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刺猬效应是什么意思
刺猬效应是什么意思
提示:

刺猬效应是什么意思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很多的同学不会理解,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解释。

1、 在心理学上,有不少运用动物总结出的特殊现象,就像青蛙效应和羊群效应一样,刺猬效应也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现象,这一效应出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用刺猬的拥抱距离比喻成人类交际中的“心理距离”,每当天冷时,刺猬都会彼此靠拢取暖,但是又不能让对方的刺扎到自己,所以就只能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而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太远了关系会变淡,太近矛盾又会日益凸显,所以并不是越近的心理距离就越好。

2、 目前刺猬效应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个领域,在企业管理上,上司和员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远不近的关系,既能像朋友一样,又不会公私不分,在学习教育上,老师和同学也是一样,既不会因为关系太近而一味纵容,也不会因为关系太僵而陌生感强烈,不远不近是人际交往中最合适的心理距离。

3、 刺猬效应的由来。这一效应源自西方的一个寓言故事,据说在天冷时,有两只刺猬想互相依偎取暖,但是一开始距离过于接近,就导致双方都被刺扎的鲜血直流,之后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正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又不会扎到对方。后来心理学家就用这一故事比喻人际交往的最合适距离。

4、 人际交往距离的四大分类。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你与别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就说明了你和他的关系是什么,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就将人际交往距离划分了四大类型。

5、 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距离中间隔最小的一种,一般出现在情人和夫妻之间,其范围在15厘米以内,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甚至可以仔细的看清对方脸上的毛孔,一般表现为促膝谈心,耳鬓厮磨等亲密行为。

6、 个人距离:这是熟人之间的一种距离,是稍有分寸又不失亲密的,一般在46-76厘米之间,如果是两个陌生人,你一旦踏入这个距离之内,另一个人就会感觉到不被尊重,构成了对他人的侵犯。

7、 社交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最普遍的一种距离,就是一般的社交场合上的距离,最近范围为1.2-2.1米,最远是2.1-3.7米,在许多工作和聚会场合上会出现,人们保持这种距离时,就是一种更加正式的距离,一般表现为论文答辩,商业谈判,往往中间隔了一张桌子的距离。

8、 公众距离:这几乎是容纳所有人的一个距离,人们可以对这个空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很多时候都无法良好沟通,就像演讲者要想和听众沟通,只能将距离缩短到社交距离才能实现。

