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策划 > 正文

目录

1,厦门嫁娶的风俗及条件?详细点可加分~

厦门嫁娶的风俗及条件?详细点可加分~

首先恭喜您!厦门这里风俗确实比较多且杂,但各家多少均会有微小的不同.本人刚结好婚,象打仗一样!一般总体来说以女方要求为准,你可先至女方家做个正式拜访,礼貌问询女方家长有何要求,随和一些的家长会说"你们方便就好."那就是没什么具体特别的要求,你可以按普通流程办理.如果对方家长严肃些就会特别提出要求,不过你说都不懂,那么对方就不会提出什么要求了,整体来说就简单很多.流程分简单操作和严格操作.简单操作你们就黄历挑个吉日由你和你父母带着四色饼(到喜铺里问就会卖给你)\聘金(一般在1.2-3万),到女方家下聘,女方家如果留下一半还给一半就表示婚礼开支双方家里各负一半,(厦门一般男女家合请一次),如果都没收下就开销由男方全部承担.提早至少半个月预定酒楼,今年双春,很多很多人结婚,特别是好日子.不必选太贵的酒楼,所有的酒楼不论平时做的菜如何,做起婚宴来都差不多那味道,趁乱收费.1000元一桌就可以了.在酒宴前一日晚上00:00后开始迎娶新娘.一般要往门里塞三到四包红包女方才会开门,一包一两百就可以了.新娘要打新伞,从内到外都要穿新衣.大致就差不多了,既然都不懂,尽量简单些,因为说起来要是严格按流程会累趴的.现在的年青人也没那么严格了.随意就好.

2,教师资格面试礼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 着装
女生,简单来说,拒绝休闲风,可爱风,淑女风,注意三色原则,配饰简单或尽量不要。可以里边穿个立领衬衫(颜色注意沉稳大气,款式简单),外边穿个小西服或者正式一点的外套,黑色裤子,中跟小皮鞋。
男生的话,不要运动风和正装即可,还是那句话,尽量别打扮得像个学生。
2、化妆方面
适当的唇膏或口红(注意颜色),不用太过分,有精气神即可。
3、礼仪
礼仪的话,私以为,以受过这么多年教育的大家的礼貌程度,应付面试没什么大问题,基本的问候,礼貌,退场告别做好即可。就是要注意,记得擦黑板和关门,老师有可能提醒但不提醒也不要忘了。

3,厦门风俗习惯有哪些?

厦门民俗风情


元宵观灯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也称“灯节”或“元宵节”。上元是三官大帝中上元赐福天宫紫微大帝的生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卜卦,预测一年的福祸凶咎,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元宵节民间从十三日到十七日为止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举办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晚上,晶莹剔透的宫灯、走马灯、宝莲灯、荷花灯、象形灯流光溢彩,水池上,灯船摇曳;盛装的少女和儿童跳起欢腾热烈的花灯舞;高院队举行场面壮观的踩街活动;南乐团演员们演唱南音古乐。街上供应制作好的汤圆,其大小和龙眼差不多。闽南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闽南一带人民“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中秋博状元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是人们阖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 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

在厦门,有一种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最为吸引入。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今厦门洪本部巷32—44号)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会饼设状元1个,直径20厘米,宛似一轮明月,饼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2个,直径13厘米左右;三红4个,一秀32个,直径1.7厘米左右,它们分别代表文或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

这种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每年中秋节前后,厦门的饼店便大量生产会饼上市供应,有馅饼、广东饼、包装精美,为送礼佳品。皓月当空,家家户户燃起红烛,摆着会饼,全家老小,亲朋好友,五六个人一会虔诚地掷骰子、看月神赐福给谁,热烈有趣、笑声不绝。状元郎相继产生,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一片欢乐升平的景象。

端午抓鸭子

厦门人过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竞技场一般设在大海上或大池里,从岸边腾空伸出1根10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装着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个活门。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根伸向海里的圆木技,到了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活门,放鸭子掉进水里,同时人也跃人水中,去抓鸭子作为胜利品。通常,十几只鸭子,在一个多小时内,便被勇士们抓光。

这种斗智、斗勇、斗巧、斗捷的水上体育活动,充满着热烈气氛和浓郁的闽南风情。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诞辰。

三月初三,上已节。泉属五县人,制春饼祭祖先,或扫墓。

二月十九,观音诞。妇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后诞(俗称妈祖婆生日)。过去多有迎神赛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受阳人致祭。至月末“闭地狱门”。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互庆。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冬至节,各家均制团圆。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讨债。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讳忌

在婴孩面前勿讲“猴”。因恐婴孩患“猴损症”。如须谈猴, 应改说为“爬树”或“山人”。

见婴孩体胖,不可当面嘉尝其“肥”,须言“好看”。抱时亦不可言“重”。

以“中指”指人,极为无礼。

以扫帚打人,最为耻辱。

客至扫地,意念逐客,有辱于人。

以六碗菜请客,最为不敬。(清旧制,凡临死刑之犯,官以六馔饷之,以示皇恩涪大。)

亲友喜庆宴席,匆打碎盘碗碟。新婚之日尤为讳忌。

媒人到家谈婚,不可奉茶,谓奉茶事难。

产妇之房,未满月不可进。

与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饭上,谓系祭鬼,有失礼仪。

丧后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乱入人家。丧家亦不能到别人家拜年。

儿童匆戴两顶帽,忌长不高。

屋中张伞,屋内易漏。

4,厦门有哪些特色文化?

1,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海沧蜈蚣阁 海沧蜈蚣阁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和闽台两地保生大帝文化习俗紧密相连。相传,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药引,后人为表达对他济世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 3,闽台送王船 闽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 4,歌仔戏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

5,古时城隍爷出巡的风俗,有些什么仪式?

"城隍"一词的古义为护城河。班固文章中有过这种说法:“修宫室,浚城隍”。而以城隍作为神名,文献始见于《北齐书》。城隍神的奉祀,有文献可考的,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宋代时期城隍神信仰已经纳入国家祀典。明代的城隍神信仰达到极盛。 长期以来,对城隍祭祀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仪式和习俗 大体上是:第一,祭城隍神。每届新官上任要先祭告城隍;在农历的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纸蜡烛在城隍祠祭祀。在水旱灾年要祈祭城隍和山川、风云、雷雨等神。第二,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是城隍爷诞辰日,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 在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行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信徒,加上参观民众,人员众多,盛况空前。第三,城隍庙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举行,是祭祀城隍盛会。 第四,特殊的事件。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发生特殊事件时需要祭祀城隍。比如,在大规模的围圩工程进行时,把祭祀城隍作为动工仪式极其隆重。 在围垦前,事主备三牲,请戏班,祭龙王,祭城隍,还要抬着龙王、城隍神座到围垦的地方转一圈意指告知龙王、神隍神,这片滩涂即将变成粮田。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些疑难案件在城隍庙进行审理的例子。在北方城市,比如北京等地,民俗中城隍庙还是一个社交场所。一些重大的交易也必须在城隍庙进行。象房地产交易,粮食交易等。 城隍庙历史据《胶州简志》记载,城隍庙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知州张恭主持重建。1375年,知州赵礼又主持增建,平常主要作为祈祉福的场所。此后明朝大修四次,清朝大修五次,民国大修一次。 城隍庙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3.8平方米,迄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它是胶州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所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