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我国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我国的婚礼,传统的程式有六礼,分别为纳采提亲、问名换帖、纳吉卜婚、纳征下聘、请期定日、新迎大喜,亲迎之后,妇至夫家,六礼之仪已备。妇至之后,还有1、同牢,又称合卺,婿与妇行共饮食之礼也,类似现在的交杯酒。2、妇见舅姑,成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妇拜见公婆,之后见夫家尊长亲属。3、庙见,即公婆去世的,婚后三月,新妇在宗庙祭拜公婆。3、婿见妇父母,宋时常在妇见舅姑之第二日行。
婚礼的俗礼大致有问卜与合婚、择日、催妆、障车、青庐、转毡、却扇、坐鞍、合髻(结发)、拜堂、撒帐、闹房、授巾、盖头、撒谷豆、看新妇等。以上这些在我的《传世经典与婚嫁仪俗——《醒世姻缘传》对明清山东部分地区婚嫁仪俗的表现》中有详细的介绍。如果要,把你的邮箱告诉我,我发给你。
少数民族的:
蒙古族流行一种“状元”迎亲的风俗,当天,男方要出包括新郎在内的3人,这3人的装束是,新郎是状元,另两人分别为元帅和军师。启程时,新郎要搭箭拉弓,朝东南西北各射一箭,快到女家,女家派3人乘马迎接,元帅要赏钱高声连问才能入内,开宴时,元帅军师要与女家的代言人舌战,赢了才可找新娘,当晚,新娘与娘家哭诉告别,被新郎抬到车上至新郎家再拜堂。
藏族青年订婚要签婚约证书,内容多是要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和财产继承等事,以诗歌形式写成。苗族,接亲嫁女时,要举行洗“和气脸”仪式,有些苗族地区,婚时要举行抢牛尾巴的仪式,一般两人情投意合,会是新郎夺去。彝族结婚有水泼新郎以讨吉利的习俗,彝族的阿细人在婚礼的第二天,新姑爷去娘家认亲,一进门,首先去泉水,挑一担清水就定了两人的终身。壮族新娘出嫁需脱鞋过桥,脱鞋表示从此脚印不再留到娘家了,过的桥是几块木板搭到新房门口的,她走完一块,拆除一块,表示新娘永远地住在丈夫家里。满族以前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到了婆家,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一齐抢未熟的“子孙饺子”,会给新人留下一碗。
瑶族的茶山瑶,是半夜男方派房族兄弟4-6人点火把接新娘。
哈尼族,搭青棚、打“橄榄仗”和“牛屎迎亲”。哈尼哈卡多人办婚事的头一天,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各搭起一个"青棚"。这个青棚要由新郎新娘平时要好的小伙伴上山砍来木料、竹子,采来松毛、柏枝搭成。青棚上披红挂彩,装饰得喜气洋洋。搭"青棚"的当天,女方家要备办几桌酒席,请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顿"喜饭"。席间,女伴们向要出嫁的女友祝贺,勉励她到夫家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过好日子,还要赠送一点礼物作为纪念。"青棚"搭好后,选择一天属"狗"日子作为娶亲的日子。 娶亲这天,新郎要请最好的伙伴陪同。陪去的人一定要双数,意思是成双成对。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带上阳伞、雨帽(竹笠)、簇拥着新郎。当娶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早已等候在"青棚"里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哄而出,手执橄榄,嘻嘻哈哈笑着向新郎打来。这时,伴随新郎而来的伙子急忙拿出携带的阳伞和雨帽把新郎掩护起来,不让橄榄打中。并要有一两个比较得力的伙子,冒着雨点般的橄榄袭击,冲入"青棚"内将装在竹箩里的橄榄全倒在地上。与此同时,陪同新郎来的其他伙子,以最快速度跑进"青棚"里坐下来。至此姑娘们的袭击便告终止。
高山族一般是男到女家,新郎上门。只需带简单的行李、一头杀好的全猪和3-5坛的米酒,婚礼常在村头的草坪上举行,要有持续七八个晚上的庆祝晚会。纱乡族结婚人们要送给女方家一些大的有口的馒头,寓示着来年丰收幸福。景颇族结婚送亲要连闯六关。
这些婚俗太多了,我实在打不过来了,不知你是否满意。
2,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有哪些?
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今天, 安阳婚纱摄影哪家好 1.亲迎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莫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招车,唐代用图绘的障惋车,宋代以后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破。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是妻亲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粟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安阳婚纱影楼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妆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陪着娶亲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子则同时在妆扮。妆扮完毕,新娘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样,遇上宝财啦!有的少数民族鹜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 2.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事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深嫁女家》诗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日‘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郎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的。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xxx礼钱x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3.进洞房 新郎新娘人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 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粟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3,中国传统婚礼礼节?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婚礼
4,中国传统婚礼习俗都有哪些
一、祭祖 男方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在家中先祭拜神明及祖先祈求迎娶过程平安顺利,男方家通常也会在婚礼前一天进行安床礼,礼毕会请亲友中的小男孩到新床上翻滚,祈求新人能早生贵子。 传统习俗需注意事项: 1.安床: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告知祖先有婚礼将举行,并依男女双方的八字,来安排新床的位置祭拜床母。 2.翻床:新房中的床铺,安床礼毕,可请亲友中的小男孩(以生肖属龙最佳)在床上翻滚。最后在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二、出发迎娶 迎娶车队与人数皆为双数,但避免4辆,以6的倍数为最佳。第一辆作为前导车,新娘礼车通常会安排在第二辆,婚车的装饰不同,以告知路人为迎亲车队且有助于行车中车队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