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策划 > 正文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石勒(274.6.26-333)即后赵明皇帝,字世龙,原名[勹背(勹内加背,音背)],上党武乡今山西长治市武乡县)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
319—333年在位,从奴隶到皇帝的唯一一人。晋大兴二年(319年)11月称赵王。
他除了统一北方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石勒继续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继续劝课农桑。在石勒称赵王的第六年,命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农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从这里不仅可看到石勒的劝农,还可看到当时设有劝课大夫、典农使者、典农都尉等农官,课农应是经常的。并且石勒自己还曾亲行过藉田之礼,这在纷争割据的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此外,石勒还禁止酿酒,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二是日益重视文化教育。石勒在称王的第六年,亲到襄国的大、小学,考试诸生的经义,对成绩最优者,赏帛有差。八年(326年),石勒用牙门将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胡三省注解,指明秀、孝要考试经书,原是晋朝制度,后赵至此也予以施行。则不止大、小学学生要试经,被推荐的秀才、孝廉也要试经,后赵对汉人文化经籍的重视,可见一斑。到石勒晚年时,还曾令郡国也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三考修成。不仅如此,石勒虽不识字,也经常教人读经史给他听,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见识,即在行军打仗时也是这样。他曾教人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汉高祖立六国之后,大惊说:此法大错,如何能得天下?及至听到留侯谏止这一措施,才说幸而赖此一谏。可见石勒本人学习汉族文化经史,是深得其奥的。另外,石勒还曾建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这更是取法于周制了。
  三是求贤纳谏。石勒曾准备到襄国的近郊打猎,主簿程琅劝谏他不要去,并举孙策行猎遇刺为戒;即使是枯木朽株,也能为害。石勒认为是书生之言,不听。及至猎时,所骑马触木而毙,石勒自己也几乎丧命,因而懊悔未听忠臣之言,是自己的过失。立即封程琅为关内侯,赐以朝服锦绢等物。由此,“朝臣谒见,忠言竞进”。以后,到太和二年(329年),石勒在巡行州郡时,引见了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赐予谷帛;并令刺史太守宣告所属,凡有意见要说的,不要隐讳不说,朝廷正如饥似渴的希望听到忠言谠论啊!建平二年(咸和六年、331年)三月,石勒将营建邺宫,准备迁都于此,而廷尉续咸上书切谏,石勒怒,欲杀之。徐光力救,劝勒不可因直言而杀列卿,石勒叹息说:“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耳!”虽然石勒停建邺宫是暂时的,但他还是赐予续咸绢百匹、稻百斛,以为奖赏。并且,借此机会下令与公卿百寮,每岁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等各一人,所考试的答策为上第者拜官为议郎,中第者为中郎,下第者为郎中。并令“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就在石勒死的那一年,他还选拔了太学生五人,担任佐著作郎。
  石勒的招揽人才,重用贤能,可说是经常的和一贯的。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营,从实践中认识张宾确有出人之才,于是就重用他,并且用而不疑。及张宾早死,石勒痛哭流涕说:“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张宾死后,石勒与程遐等议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叹说,“右侯舍我去,令我与此辈共事,岂非酷乎!”。石勒既知人才的可贵,也领会到不得人才的痛苦,这大概就是他能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并且信任而不疑的道理吧!
  四是减租缓刑,依法办事,以缓和矛盾。石勒称帝的这年,曾下令“均百姓去年逋调”,又赦免三年刑以下者。不久,又赦免五岁刑以下者。石勒又曾令州郡如有坟墓被发掘不掩覆的,必须推劾查处;暴露的骸骨,县政府要具备棺衾埋葬掉。还曾特别下令:“自今诸有处法,悉依科令”;如果是石勒自己在忿怒中下旨杀的人,而其德位已高,不宜训罚,或是因公致死的孤子,不期而得谴,门下都应奏明情况,石勒就会重新予以考虑。所有这些,是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的措施,也是石勒稳定政权的办法。依法办案,在当时虽未必能贯彻执行,但在纷扰割据时期,能提出这点就很不简单。
  抑且石勒立法虽严,而能灵活处理。如石勒称赵王后,宫门出入规定很严,并且,特别讳言“胡”字。适有醉酒的胡人骑马闯入止车门,石勒大怒,责问守门者,守门者十分害怕,忘了忌讳,说是“醉胡乘马驰入”,不可与理论。石勒听了,反而笑着说:“胡人正自难与言”,对守门者恕而不罪。又有一事,石勒因参军樊坦清贫,就任命坦为章武内史,可有较多俸禄。及坦来辞行,衣冠都很破烂,石勒见了大惊,询问何故一贫至此?樊坦未加思索,很直率地回答说:“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石勒听后还是笑着说:“羯贼乃尔暴掠耶?今当相偿耳。”樊坦这才发现自己犯了忌讳,赶快磕头泣谢。石勒说,“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不但没有处分樊坦,还给他车马衣装钱三百万。像这样的处理,执法而不拘泥于法,通情达理,缓和了紧张的局面,也收揽了人心。
  五是防止贪赃枉法。石勒尝于夜间外出私访,带了许多缯帛金银财宝,贿赂守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不但不受,还要把石勒抓起来,及至石勒的随从到后,才告终止。次日清晨,石勒召假,任命他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这是鼓励守法不阿,告诫贪赃枉法的办法之一。不过,私访很难经常,故意用财物作诱饵,未免陷人于法了。
  六是不念旧恶,收拾人心。石勒称赵王的第三年,令家乡武乡县的父老到襄国来,大家叙齿列坐欢饮,叙述平生家常。有个李阳,原是石勒邻居,两人年年因争麻地,互相殴打,现在石勒当了赵王,故不敢来。石勒说他自己方取信于天下,岂计个人恩怨,特地将李阳找来,和李阳酣饮欢谑,并对李阳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即赐予李阳甲第一区,封为参军都尉。并说明武乡是他的老家乡,死后他的灵魂要回到故乡,即免去故乡的三世课役。显然,这种以乡情打动人心的做法,会收到一定的成效的。
  最后,石勒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上他的好学,见识大为提高,特别是提出了统一的愿望。在他称帝第三年正月,大宴群臣时,他问徐光自己可比古代哪个开国皇帝,徐光说他超过汉高祖、魏武帝,可比轩辕氏。石勒认为徐光所言过分,自从“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然犹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者,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朕在二刘之间,轩辕岂所拟乎!”这段话固然表明石勒有自知之明,不如黄帝,不如汉高祖;也反映石勒要当一个光明磊落者;还有一点,比较含蓄些,即他要当汉祖、光武,这是统一天下者,不愿当魏武、晋宣,因为这是割据时期的霸主。希望统一天下,石勒在临死前说得更清楚,他对徐光说:“吴蜀未平,书轨不一,司马家犹不绝于丹阳,恐后之人将以吾为不应符箓,每一思之,不觉见于形色。”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石勒就病死于襄国了。
从以上的简介你是否对石勒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呢?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提示: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相关人物简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 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在外逃亡的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被晋文公误烧死在山中,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知道寒食节跟介子推的传说吗
提示:

