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0万彩礼是什么水平
- 2,关于刚结婚后的家庭关系的问题
- 3,三十里铺的内容简介
- 4,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办理结婚证在西安能办离婚吗?
- 5,陕北榆林靖边结婚彩礼多少
- 6,陕北榆林婚嫁风俗
- 7,榆林有哪些民风民俗?
1,30万彩礼是什么水平

现在的彩礼也是年年增长,有很多家庭为了娶亲,掏空多年积蓄,甚至于还要背负外债。社会对彩礼也多是褒贬不一,更甚是会是制定最高彩礼的标准。越是经济欠发达,彩礼越是增长幅度快。 为什么会是这样?不会有人去关注,社会所关注的是赚钱赚钱,人人所关注的依旧是赚钱赚钱。我们已经把道德当做大裤衩藏在裤裆,能遮多少遮多少。当缺乏安全感时,问题便都出现了。这是现实。 有人再骂,要的彩礼多就是在卖闺女。只要女方做到这一点,30万的彩礼真的不算高,再多的彩礼都不为过。男方给的彩礼有女孩带回,女方再给予对应的陪嫁,无论是彩礼还是陪嫁共同构成小两口家庭的资金储备。这些储备资金,可用于备孕、生产、哺育、小孩子的教育等,以及将来应急。 举个例子,女方家庭和男方家庭可以看做是两个企业,男女双方组成新家庭可以看做是组建新企业,女方家庭和男方家庭可以看做是这个新企业的两个股东,彩礼和陪嫁可以看做事两个股东的实际出资。一个家庭,大多是女性在打理,可以看做是女方是新企业的运营。新企业的股东没有实际出资,这个企业能运营下去吗?彩礼可以看做是一个股东要求另一个股东拿出给多的实际出资,目的就是让这个新的家庭运营的更好,风险抵抗能力更强。 这样看来,在现实的社会中,30万的彩礼真的不算高。
2,关于刚结婚后的家庭关系的问题
和公婆在一起住是有利有弊的,而你必须慢慢适应的.现在的女孩子哪个在家里不是父母宠着,但是结了婚,这种角色就发生了转换.你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儿媳,换言之,是他们家的人了,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你应当在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自己了,这和结婚前或在自己家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的家长,我想不会把媳妇当佣人使的.没结婚时在家我们都需要做家务活,到了婆婆家就应当主动的来完成这些事情.婆媳关系是靠婆媳双方互相体谅,相互关心来慢慢陪养的.人要想平衡,就得学会换位思考.时间长了,慢慢你就会习惯了.祝你家庭幸福.
3,三十里铺的内容简介
《三十里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37至1942年间的陕北绥德三十里铺:源于王凤英与傅来喜这对青年男女真实而又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时期,三十里铺贫苦人家的女儿四妹子王凤英情投意合的三哥哥傅来喜准备结婚。孰料,横行高原的土匪头子、称霸城乡的劣绅等形形色色的男人们,都瞄上了甜美娇艳的凤英。他们纷纷施展手段,向凤英伸出罪恶之手,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聪慧美丽的凤英和傅来喜顽强地抗挣着……们终于认识到:只有抗敌,才能幸福。傅来喜毅然决然踏上了革命道路,“三哥哥当兵上前线,任务定在定边县”。牺牲,《三十里铺》这首歌却唱红了天下。
4,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办理结婚证在西安能办离婚吗?
到男女一方户籍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就可以。
法律依据:
《婚姻登记条例》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5,陕北榆林靖边结婚彩礼多少
今年谈了个陕北女子,家是佳县农场的,谈了快一年了,这几天家人坐一起商量结婚的事,到礼钱这里说了6万。 另外有女同事说,自己结婚时,男方家里给了10万元的现金,另外还有3万元用作购买金银首饰。 彩礼只是一个形式,因人而异,家庭条件好就多给点,家境不怎么好5-10万差不多了。一般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彩礼钱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结婚彩礼的讲究
6,陕北榆林婚嫁风俗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7,榆林有哪些民风民俗?
榆林民风民俗比较多: 一、陕北民俗亦重视重阳节 民谚云:“九月九,家家有”。意谓秋收过后家家有粮归仓,无饥饿之虞,故多吃米糕,取“糕”谐音“高”,寄寓高升、兴旺之意向。民间也有携友出游登高之风习。过去还有蒙民来榆与汉民赛马、摔跤之雅事。近年九月九定为老人节后,有赏菊、书展、赛歌、演戏等多种文娱活动,使老年人倍感舒心。 二、在礼俗方面,有特色的要数结婚,合龙口两件大事了。 榆林解放前普遍实行早婚,双方择亲讲究门当户对,讲人品,重八字。择亲还有不能倒向骨肉之说法,即妗子不能作婆,同族五服内不能结婚。姑姑姨姨作婆也有“姨姨作婆,刀类相磨”,姑姑作婆,一世不和的说法。男女娶嫁时举行婚礼,新人坐帐后要绞去“黄毛”叫“开脸”,将男女头发搭在一起梳一梳叫“并头”,从此成为结发夫妻,然后交换酒杯喝交杯酒。这都是古代婚礼的遗存。 三、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 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 四、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 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 饷、搅团、圪 、凉粉、碗 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