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提示: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12 万高学历年轻人聚在一起,自称废物。这是豆瓣“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真实写照。 如果在这个组里潜水几天,你会发现组员身上的一些共同特质: 成绩优异,名校光环,从小被夸大的,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这种荣耀在毕业后戛然而止,曾经最努力的人甚至开始摆烂; 内在极为冲突,骨子里的骄傲和不自信互相打架。 这些“天之骄子”从小被父母捧着长大,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夸赞,却没有走向(预想中的)成功人士之路,内心还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抛开现实层面的因素,今天的文章想从心理方面聊聊,“捧杀”是怎么把一个孩子毁掉的? 一、这些夸奖是“有毒的” 在大多数人眼里,相比较那些遭受父母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小时候得到更多关注和夸赞的孩子理应更自信,更勇敢,也有更强的成就动机。这默认了夸奖是个好东西。 但事实上,有些不恰当的夸奖给对孩子造成的更多是负面影响,也就是常说的“捧杀”,比如下面这些 1. 对孩子夸张的、过多的、超出实际能力的表扬 《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书中,当 12 岁的 Linda 电子游戏打到第三关时,父亲惊呼:“太棒了!你就是个天才”。 于是琳达失去了兴趣,走开了。她对自己说:“爸爸认为我是一个伟大的球员,但我只是运气好才到了第三关,还是在我领先的时候就退出比较好”。 面对过度的表扬,孩子们会担心辜负父母的称赞,这会导致恐慌和焦虑。即使是没有经历过焦虑的孩子也会厌恶让父母失望的风险,从而变得不敢挑战自己。(Kyla Haimovitz,Carol S. Dweck,2017) 况且,孩子也没有那么好骗,当表扬超出实际能力时,他们可以感觉到。比如当孩子写了一幅明显歪歪扭扭的字时你却不停夸赞“写的真棒啊”,孩子会因此陷入困惑,长久以往更容易导致低自尊。 2. 喜欢在天赋、相貌、才能等与后天努力无关的方向上评价孩子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好的夸奖是夸那些孩子可控的东西(比如努力、方法等),而糟糕的夸奖侧重于不可控的东西(比如天赋、长相、才能等)。 那些因为智力受到表扬的孩子在失败时会感到无助,因为他们觉得失败由于缺乏能力,而能力是无法改变的东西,这种无助让孩子们在未来会更加害怕困难。(Claudia M. Mueller and Carol S. Dweck,1998) 3.喜欢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这也显示出大人喜欢的一种夸奖形式: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但研究表明“社会比较表扬”并不能激励年幼的孩子,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们可能更愿意超越他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他们缺乏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反而会丧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Elliot ES and Dweck C,1988) 4. 还有一类夸奖的问题在于“不真诚”,它们从养育者的角度出发,和孩子没多大关系 比如父母本身就是自恋的。自恋的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他们对孩子“先天特质”的夸张表扬,比如:“脑子好”、“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等,其实本质是对自己的赞美。 也就是说,这样的夸赞里是“看不到”孩子的。 或者有时候父母因为自身的原因,对世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为了缓解这种不安,他们愿意更多地夸赞孩子。当他们“相信”孩子是杰出的,就好像自身的困境得到了改善。 但这当然不是真的。 那么,从这些不恰当夸赞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二、被夸着长大也不一定是好事 被捧杀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来自“外界的”、“好的”评价,而这两者都是不确定的,这导致他们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看似自恋,实则很脆弱。 长大之后,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非常矛盾的表现: 1. 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面对同样的失败,有些人觉得摔了一跤,而有些人会觉得天都塌了——正是这些习惯了被夸赞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任何失败都意味着自恋受损或破碎,是难以承受的高风险。 因此他们的情感往往更脆弱,收到负面反馈时,他们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很容易产生羞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羞耻感会演变成焦虑和抑郁。