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上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看,整句话的意思是:诸菩萨以及众生都不可以色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万千众生不是实实在在的,
能够看到实质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无色无相的境界时候,你就到了佛的境界(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语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是运动的,是虚妄不实的,是因缘和合的,是不停变化的,是无自性的(即是非相),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而不再执着假象、分别假有、爱恨颠倒想,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法身无相无不相,远离二元,是佛真身,永离诸幻,是法界真相。
佛家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内心物化而出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真正真实的世界在另一个空间中,着就是经常我们所说的现实世界是另一个世界的投射。我们看到的人看到的事都不过虚幻而已,因此我们不能太过于与“现实”较劲。要活得洒脱。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综述如下: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晚唐五代刻本,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国家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么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不同译本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