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去世了吗?
李小文院士因病逝世。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 扩展资料: 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 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长达二十余年来,他创建了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是中国遥感基础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国际知名专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李小文:“布鞋院士”的遥感人生 人民网-每日电讯:李小文去世,再无“扫地僧”
李小文院士怎么了?
李小文院士因病逝世。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 扩展资料: 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 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长达二十余年来,他创建了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是中国遥感基础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国际知名专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李小文:“布鞋院士”的遥感人生 人民网-每日电讯:李小文去世,再无“扫地僧”
每天一斤二锅头,遥感科学领头人物,“布鞋院士”李小文有多厉害?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其貌不扬、不显山不漏水,但武功高强,具有大智慧。可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其实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像扫地僧这类的人,他们貌不惊人、平淡无奇,却有一副自由洒脱、不拘小节的性子,他们的一生只致力于将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其中一个便是被称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 知道李小文院士的事迹是源自2014年在网络上一夜爆红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名身着黑色布衣、脚穿布鞋、蓄着胡须、显得不修边幅的老人,他悠然自得地翘着二郎腿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读着不知道什么内容的演讲稿。 别看老人一身农村大爷般的打扮,其真实身份是遥感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领头人物。那不起眼的外表下,他凭一己之力让我们国家的光学遥感水平前进了至少几十年。 人生经历 李小文,1947年于四川自贡市出生,从小便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不让父母过多操心。1968年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如今改为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他想要继续学习,进行深造,但当时的环境不允许,甚至他因为年轻气盛的一篇文章导致被分配去种田。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打击,李小文也不例外。但他并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很快调整好心态,并抓紧私下里的一切空闲时间努力看书学习。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人的,所以当国家恢复考研的制度时,他当机立断选择报名参加考研,不久便非常顺利的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由于在读研期间的良好表现以及优异成绩,一年后他又以优秀学生代表的身份被学校派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理系进行留学进修。 学成的李小文拒绝了继续留在美国的邀请,毅然选择回祖国搞科研,尽自己最大的才能报效祖国。 回国后的李小文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任职为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图像处理室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他在这个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深入研究,在2001年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科学院任职期间,他又受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以特聘教授的身份进入该大学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成就斐然 李小文这一生获得了非常多的成就,是我国定量遥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遥感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以及首个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等众多遥感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内外遥感界的肯定和美誉。 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一生发表了多达300篇的论文以及8部论著。李小文一生都在专心搞研究,孜孜不倦、从不言弃。 在研究方面,李小文勤勉努力、治学严谨,但是在教学方面,他那率直洒脱、平易近人的性子完完全全就是个“好好先生”。在学生眼里,他就是一个没有老师架子的和蔼老人,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和尊敬他。 对待学生,他因材施教,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人身上,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他关心爱护学生,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奖金,甚至是做项目获得的几百万奖金,全都以已故女儿的名义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用来资助那些成绩优异却家庭贫困的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他这一生中教导的博士生研究生多达160名,为中国遥感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爱酒如命 对待学生非常慷慨大方的李小文在生活中是节约简朴的,他常年穿的是粗衣布鞋,完全不似平常那些身穿西服、脚穿皮鞋,衣鲜亮丽的学者装扮,吃的是粗茶淡饭、清粥小菜,让他去豪华饭店吃顿较贵的饭菜他就浑身难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小文除了喜欢搞科研之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喝酒,尤其是二锅头。每天至少一斤的二锅头几乎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熟悉他的人,特别是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每天必喝酒的这个习惯。 李小文自己也表示:喝酒会使自己感到放松,这是在部队种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几十年了,改不掉了。但李小文从来没有因为喝酒耽误过一件正事,尤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他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宽容豁达 对于李小文一直显示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外界声音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面对社会上那些好听的声音,他从不沾沾自喜;面对那些难听的声音,他也不心怀愤懑。 李小文表现得一如既往,坦然处之。他的那种潇洒随性、宽容豁达仿佛深深的刻印在了灵魂深处,无论遇见什么事情都没有更改过半分。 就是这样一位外表不羁却豁达仗义的人,将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热爱的祖国。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位有着仙风道骨的“布鞋院士”在2015年的1月份就因病于北京去世。 在去世的前夕,李小文对家人交代:绝对不要使用急救措施强行延续自己的生命,自己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不想拖累别人、更不想让自己受太多的苦。 就是这样一位一辈子生活简朴但精神富有,坚持自我、绝不盲从的伟大科学家,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他想的还是不要浪费国家的资源。这才是我们应该永远致敬缅怀的人啊,我们的人生榜样。
“网红院士”李小文有多厉害?国际遥感科学泰斗,每天一斤二锅头吗?
除了行业佼佼者,古圣先贤亦大多如此,《戒奢》中对三皇五帝的评价与此雷同:“羲农至舜禹,所尚惟朴素。”圣贤之人,用心做事业的人,大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气质,若非礼仪的需要,生活中都是极尽简朴,与普通人无异。 本文的主人公李小文也是如此。作为遥感科学界的泰斗,平日就是脚踩一双布鞋,白发苍苍的老者,更喜欢小酌几杯。他有着"布鞋院士"的称号,是中科院的扫地僧。 李小文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知识氛围极其浓厚,不过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照顾李小文的精力有限。在慎重思考后,在李小文才4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小学,尽管李小文的年纪是班级最小的,但是他天资聪颖,而且待人很随和,很快就和班上的同学成为了朋友。 自贡景点王爷庙 在这样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李小文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刻板的书生,而是更喜欢探索知识,也不会因为分数而大喜大悲,心态平和。 在1963年,李小文成为一名大学生,这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大学期间,他每天徜徉在书籍的各种笔墨中,吸取知识。在一次他读到一篇文章,纸中字墨与他心中的理念背道而驰,他一气之下挥笔对该文章进行批判。 图书馆 在当时国内的大环境下,国家要经历十年动荡的年代,任何言辞过激的行为,或者文章容易被他人抓住机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于是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成为了别人来批判李小文的审判工具,李小文被迫下乡改造。 被分配到乡下的李小文显然无法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生活,一有闲余的时间,他会就会到当地的工厂学习如何修理拖拉机,一年之后,成功去了一家电子厂当上了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