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策划 > 正文
什么是绘画
什么是绘画
提示:

什么是绘画

1、种类: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2、风格:我不知道你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时期什么画家的绘画风格,因为每个时期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总的来说,中国从古到今关是国画就有很多种,还有西方的油画 ,你是想了解哪方面的呢
美术风格(Beaux-Arts style)
又称第二帝国风格(Second Empire style)或第二帝国巴罗克风格(Second Empire Baroque style)。
在巴黎的美术学校发展起来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于19世纪末在国际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很快成地为扩张中的城市和各国政府新建公共建筑的正式风格。该风格的特征是,建筑宏伟,按轴向排列的房间分布对称,有大量古典主义的装饰细部,建筑末端或中心处常有前凸的亭阁。巴黎歌剧院是美术风格最杰出的代表。

美术风格与流派是作者在长期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艺术现象。我们了解这种现象的实质和特点,对于欣赏和分析作品都有益处。
当我们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觉得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有的雄伟浑厚,有的秀丽雅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天趣自然,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平淡简洁,有的长于抒情,有的富于哲理等等。总之,它们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韵律节奏等都各不相同,艺术特色便迥然有别,因而使我们在欣赏时,更能体会其中的精华和情趣。徐悲鸿的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浑厚奔放的感受;齐白石的花卉大有清新朴素、天趣自然的特色;黄宾鸿的山水画浓郁蕴藉、酣畅淋漓;潘天寿的绘画雄浑奇特、气势不凡。

作品的风格,与艺术家本身具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引用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话:“风格即人。”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就是说,由于艺术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形成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原因,是由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以及文化修养等等各不相同。长期生活在巴黎近郊巴比松的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他的作品有如泥土、田野那样,醇厚自然,和谐优美。一生遭遇坎坷不平的罗丹,他的雕塑品总是呈现一股矛盾复杂的悲剧气质。

画家的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的个人风格都与时代风格和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联。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在早期的贫困生活中,形成了蓝色时期(1901~1904年)的风格,其代表作是《人生》。在1925~1936年,画家进入了梦的分析时期,他在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有意反对均匀、和谐、优美的传统美学观,而采取不协调的表现手法,专事制作一些怪诞的形象,给观众以精神上的刺激,发泄了自己内心对社会的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即1937年是画家愤怒时期,他为了揭露西班牙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权,绘制了《格尔尼卡》。1944年,巴黎解放,画家开始了牧歌时期,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制作了《和平鸽》。毕加索在1923年曾经这样解释道:“人们反复问我,我的绘画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对于我来说,艺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艺术本身不会演变,人们的观念在变化,表现方法也就随之而变化……”。

但是,在多种风格的变化中,毕加索是以立体主义闻名于世的。他的分析立体和综合立体异军突起,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对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艺术风格是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即使有的作品思想倾向不好,形式荒谬怪异,然而假如它的内容与形式是有机的统一,又具有本身的特色的话,仍然会呈现自己的风格。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就是如此。所以艺术风格也有健康和病态之分。

时代风格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在长时期的发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等诸种因素所构成的。艺术家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但为本民族的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也可以为其他民族的读者所理解,从而进入世界艺术宝库。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自然而然产生了各种流派。所谓流派,一般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在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接近的艺术家,为了突破某种艺术上的束缚,因而结合起来的一个画家集体。当然,有的派别比较严密,有理论、组织、宣言,还定期举办展览,出版杂志等等;有的则比较松散和自由,没有密切的联系。有的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比较直接,有的则比较疏远,或者仅仅表现在艺术上的创新和艺术风格上的竞争。有的还可能兼有各种因素。

以欧洲的美术为例。欧洲的古典主义美术流派,是17世纪时在法国兴起的。这个美术流派的创作原则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范例的,它崇尚理性,讲究共性,强调统一,要求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在艺术表现上则要求典雅、均衡、和谐统一。当时,路易十四组建了法国皇家学院(包括绘画与雕塑);普桑成为这个流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有(阿尔卡迪亚的牧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大卫和安格尔。他们的绘画发展了古典主义冷静的气质,具有严谨的形体结构、宏伟的场面、隐喻式的主题思想等等。然而,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提倡以感情代替理性,强调内心感受、个人精神,崇尚大自然。《自由神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他以充满运动感的构图、强烈激动的个性、奔放有力的用笔等等表现手段,突破了古典主义均衡而沉闷的构图、严谨而僵化的造型和细致但较呆板的用笔。他创造了热情奔放、强烈生动的格调,在当时法国画坛上蔚然成风。由于这个画派与法国大革命曾有深刻的联系,所以,它自然具有强有力的艺术气质。但是,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逐渐脱离了现实基础,追求猎奇,沉湎于虚无的幻想和个人的伤感情调之中,便逐渐走向低潮。

