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策划 > 正文

目录

1,对联是从右往左念还是从左往右念

对联是从右往左念还是从左往右念

从右往左念,先是上联,后是下联。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读音,第一声、第二声统称“平声(不升不降)”。第二声、第三声统称“仄声(不平就叫仄)”。对联讲究平仄结伴,就像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好听。 区别上下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平仄”。一般来讲,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多为平声。找到结尾是第一声、第二声的那句,就找到下联了。 扩展资料: 对联语句以两个音节连续为主: 由于汉字对汉语起反作用,汉语言形式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来人们已感到习惯。两个音节连读使语句成偶、骈行、整齐,人们当然也就喜闻乐见了。 对联便是依人们这一心愿产生的,这属心理基础。当然,对联的发展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它以简短的两句话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各种人物都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情趣、思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贴对联-技巧

2,对联是先读左边还是先读右边

春联的读法和中国古代书籍一样,竖排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念。上联在门的右边;下联在门的左边。当然区分的根本方法是看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仄声(第三、四声)是上联,平声(第一、二声)是下联。 例句 上联:爆竹声中辞旧岁(右) ,岁第四声 下联:梅花香里报新春(左) ,春第一声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上)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堂(下)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上) 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下) 扩展资料: 买春联、贴春联不光是为了迎合年味,更寓意新年好兆头。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挑选春联以及张贴春联大有讲究,特别在春联的文字和张贴方式上一定要符合传统规矩。 西安市楹联学会会长王纲说:“春联是中国文化中最通地气、最具仪式感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内容、悬挂时间、方式、载体等方面都有规矩。” 他认为,在内容上,春联要求使用对仗工整、平仄相合的“吉祥语”;在悬挂时间上,最好是除夕下午;在悬挂方式上,应按照古人自右而左的写作顺序,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即面对大门,右手边挂上联。 贴春联判断上、下联看春联中最后一个字即可。春联中句子最后一个字三、四声为上联,即仄声;最后一个字一、二声为下联,即平声。但他认为:“横批可按照现代书写习惯,自左向右书写。 此外,春联对载体的要求也相当苛刻,应写于红色纸张上。兴于唐、五代时期的春联,初刻于桃木之上,宋时才改为用春贴纸书写,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并规定统一用“朱砂纸”做底、黑墨书写,春联才迎来兴盛时代。 “之所以用红纸是因为汉族自周以来就视赤红为吉祥。”王纲说。本组文/记者龚伟芳实习生张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贴春联有哪些讲究? 最好除夕下午悬挂

3,对联应该先念左边还是右边?

1、看横批。 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后念,则对联也是先左后右,即左联为上联,右联为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念顺口,则对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2、看上、下联的联尾。 联尾仄起是上联,联尾平收是下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看七言联的尾字“柳”与“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管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都只能做上联,“一行白骘上青天”则只能做下联。当然,有了横批,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在左侧,下联摆在右侧。 3、看书写材料的设计。 旧式的多尊崇右为大,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排版的字也从右往左排列。如今,大家乐于从左往后书写,规则以左往后,左为上联,右为下联,约定俗成。 4、看作者的书写习惯。 可以多研究,多探讨该楹联作者的书写习惯,老学究爱写繁体字,几十年如一日,对联习惯以右往左逐字来写,右边是上联,确定从右往左读。追求新潮的,如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以左往后来读。 扩展资料: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4,春节如何正确贴对联?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

