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
内圣外王是庄子提出来的。 《庄子天下》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这就是“内圣外王”一词的出处。庄子在这里并没有正面解释“内圣外王”的思想,而是表达了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术之“一”而成方术之“裂”时的看法,他认为“内圣外王”才是真正的“道”。 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内圣外王”的说法。北宋理学大师程颢将邵雍的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后,这一说法才被广泛使用。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清代学者陆陇其,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他说:“若深看则这敬字,只怕充积未盛耳,充积到盛时,则敬字外别无学问,亦别无经济。内圣外王之事,无不在其中矣。” 他们都是在儒学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术语的。而近现代学者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精神,就十分普遍了。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原合表里精粗而一之。” 1927年,梁启超这样概括儒学:“儒家哲学,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 1956年,熊十力于《原儒》中,明确地指出“儒学总包内圣外王”,更加明确地指出“内圣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题,这在学术界上并没有太大争议。
什么是内圣外王的思想?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韧显端倪。《左传》中所谓“三不朽”之说,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蕴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并进而“安百姓”的“为己之学”也有同样的意思在内。 扩展资料 内圣主要表现为善的德行。善的具体内容是广义的人道精神,其基本观念则是儒家的仁。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孔子曾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这些品德从小同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后来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也可视为人格的内在规定。 与正面确立仁德相联系的是克己,后者在另一个意义上体现了仁:“克己复礼为仁。”除了仁德之外,内圣在某种意义上还表现为仁与知的统一。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缺乏这种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所以从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学,都一再将理性的自觉看成是达到内圣的必要条件。
内圣外王名词解释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杂篇天下》。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儒家“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 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孔子曾经说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 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所谓“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先“内圣”,而后“外王”。 只有先将自己修行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内圣”的保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梁启超曾经说过: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梁先生给这四个字的评价多高啊,“内圣外王”是中国学术的全部!内,自我的修养;外,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现代人说的领导力。 佛家“体”和“用”的道理,“体”是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用”是一个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别人的关系。内圣指领导力之“体”,外王指领导力之“用”。  那么,“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另外重要的四个字: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无论你是皇帝老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不修身就会失去为人的根本,失去根本或根本不牢,就谈不上建功立业!只有不断修身进德,才可以齐家,才可以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以“修身”为本,而进一步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 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诚,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古人很有意思,“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而已。 也就是说,无论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 今人读来,固然有些失于迂腐,但是比起那些把权、钱、享受当作目的和最好追求而失去了自我的人,这个“迂腐”实在好上百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词汇,就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框架为相”。那么,知、仁、勇和君、亲、师,它们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呢? 如果看的时间长一点,就很容易发现,其实它们之间是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即“知”为“师”之体,“仁”为“亲”之体,“勇”为“君”之体。  儒家偏于“仁—亲”,法家偏于“勇—君”,而道家偏于“知—师”。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前者为内修,后者为外修。 掌握了这个道理,人生才能真正平衡而有意义。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做事就是做人
圣王名词解释
圣王的解释
(1).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於神。”《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 中国 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连火和草药的发明应用,也和民众无缘,全由古圣王一手包办: 燧人氏 , 神农氏 。”
(2).为对皇帝的谀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唐文皇 以药酒赐 房玄龄 妇,我太祖为 徐中山 易夫人,即此知妇人妒者,必不容於圣王之世。”
词语分解
圣的解释 圣 (圣) è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圣人。圣哲。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圣。圣洁。圣地。圣经。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圣上。圣旨。圣明。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圣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出自《庄子·天下》。内圣外王,就是中国治理学中的生命治理概念,是修身治理必需实现的基本目标。 我们的生命体中,相辅相成地存在着潜在的内圣和外王两套治理系统的基因,只是品格、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需要通过修身治理的实践,增阳涤阴而将其激活,真正发挥出内圣外王的生理功能。 成语用法: 《庄子·缮性》中记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去性从心、去心从脑”的精神文明下滑的过程:“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在这里指出,人类曾经有一段以性识真我心做人与治事的历史阶段,但是由于德性品格的下降,人类的思维能量的主供来源发生了位移,心身与“德一”能量源的同频谐振消失,则不得不经历一个“去性从心”的转换,下降为接受色象境内五德能量的空间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