(Brummelman E, & Sedikides C,2020) 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躲避”有可能的失败:比如拖延、物质成瘾、以身体出现病痛作为借口等等。 他们极度渴望世俗的成功,却因为过于恐惧失败止步不前,用一套避世的价值观来消解,甚至让自己搞砸一切,从而更加恐惧,就这样陷入“无法成功”的恶性循环。 2.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陷入分裂和迷茫 朋友 A 的大学专业是哲学,在豆瓣小组内被称为“天坑专业”,为了找一份高薪工作转行自学计算机,她很努力,也顺利找到了一份计算机相关工作。 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陷入自我分裂,一方面忍受着不喜欢的工作煎熬,一方面看着在海外和国内名校继续深造的同学们发朋友圈,内心崩溃。后来抑郁症复发,不得不裸辞了。 她第一次开始反思从小到大的经历,为了维持所谓“优秀”的光环,她逼着自己一定要追求名校学历和高薪工作。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她从来没想过。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经提出“空心病”的概念,很多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后,失去目标和奋斗动力,陷入一种抑郁状态。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依仗都是外界的评价标准:成绩好不好、收入高不高、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优秀。但这些社会、父母觉得好的东西,并不是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3. 对自己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包容 如果父母主要在孩子做了好事时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和欣赏,那么这种有条件的爱可能是有害的。 他们可能会质疑父母爱的条件:“只有我成功了父母才会爱我,失败了我就一文不值”,这也意味着,真实的自己是不值得爱的。 所以他们长大后也很难爱自己,对自己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包容,遇到挫折时会将失败原因都归咎为自身,甚至常常自我羞辱。他们以“废物”自称,这可能不是一种自嘲,而是真实的感受——“如果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我不就是个废物吗?” 这也说明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或许并非夸赞,而是温暖和关爱。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可能比给予表扬更重要——这意味着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并向孩子传达他们的价值:无论他们的成就如何,都一如既往地爱他们。(Brummelman E, Crocker J & Bushman BJ ,2016) 三、夺回定义我的权力,建立内生的自我价值感 要想摆脱不恰当夸赞带来的影响,关键在于能够切断外源性的自我价值,建立内生的自我价值感,简单来说,就是把定义自己的权力交给自己。 如果你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1.觉察自己恐惧背后的妄念 学会觉察是第一步,当你因为恐惧止步不前时,试着看看恐惧背后的念头,是不是担心外界对你的完美预期。 当你意识到那个完美预期来自养育者对你小时候的塑造而非真实的自己时,恐惧和焦虑就能得到部分消解,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平静。 2.学会正确的表扬技巧,当好自己的“内在父母” 虽然父母没能用正确的方式夸赞你,但长大后的你可以学着对自己使用正确的表扬技巧。 更多夸赞自己能控制的领域,对事不对人:“我做这件事的方法很巧妙。”而不是“这件事能做成我就是比别人厉害。” 更多聚焦自身,而不是和别人比较:“我比一个月前的自己有进步了。”而不是“我的工资超过了朋友。” 不以成就和目标作为夸赞的唯一标准:“拿到一个好的 offer”值得开心,“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帮助了一位辍学儿童”、“这件事给了我快乐的感觉”也需要同样的肯定。 3.尝试独立做出决定和行动,这个过程能极大地稳定自我价值感 这个“独立”的意思指:完全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考虑外在的评价。 哪怕是一些非常小的决策都可以,比如:周末想要无所事事地躺一天、假期拒绝父母的邀约等,重点在于付诸实践的行动。 当你能够不再依赖外界,真正地为自己负责,自我价值感也会慢慢提升,你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做自己”。 最后: 我一直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值得被爱”要比“我很厉害”的感觉重要得多。 因为夸奖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可以让你感觉良好; 但爱是一种罕见的内在温暖,可以让你脚踏实地。 夸奖是一种有条件的认可,但也很容易失去。 但爱是一种持久的力量,是当脆弱和丑陋暴露出来时,不用担心惩罚,而是能拉着自己的手一起渡过浑水。 愿你不在夸奖中迷失自己,愿你也能拥有无条件的爱。

