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出自哪里?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 《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通篇首文,”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意思是:刻意的,带有目的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应该提倡和奖励,无意之中做了坏事,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即使做了坏事也不应该受到惩罚。 【原文节选】: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 翻译:宋公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做好事,虽好却不奖赏;没有心做坏事,虽然做了恶但却不惩罚)诸位神人传着看完,称赞不已。便传叫宋公上殿。下令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很称职。” 宋公听了,才恍然大悟,随即叩头在地,哭着说:“大神错爱我,叫我去当城隍,不敢推辞。只是我家有老母,七十多岁了,无人奉养,请求大神准我侍候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 该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孝道的重视,作为《聊斋志异》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书生之手,写出了自己的善恶观,也通过书生之间互赠的诗句,展现了自己的胸襟,同时通过故事巧妙的安排,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的丑恶氛围。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出自哪里?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出自《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 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译文:刻意的,带有目的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应该提倡和奖励。无意之中做了坏事,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即使做了坏事也不应该受到惩罚! 《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赏析 作者在文中借书生之手,写出了自己的善恶观,也通过书生之间互赠的诗句,展现了自己的胸襟,同时通过故事巧妙的安排,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的丑恶氛围。 此篇故事情节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归虚,这样就在虚幻的故事上涂抹上了一层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城隍爷和城隍的区别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城隍爷和城隍的区别相关资料:城隍爷和土地爷之间需要区分开来。城隍爷的职责是保护他的职责区域的水土,同时该区域的阴间的事项也是城隍爷负责。对于阳间来说,城隍爷保护着该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比如水灾、旱灾等时候大家就会去祭拜城隍爷;对于阴间来说,城隍爷也负责该区域死去的人的鬼魂。所以城隍爷的职责比较大,阳间阴间都归他管。土地爷的职责只针对于阳间该区域的一些事情,他同样是这片土地的保护神,但是他的级别要比城隍爷更低。比如我们熟知的《欢天喜地七仙女》中,就能够发现土地爷其实并没有非常的厉害,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神仙,不过作为土地的保护神,土地爷的职责也是非常伟大神圣的。对比之下,城隍爷的职责要比土地爷更大。 扩展资料:城隍爷可以掌管到该指责区域的人的生死祸福,以及对他们的一些功德和孽缘进行审判记录,依据记录给予这些人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惩罚,所以也可以看作他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土地爷的职责就没有这么大了,他只是保护该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具体的很多事情土地爷是没有权限去管理的。所以城隍爷不是土地爷,土地爷的职责要比城隍爷更低。而且在进行祭拜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祭拜时间和内容也有所差别,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统一对城隍爷进行祭拜,而土地爷的祭拜则更加的简约。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城隍庙,而土地庙往往只出现在一些乡村小路上,这也体现了两者的级别的差距。【摘要】
城隍爷和城隍的区别【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城隍爷和城隍的区别相关资料:城隍爷和土地爷之间需要区分开来。城隍爷的职责是保护他的职责区域的水土,同时该区域的阴间的事项也是城隍爷负责。对于阳间来说,城隍爷保护着该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比如水灾、旱灾等时候大家就会去祭拜城隍爷;对于阴间来说,城隍爷也负责该区域死去的人的鬼魂。所以城隍爷的职责比较大,阳间阴间都归他管。土地爷的职责只针对于阳间该区域的一些事情,他同样是这片土地的保护神,但是他的级别要比城隍爷更低。比如我们熟知的《欢天喜地七仙女》中,就能够发现土地爷其实并没有非常的厉害,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神仙,不过作为土地的保护神,土地爷的职责也是非常伟大神圣的。对比之下,城隍爷的职责要比土地爷更大。 扩展资料:城隍爷可以掌管到该指责区域的人的生死祸福,以及对他们的一些功德和孽缘进行审判记录,依据记录给予这些人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惩罚,所以也可以看作他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土地爷的职责就没有这么大了,他只是保护该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具体的很多事情土地爷是没有权限去管理的。所以城隍爷不是土地爷,土地爷的职责要比城隍爷更低。而且在进行祭拜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祭拜时间和内容也有所差别,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统一对城隍爷进行祭拜,而土地爷的祭拜则更加的简约。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城隍庙,而土地庙往往只出现在一些乡村小路上,这也体现了两者的级别的差距。【回答】
各地的城隍都是谁?
城隍是官职名称,当过城隍爷的历代名人有:周瑜、范增、萧何、霍光、陈友谅、海瑞、文天祥、柳宗元、秦裕伯、记信、黄歇、周新、杨椒山、灌婴、朱一贵、陈化成、庞元、陈文龙等! 城隍: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城隍爷管什么事
城隍爷是地府的地方官,他的职权是管理死者和生者的户籍,保护一方水土安宁,为这个城市的百姓记录善恶功过。 城隍是守护城池、护国安邦、统辖亡魂、调和风雨之神,故历代官员在赴任时,都要先到城隍庙内烧香、祭拜、宣誓等,以求城隍护佑一方平安。一般来说,城隍神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神灵,而会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变化,但最有影响的城隍则以庞玉、周新、霍光、秦裕伯和杨椒山为主。 城隍神原是城镇的守护神,后来渐由守护神演变成对应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中内容,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与城隍互相依赖的关系。 城隍信仰: 城隍信仰,在我国由来已久。根据考证,先秦时期出现的“水庸”祭祀(天子八祭之一)就是城隍信仰的早期祭拜形式。到了明代,朝廷要求全国各府、州、县均需模仿衙门规制建造一座城隍庙。 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