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离开了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轨道。当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部分知识分子对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不满,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光明的前途,所以内心旁徨,似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城市和工业建设以空前的规模获得迅速进展,伴随着这些社会变化,出现了要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思潮。表现在艺术上,就涌现了野兽派、表现派和立体派。野兽派认为“准确描绘并不等于真实”,客观事物是可感觉而不可表现的,因而强调表现主观感受。表现派宣称:“绘画不是说明书,而是表现我们的感情。”进一步强调艺术是艺术家的本能的表现。超现实主义宣言提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建筑在某些联想形式的超现实的信仰上……。”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就是以弗洛伊德“梦的分析”为依据,在绘画中进行梦的纪录。而原来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康定斯基,由于进一步强调艺术家的自我主观表现,主张艺术创作从内心出发,通过非具象的“色彩与形体”诉之于读者的心灵,于是抽象主义绘画宣告诞生。他在1911年所作的《第五号印象》,以明快的原色、流动的线条、跃进的形体,使人眼花缭乱,但不能识别任何具体的形象。他本人甚至认为,“调色板比任何作品都美”。由此看来,现代派表现为重主观表现,重形式新奇,重任意幻想,重直觉本能和非理性等等。用瑞士的一位现代派画家克利的话来概括:“这个倾向就是不去反映物质世界,而去表现精神世界。”一般说来,现代主义美术是脱离或否定客观现实,片面强调主观性;现实主义美术则主张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高度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流派在思想上的根本区别。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热衷于新的艺术形式的探求。毕卡索和布拉克从塞尚的绘画理论出发,追求多层次多体面的结构的表现手法,用多观点透视代替传统的单一的焦点透视。画出来的作品好像是从敲碎了的镜子中所反映的形象,即所谓“分析立体”。尔后又采用实物拼贴方法,把不同的实物如布片、硬纸片、报纸、树叶、玻璃片等等拼贴在画面上,然后用绘画加工,制作一种具有空间感的想象中的新形态(好像把一些分散了的字母拼成一个词汇),以引起观众的联想。这种作品被称为“综合立体”。后来,60年代前后的视觉艺术(光效应)和机动艺术(动与光的艺术),也属于形式的追求和形态的变革。

在实际上,现代主义的各种派别是十分复杂的。他们的作品离奇诡谲,神秘怪诞,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好像万花筒一样不断地处在变化之中。虽然它们都反传统,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世界,但彼此之间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有些作品也多少曲折地反映了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有所揭露批判,但是往往局限于渲泄个人郁愤的情绪。有的如达达派对一切社会制度采取否定的态度,甚至对艺术本身也予以否定。于是杜桑的尿盆居然也作为雕塑作品公开展览。有的如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受到弗洛伊德下意识学说的影响,内容多数是不健康的,或是荒诞诡秘,或是色情的暗示。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没有任何常规的约束。对于这样复杂的艺术现象,我们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1. 可爱型

这种类型的角色形象常常为大脑袋,大额头,眼睛大有神,鼓鼓的腮帮子,圆滚的的肚子。

2. 失败型

这类角色型在片中通常受到愚弄,外行特征常常是凌乱的头发细脖子,眼神无精打采,嘴巴的位置比较靠下,削肩膀,胸部凹陷,啤酒肚,大脚。

3.乐天型

这类角色是片中闹剧的主角,外行长为大眼睛,但眼珠小,石头常伸出嘴外。

4.英雄型

在片中都是正义的化身,面部结构比较分明,宽下巴,发型独特,整洁,身材健壮,身上往往有特殊的标志。

5.丑恶型

片中的反面角色,没有头脑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角色形象通常为小前额,大下巴,没有脖子,肩膀很宽,身躯像水桶,粗长的长肢,大手

绘画的种类
提示:

绘画的种类

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又根据版材的不同,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版画还依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类,常见的有腐蚀版画 、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等。 以上画种,又依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画、风景画 、静物画等。人物画又依据描绘题材内容的不同,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 风俗画、军事画、人体画等。 扩展资料: 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也有兼工带写。这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从唐代起就有这两种绘画风格。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兼工带写,如在一幅画中,松行用写意手法,楼阁用工笔,使两者结合起来,发挥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艺术进程,中国绘画广义地指传统中国画,既有狭义的相互独立,也有广义地与西方美术融合融汇,其主要表现为艺术构思和图画寓意的显著不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绘画

葬花的名家点评
提示:

葬花的名家点评

《葬花》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请看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的诗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如果我们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早发白帝城的名家点评?
提示:

早发白帝城的名家点评?

早发白帝城的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亦有作者,无此声调。此飘逸。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点入猿声,妙,妙。 《升庵诗话》: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诗训解》:笔势迅如下峡。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脱洒流利,非实历此境说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其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风怀》: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唐诗归》:谭云:忽然,写得出。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只为第二句下注脚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唐诗摘钞》: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增订唐诗摘钞》: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诗别裁》: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唐宋诗醇》: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网师园唐诗笺》:一片化机(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札朴》: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 《岘佣说诗》: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诗式》: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诗境浅说续编》:四渎之水,惟蜀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诵其诗,若身在三峡舟中,峰峦城郭,皆掠舰飞驰,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李诗亦言两岸猿声。今之蜀江,猿声绝少,闻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盖今昔之不同也。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如在目前。而“两岸猿声”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忽入一二闲笔,更令全篇生动有味。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急语仍缓”,乃用笔之妙。

石开书法作品有哪些?
提示:

石开书法作品有哪些?

有: 1、石开四尺横幅书法作品《梅香菊韵 剑胆琴心》 2、石开隶书书法作品《似兰斯馨 如竹高风》 3、石开四尺横幅书法作品《心旷神怡》 4、石开四尺横幅隶书书法作品《海纳百川》 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1998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沧浪书社成员。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 他是中国印坛顶尖人物。其印风影响当代印坛。早在80年代中期,印坛被称做“三足鼎立”即曰:王镛高步京华;韩天衡雄居海上;石开领风骚于闽南。他和王镛、何应辉、沃兴华等被称作“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和“中国书坛的重量级人物”。16岁开始篆刻。从游射义耕,陈子奋。不十年即走出藩篱,篆法结体自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