别人家的孩子
提示:

别人家的孩子

随着中高考的结束及成绩的发布,媒体上不久也会出现许多关于别人家孩子的报道。

不可否认,每个父母眼里,都有一个或多个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孩子。他们可能是自家孩子的同学,或者是听来的或者在电视上看到的根本没有接触过的孩子,总之,肯定是要比自家孩子优秀。

我的儿子也不是那种冰雪聪明的学霸型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在班级里属于成绩还算可以,却从来没有过数一数二的情况,所以在他眼里或我们眼里,班里那些每次考试都能考的特别好的同学,都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天才一般的存在。

儿子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好像和班级里的那些学霸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总也跨不过去,只能望其项背。有时看他努力的样子,却怎么也追赶不上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那种无奈。

我经常教育孩子,有目标固然很好,但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人是存在差距的。如果自己努力了,依然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可以适当把目标降低一些,要不然只能让自已越来越泄气。努力的目的不在于超越别人,在于超越自己。

我自己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甚至可以说有点笨的人,上学时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也曾因为赶不上班级里的那些学霸而苦恼过。很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在他们那儿只需搭眼一看,一句话就点出了解题的窍门所在。我当时一直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笨而已。

前几天,刷到一个抖音,说的是一个父亲对待他成绩不好的孩子,说的一段话:他只是成绩不好而已,又不是十恶不赦,在外面很多时候被人看不起,回家我们就不要冷嘲热讽了,我们要试着接受孩子的平庸,平安健康就好。

看了这段话,我居然有点感动,每个家长也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别人眼中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那样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当孩子已经努力了,还是达不到别人家孩子的高度,我们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庸,只要他没有害人的心,自己平安健康就好。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某个方面,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优点,都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眼里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原因是什么?
提示:

父母的眼里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原因是什么?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是肯定不一样的,但他们都会说一句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好,那为什么在家长的眼中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呢。 一、对自家孩子有更严格的要求在家长的眼中,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自己孩子并不满意,其实这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孩子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对别人比较宽容,但是对自己和自己的朋友要求却很高呢。这也就像我们之前常见的一句话,叫做总是把好脾气留给陌生人,却把坏脾气都留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其实这句话也等同的可以用在家庭关系当中。 二、总是对他人宽容家长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却对其他人的要求非常宽松,甚至是宽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家长的眼中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好,因为把这些要求放在其他孩子身上去要求他们的时候,家长,可能你会觉得并不合适,所以就会用一种非常宽容的感觉去对待他们,在这些对待下,就会发现它们的成绩就算不太好,但也会有其他的闪光点。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其他孩子的优点,而且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较遥远的一个形象,所以在这样的对比下,它们就会觉得每天跟自己呆在一起的孩子好像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差一点。 三、希望激励自己的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这个激励,以此更加努力。总的来说,他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更好,其实也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在背后到底做出了什么努力,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性格到底如何,只是看到了一个非常表面的东西。家长应该要知道的是,对于孩子来说,在别人家长眼里,可能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有些父母经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提示:

有些父母经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有些父母经常说“别人家的孩子”,以下主要从不利的方面总结几点 1.自信心的损害 通常永远都有比自己小朋友更好的例子,都拿别家孩子好的一刻放大,我会担心孩子慢慢认为自己都不如她认识和不认识的孩子,长期对小孩自信心损害! 2.长期追踪他人,认知混乱,自我认知不好。 经常的提及他人做得好的方面,小孩自然要学习他人,但是基础性格积累不一,或者单纯截取某一方面和时间点别人的行为和成绩,小孩只能追逐他人,可以去模仿和短时间的努力,但是忽视了长期的培养和坚持,可能造成自我认知不足,一味追逐他人。以年龄相近的其他孩子作为例子教育孩子,短期内可以让孩子向好,但是频率和强度大了会增加了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且长期会导致孩子认知上的混乱,而且同龄的横向比较也给社交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自我认知不足! 造成自己家孩子的下意识对比,造成的后果也会受孩子性格影响:比较大大咧咧的,不会产生太大压力,但也是有压力的;比较敏感的,会比别人活得累。进一步的,也会影响孩子性格。还会使孩子比较注重他人眼光,甚至可能活不出自我。他们会下意识用与他人比较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这注定不会是一种多么舒服的体验,还有可能形成心理亚健康。爸妈不爱我,她更爱别人家的孩子。”在这种刺激之下,很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反正我也做不好”。有些甚至会产生自闭的倾向。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断成长,提高自己,孩子才有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鼓励他,支持他,不比较,不后悔!

怎么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提示:

怎么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 “当我还是个孩子就明白一件事,别人家的孩子还不识字,就比我更懂事……但我还记得督促我长大,有个孩子来自别人家。”这是网络歌手吴佳玲的歌曲《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他们有时是具体的一个人,有时是家长虚构出来的。 “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我生活中的“夙敌”。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在家长的心中,这是一种“激励”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的斗志。可是爸爸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期中考试过后,我在家里想要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看着电视节目,边看边吃。妈妈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上。板着脸,厉声地说:“作业写完了吗?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我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一点都不知道学习……”“别人家的孩子”他又要出现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着学习,人家闲的时候都帮父母做家务,你就知道玩,尽给我制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妈妈,为什么他总是比我好?我到底哪里差,也许在别的家长心中,我也是优秀的孩子。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站起来不满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别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有时这种所谓的“激励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如人,觉得自己一点优点也没有,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自信。还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适宜的表扬和肯定,父母也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孩子的过去相比,这样既不会打的孩子,又可以鼓舞孩子不断进步。 别人家的孩子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父母,也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我要努力做到最棒,追上别人家的孩子,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