贴春联是春节必备的民俗形式,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贴门对,记得小时候,对联都是亲自手写的,用的也是自家做的浆糊。农村的堂屋、厨房、大门,贴的顺序都有讲究,甚至猪圈上都要贴上“六畜兴旺”,随着时代发展,手写春联基本是很少了,门楣上的四字横额多被忽略不贴,形式上都简化了。 作为我们民族化的习俗和春节的重要符号之一,对于春联的基本常识还是要了解一下的。那么,春联是怎么来的?在贴的时候都有什么讲究呢? 01 春联的起源 春联的起源,通常认为始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蜀梼杌》有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最早有记载的对仗工整的对子,而他写完这对子的第二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降服了后蜀,孟昶降宋之日,正是赵匡胤的生辰,且早在多年之前,赵匡胤就把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回过头来再读孟昶这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竟有一种宿命论的寓味了。 这段记载里所谓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别称,或者说是雏形。春联的前身是画有道教门神画像的桃木板,用以驱鬼辟邪。王安石家喻户晓的一首诗《元日》里有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后一句就写过年前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把新的桃符挂上,类似于我们贴春联的习俗。 桃符上尊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发展到替换成吉祥的话语,再到对偶的文字,逐步形成了咱们独特的、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02 春联的常识 对联在两宋时期逐渐盛行,到了明清时更是蔚然成风,这得益于朱元璋对春联的推行。明代陈元瞻所写的《簪云楼杂话》中有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以为笑乐”。春联因而从皇家贵族普及到寻常巷陌。 朱元璋还有一则轶事广为流传,说他微服至民间,看到一户屠户家没有贴春联,于是亲自提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果真帝王出手,气势如虹。这屠户惊喜惶恐,不忍对联贴在门上风吹雨打,于是挂在了堂屋正墙,这也引来不少人效仿,概是后来的中堂挂画对联的雏形了。 既然对联成为风行的文学形式,自然有一定的章法布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字数相等,虚实相对。在此基础上讲究对仗、声律、平仄,修辞用典可彰显作者的文采底蕴。 对联之美就在于韵律节奏,平仄是根本。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归为仄。但是我们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只有平、上、去,而平声里又分作阳平和阴平。即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第四声为仄声。 03 春联的贴法 对联分为仄起和平起,即上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就是仄起, 倘若第二个字是平声就称为平起。且通常上联是平生收尾的话,那么下联就得以仄声收尾。举例:“一明分日月;五岳共丘山。”这个对联,第一句就是平起仄收,第二句就是仄起平收。且第一句是仄声收尾,第二句就是以平声收尾。 大概了解了平仄,就是为了理解我接下来要讲的贴对联的常识。一幅对联放在面前,普通人怎么区分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义。其实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够了:“仄右平左”。因为古人最开始书写使用的是竹简,读过一根放在右侧,如此从右向左看过来,古时候的典籍都是沿用从右向左的竖列书写。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贴对联要先贴右边,再贴左边。仄声收尾就是上联,平声收尾就是下联。我们举例:“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上联就是以“友”为仄声的松竹梅岁寒三友,下联即是以“家”为平声的桃李杏春风一家。 再举个春节最常见的对联:“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这是个叠字格,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照”为仄,“开”为平,先在大门右侧贴上门迎百福福星照,再往左侧贴上户纳千祥祥云开,仄右平左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过还要看横批,是从左往右写、还是从右往左写,毕竟随着社会发展,书写习惯发生了改变,很多对联的商家也不会遵循古习,而是迎合现代人的阅读顺序。如果从左往右写,那左边就得贴上联,如果是从右向左写,那就是右侧贴上联。 04 对联的一些轶事 《晚晴楼联话》里有记载曾国藩赠秦淮妓女春燕的一幅嵌名联: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曾国藩曾邀钟山书院山长李小湖微服一起泛舟于秦淮河,听说一个叫“春燕”的青楼名妓,“温柔儒雅,吐属尤佳”,曾国藩听闻很是好奇,不料这个妓女很快被人买走,匆促一别再无相见,曾国藩心中惆怅,提笔写了那幅对联,联中嵌入“春燕”二字。 梁羽生评点曾国藩这幅对联是“有叙事,有抒情,对仗也很工丽,就联论联,应该说是写得甚为精彩……比读他的《曾文正公家书》有趣得多”,认为曾国藩这幅对联倒是体现了他难得流露的“真性情”。 当前最短的一幅对联只有4个字,上联为:色难;下联为:容易。据说是干隆有一天在朝堂上,以论语中的“色难”出句,朝上大臣们都百思难解,唯有大学士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对出了:“容易”。干隆略一思索,欣然大笑。(备注:也有一个版本是讲解缙对朱棣) 《论语-为政》有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子女要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地孝顺父母,是很难做到的事。西汉《非有先生论》写道:“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 以“色”对“容”,“难”对“易”,且各有典故出处,是在是拍案叫绝的千古名对! 中国最长的对联是“联圣”钟云舫,因嘲讽贪官被构陷入狱,在狱中愤然写下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全联共计1612字,气势恢宏。现悬挂于成都望江公园的《锦江城楼联》。 另外,在很多地区,家里若有长辈过世,那么春节贴的对联颜色也有讲究,第一年需是黄色,第二年绿色,第三年则是紫色,出了三年孝期,方可贴红色的春联。 小小对联,却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寓,成为和我们的春节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大家都有哪些关于春联的知识趣事呢?欢迎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