知道寒食节跟介子推的传说吗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石勒是如何从奴隶逆袭为皇帝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提示:

石勒是如何从奴隶逆袭为皇帝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石勒原本是一名奴隶,一直在豪门地主家中做苦力,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脱离了奴隶身份,随即就开始招兵买扩充队伍,先是斩杀了豪门军阀司马腾,后来又杀死石鲜。在灭亡西晋过程当中,石勒是有很大功劳的。最终石勒在一次兵败后投奔了刘渊,当时刘渊已经建立了汉赵王朝,急需骁勇善战将领,石勒很快就被封为辅汉将军。石勒带兵大破二十万晋军,攻占了洛阳并顺手夺取了河北与并州,最终在公元319年建立后赵政权成为皇帝。 1、身为奴隶但思维敏捷 石勒原本也是一名奴隶,但他发现当时因为连年战争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使得无数豪门地主都要从胡人手中买奴隶过来耕种田地,于是他向主人郭敬建议,将大批胡人引诱到中原地区然后四处贩卖,胡人自己有了饭吃贩卖者也有赚钱机会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一个建议得到了郭敬采纳,在欣赏石勒的同时还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2、四处征战实力增强 石勒摆脱了奴隶身份后,首先投奔了农民领袖汲桑,但汲桑这种人并没有什么大志向。于是石勒自己招兵买马并斩杀了司马腾,以及石鲜等军阀。在与西晋王朝作战时,虽然不断重创西晋军队但自身也损失巨大,最终他只好投靠了刘渊。刘渊建立了汉赵王朝正需要石勒这样的战将,于是封石勒为辅汉将军,从此石勒手中拥有强大兵权。 3、野心随着实力而膨胀 石勒在刘渊活着时,一心只想着四处征战并没有其它什么想法。刘渊死后刘聪继位,新皇帝论能力还是其它方面都让石勒很看不上,但依然做着自己分内事。石勒与西晋军队作战当中,一战就消灭西晋二十万大军,一战下来让西晋军队元气大伤,石勒最终攻占了洛阳,并很快取得了河北与并州等地,最终在公元319年自己建立后赵政权做了皇帝。

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
提示:

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

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出身并不高,刘邦是亭长,刘备是卖草鞋的。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家庭,是牧牛娃,甚至还出过家,做过乞丐,他以一个僧人的身份从军,最终驱除蒙古,又在一众英雄中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被称为乞丐皇帝,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他的身份比朱元璋还低,他是从一个奴隶出身建立的国家,这个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人就是,十六国时期后赵高祖——石勒。 石勒是匈奴羯族人,他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国,是第一个有可能统一北方的大国。这个国家统治残暴,虽然石勒能够稍微克制一点,也有一些安民的法令个政策,但是没有改变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仇恨,他统治时期,仍然有大规模的屠杀。但是,东晋时期,汉族贵族也有奴役胡人的习惯,所以说石勒能够制止一些胡人对汉人的抱负,也算是为民族安定做出贡献的。题外话,要是大家要恨谁消灭汉人,除了五胡,还是去恨世家大族吧,包括什么王谢。 石勒这个人本来是匈奴一个小部落的小头目之子,石勒虽然是个小头目的儿子,但是当时也是做汉族的佃户,那时候北方八王迭起,兵荒马乱。再加上气候反常,所以引起了巨大的饥荒。石勒也被迫逃荒,然而不幸石勒在这个时候被人掳去成为奴隶。并且经常遭到打骂。此后石勒抓住机会,一步一步的高升,在八王之乱中,石勒因为英勇善战又善于积累实力,利用当时的政府和反政府的王族,逐渐有了一些实力,后来石勒投奔了当时已经称汉王的刘渊,刘渊是匈奴人,自诩为汉朝后裔。石勒为刘渊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刘渊称帝建立汉国以后,石勒获得持节这一级别的高位,从此真正地独当一面。 等到刘曜即位以后,匈奴汉国改国号为赵,石勒趁机造反自称赵王,这时候随着石勒的叛变,刘赵的土地东部全部丧失,也就是说,石勒在此前已经掌握了刘赵的一半的势力。后来两个赵国相互攻伐。但是石勒占据上风。后来石勒逐步蚕食鲸吞了大部分的我北方领土,最终灭亡了刘赵,公元330年二月,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九月石勒正式称帝,这时候,石勒也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奴隶到皇帝的转变。如今的山西离石,仍然有石勒起兵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