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018年寡妇年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哑年”就是不立春 又叫“寡妇年”。 农历在无闰月年份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个全年长度一旦处于两个“立春”之间,就年首遇不着阳历年当年的“立春”,年尾又够不着阳历下年的“立春”,成为无“立春”年。民俗专家表示,“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是荒唐的,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寡妇年之说,也就是这十几年的时间。时代在变,各种东西都在变。禁忌越来越多,有古代的,近代的,还有现在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真是一不小心就犯忌。这也算是一种时髦吧!老年人的老一套真的是“落伍”了! 这种一年到头无“立春“的农历年份,也叫“盲春”或“哑年”,是由于农历和公历的计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是历法上安插闰月,调整月亮与地球运动的周期关系而造成的。每年的月数和天数不固定,全年的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为顺应寒暑的变化,与阳历保持一致。 扩展资料: 除了农历年存在无“立春”年份,也有的农历年里有两个“立春,叫“两春”或“两头春”;有的年份,立春正好是农历春节初一天,这叫“同春”。 这些情况都是为了解决农历与公历的差数,与农历“三年一闰和十九年七闰”的办法相适应。由于两种历法时间的推移,前赶后错,便出现了盲春、两春、同春现象没有立春这一天,就被称之为哑年。 目前,我国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我国传统的农历(阴历)两种历法。节气是根据阳历,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作24等分来确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妇年
2,寡妇年是指什么??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什么叫盲年,民间以无“立春”,称为“盲年”,以为结婚不吉。也就是指当年整个农历年没有立春称为盲年,民间有的也叫“寡妇年” 历法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有非常严密的体系,在汉朝的时候我国的基本的节日就已经形成了,后面围绕相应的农耕生产出现了相应的节气。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无非就分为这几类,反映四季变化的,比如春分、秋分;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比如小满、芒种;反映天气变化情况的,比如大寒、小寒的。不同类型的节气,有着不同的风俗礼仪,一些节日也会去相应的节气搭配。 寡妇年”其实就是按照不同历法计算的结果,简单来说以前我国在计算日期的时候只有农历,后面为了配合整个世界的发展,开始利用双历,即农历和阳历都用。因为计算日期的方式不同,所以就会导致一些年份没有立春,拿19年分析来看,19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但按照农历来算,它的立春就恰好在18年12月30日,这就让19年按照农历来看缺少了立春。 一年四季之阳在春季,春天的时候万物重新获得生机,重新开始生长,有了立春才有春天的开始,所以19年就被人们称为“无春年”。也有人把这样的年份,叫做“黑年”,春天代表希望,没有立春的年份,自然希望就不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寡妇年”,人们认为春天的阳气最为充足,男性又代表阳刚之气,无春则无阳刚之气,所以人们认为在这样的年份里结婚,女性有可能会变成寡妇。 所谓的“两头无春”,其实也不是很准确,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历法计算的,所以会有差别了。“无春”并非真正没有春天到来,而是历法计算方式不同在作祟而已,至于提到的“无春年”、“寡妇年”、“黑年”等的不同说法,其实只不过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缺乏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支撑,所提到的一些假象和猜测而已,实际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