散文,都是写人的。所以,我选择了写一写我的第二位启蒙老师——杨老师。
老杨,人如其名。
“峰”——他的眉毛。初次见他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凶,严厉。
“俊”——他的脸颊,挺帅的。在课堂上他也会打趣道:“我知道我很帅……”下面一片笑声。当时心里在想:“确实很帅啊,年轻时一定是数一数二的人……”
他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记忆最深的是:“上帝只救自救之人。”这句话十分清晰地印入我的脑海里,催我奋进,让我自强。
那一次,老杨叫我们组长去他办公室,他坐在椅子上让我们看组员情况。一扭头看到老师几乎是满头白发了。他曾说,他从不染发,是因为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他像一根蜡烛一般,从他从事教书工作时,蜡烛便开始燃烧了,直到现在他已经工作三十多年了,也许教完我们,他就要退休了。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身处黑暗中的我们。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相信那根蜡烛会再次点亮,照亮一代又一代人。
那一次,学校举行“优秀学生”颁奖仪式,前一晚进行彩排,我十分荣幸地被列入名单之内。那天,一直彩排到很晚,老杨一直在场。
“其他班的同学在利用这个时间学习,而咱们班呢,一个都没有。”这是老师把我们叫去办公室说的。我记起了老杨走的时候的背影,在那时的夜色衬托下,显得那个背影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失望啊!
“曾经的204班哪去了?”我站在与老杨最近的位置,听着老师说出这样的话,看着老师当时的表情:眉毛紧皱,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严肃,唯余失望。眼睛也不像往日那样炯炯有神。他当时的眼睛里没有了光,他往日的眼神像老鹰那样凌厉,当时的眼神却黯然无光。他的语气充满担忧、失望……那时的他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像一个老父亲一样。我看着那时老杨的脸上一道道皱纹越发明显了。那时我才意识到他好像老了,真的老了。
还记得他第一次教导我时:“我一直以为你是个温柔的女孩子么,没想到你是个这样的人……”他的话里充满了意外,那时我就知道他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同学的。为此,我写了说明书。那时我立志一定要把坏毛病改掉。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认识一年多了,他也从一开始的黑发变成了白发,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一听到脚步声、钥匙声就知道老杨来了,一闻到那熟悉的烟草味就知道老师来了。从一开始的害怕到现在敢和他流畅地交流……
我们之间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多到短时间内写都写不完,他对我的教诲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对我们讲得道理很多,也使我们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别人我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但在我心中,他已经经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他像辛勤的园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花园,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了教书育人这件事中。
在我心中,他如同父亲一般高大、严厉又仁慈。当他屹立在学校大厅前时,他是高大又无私的;当他在教室时,又是那样的严厉;当他在课堂上,办公室里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时,又是那样的仁慈…
杨老师是大家的杨老师,但他却是我一个人的老杨!
(原平四中 初二 弓亚鑫)
有报天天读杨锦麟现在到哪里去了?
日前,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从凤凰卫视辞职,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昨日,杨锦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凤凰卫视工作的十年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10个年头,而自己在进驻香港卫视之后,依然有可能开辟新节目,在荧屏上和观众见面。
6月1日,杨锦麟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已辞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职务,于6月1日应邀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感谢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高洪星先生及管理层的信任,我将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尽心尽责,不辱使命”。
杨锦林在何处?有报天天读一直不见他,有病了?想了解他的近况。
2011年6月1日上午,著名时事评论员、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在其微博中声明,他已经从凤凰卫视辞职,并将于今日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杨锦麟说自己已经辞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职务,他在微博中对凤凰卫视及刘长乐先生多年来的理解和包容表示感谢,并透露他将正式进入香港卫视。
杨锦麟在新浪有认证微博看到,您可以加以关注。
认真回复您,如有满意敬请及时采纳谢谢
九月二十六号,凤凰卫视台杨锦林主持的《走进大中华》节目,原视频下载地址那里有?跪求?
杨锦麟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毕业于福建厦门大学历史系,赴港后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亦是香港多份报章的专栏作家、亚洲周刊特约作者。 擅长两岸三地时政评论,所著文字已达数百万字,是香港知名的两岸关系问题专家。 由他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观众反应热烈,成为凤凰2003年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收视率急升,该节目是大陆观众午饭后热烈期待的「饭后点心」,亦是全球华人沟通的重要纽带。 第一次见杨锦麟时,《有报天天读》刚刚开播,他跟我开玩笑说:“我这把年纪转行干电视,是‘再就业’工程。一般电视都是用一些靓女辣妹,凤凰卫视却让我这个报界出身的老头子来发挥余热。” 几个月后,《有报天天读》好评如潮,杨锦麟却拿一位朋友的打油诗开涮自己:“老杨读报,吓人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形太胖,样子太老。” 一年后,《有报天天读》成了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杨锦麟大乐,又拿观众来信中的几句话说事:“我除了喜欢《有报天天读》带来的资讯,更喜欢杨先生的‘变音国语’,喜欢杨先生嬉笑怒骂,即便是摇一摇扇,呷一呷茶,都是风度翩翩。一点没有夸张和恭维,真的,你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糟老头子。哈哈,点题一个字:糟!” 到《有报天天读》选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时,我打电话向他道贺,电话那头先是招牌的哈哈大笑,再用无厘头语气说:“得这个奖很意外,但是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点题一个大,四个叉:爽!” 从报界到电视台,杨锦麟的生物钟几乎颠倒,主持《有报天天读》以后,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第二天5点钟要起床。而他原来做报纸时,最精神抖擞的状态是在晚上10点以后,写完社论,看完大样,三五知己都是不同报馆的朋友,相约到一个地方吃宵夜,交换信息,发发牢骚,然后醺醺然摇晃着回家。现在这份工,使他失去很多“酒肉朋友”。 《有报天天读》如今大受欢迎,杨锦麟觉得,观众喜欢的一个原因是“真”。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有时候不免会说错话,读错字,或者读音不够字正腔圆。“真”之外,还有一个“朴”。不虚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电视上表现真性情。 读报之外,杨锦麟的文名也不小,最出名的是在《信报》写了十几年的专栏。他说,写到这个时候就不是完全为了稿费,而是为了一种爬格子的乐趣和一种书生言责信念的履行。在他眼里,论政是“拔火罐”,“拔火罐”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但至少可以缓解病痛。 有一次酒后,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图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在香港的日子过得辛苦紧张,但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可以写一点东西,尽一点言责,感觉幸福极了。”(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怀宇) 详细介绍可以看看图书《杨锦麟这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