以上的就是关于刺猬效应是什么意思的内容介绍了。

刺猬效应
提示: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理论在多方面都有所应用。 简介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长着刺,紧挤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而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独生子女没有和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平时,家长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应该加强对他们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严格管教,精心培养。 刺猬效应 - 概述 完美距离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相爱的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刺猬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为此,一位心理学家试图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论断:他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刚刚开门的大教室,当里面只有一位同学时,心理学家走进去,并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重复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尽管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别坐在被试者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但是被试验者在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的情况下,更多的人选择立即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提出:“你想干什么?” 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个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很强烈,人的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因此恼怒。 刺猬效应 - 分析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刺猬效应 - 运用 法国总统戴高乐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效应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通用电气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从优秀到卓越》 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作者科林斯重新解释了刺猬理论。意思是无论狐狸想任何办法来谋害刺猬,刺猬只需要缩起来,狐狸就无计可施了。由此说明一个企业只要找到一个简单有效的发展模式,无论市场和对手发生任何变化,都能轻松应付,获得快速增长。 刺猬效应 - 应用 一、销售 刺猬效应——谈判技巧 在各种促进买卖成交的提问中,刺猬技巧是很有效的一种。所谓刺猬反应,其特点就是你用一个问题来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你用自己的问题来控制你和顾客的洽谈,把谈话引向销售程序的下一步。让我们看一看刺猬反应式的提问法:顾客:“这项保险中有没有现金价值?”推销员:“您很看重保险单是否具有现金价值的问题吗?”顾客:“绝对不是。我只是不想为现金价值支付任何额外的金额。”对于这个顾客,若你一味向他推销现金价值,你就会把自己推到河里去一沉到底。这个人不想为现金价值付钱,因为他不想把现金价值当成一桩利益。这时你该向他解释现金价值这个名词的含义,提高他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般地说,提问要比讲述好。但要提有份量的问题并非容易。简而言之,提问要掌握两个要点: 1.提出探索式的问题。以便发现顾客的购买意图以及怎样让他们从购买的产品中得到他们需要的利益,从而就能针对顾客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服务,使买卖成交。 2.提出引导式的问题。让顾客对你打算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还是那句话,由你告诉他们,他们会怀疑;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就是真理。 二、教育 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变成了“小皇帝”的佣人,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从心理角度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决定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与其像两只刺猬“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倒不如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对孩子做到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 三、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企业领导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不是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给人“距离美”的感觉。一个原本很受下属敬佩的企业领导,后来由于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他的缺点便显露无遗,结果不知不觉地使下属改变原有的看法,甚至变得令下属失望和讨厌。特别要提醒的是,企业领导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刺猬效应 - 人际关系 个人空间是相对的,它的范围的大小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所决定。简单地说,合适的距离取决于你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所处环境。 刺猬效应——距离把握 1、关系与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给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当下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范围也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 社交距离。 这已完全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间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2、调节距离的弹性 当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划分后,你就能通过判断与对方的关系来决定距离,但是,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需要懂得如何调节距离的弹性,做到不近不远,不亲不疏,这需要一些技巧。 在不同情境中调节距离。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可变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由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决定。当情景不同时,你应当因势调节距离。 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对“自我”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仅限于心灵,他们认为作为物质的肉身,只是心灵的寄存体,暂歇地,是身外之物,精神和心灵才是真我。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热情的情况。你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前,需要了解一些他们意识形态上的状况,以免引起对方反感。 社会地位差异。 一般情况下,社会地位高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间,因此无论你和对方的关系到了怎样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远一些的距离,过分亲密对他来讲,无异于不尊重。 性格差异。 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人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也愿意主动去接近别人,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即便你是他的好朋友或是家人,你都要保证和他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 尊重别人的隐私 即便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不愿意、不主动告诉你的事,追问他人的秘密等。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要有容纳意识。 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所谓距离产生美,每个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掌握“距离”的分寸,随着关系的改变调节距离,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这才是友谊长久之道。[1]

为什么总是对男朋友发脾气?
提示:

为什么总是对男朋友发脾气?

总是对男朋友发脾气的原因:女人往往对男人发脾气,实际上并并不是胡编乱造,是由于男人压根就没有把女人放在心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男人只需略微对女人用一些想法,女人压根就不容易的男人发脾气,并且还会继续把男人照顾的很好。 大家都了解女人是有性子的,可是女人做一切事儿都掌握分寸,并不会随便的男人发脾气,由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女人假如对男人发脾气的话也了解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危害。因而,男人在许多的时候不必误会女人,假如女人对你发脾气的话一定是有缘由的。 一个一旦烦了,恼了,就撂重话伤你的人,在他内心,你远没有他的口舌之快关键。明知道会损害你的情感,还一次次的纵容自身的性子,你一直在他心底的部位显而易见。 看清一个人,不必被他日后花言巧语的致歉蒙蔽,而需看他发火时如何和你讲话。真正爱你的人,一定明白给你克制自己的性子。

男友经常对我发脾气,我应该怎么办?
提示:

男友经常对我发脾气,我应该怎么办?

这种人建议你立刻马不停蹄地离开他。情侣之间吵架拌嘴很正常,但是如果一个男的一吵架就事事怪你,把责任都推到你的身上,说明他是一个心理极不成熟而且非常没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你跟他在一起根本没有幸福可言。你也不要指望他以后会改变成温柔体贴的类型,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除非他有灭顶之灾,否则改变是不可能的。 你也不要希望陪着他成长,一个男人,他再成长,也改变不了他的本性,可预见的是他一年一年年龄的增长,顶多变成一个巨婴,而不会变成一个心理成熟的男人。女生目光应该要长远一些,不能只看眼前的爱情,你即使下了决心包容他的一切,那以后你们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了怎么办?他若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怎么办?作为父亲,他不能给孩子起好的榜样又该怎么办?两个人的时候爱情为大,等到组建家庭的时候,那就需要责任和担当了,爱情,说实话,不能换成面包,也不能换成牛奶,更不能换成钱,屁用不顶。 男朋友脾气这么臭,男女朋友期间就敢天天朝你甩脸子,发脾气,你还惯着他,若是结婚后他会更不把你当回事,发展成家暴怎么办?暂且不知道他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动不动气急败坏发脾气的男生,这素质修养真差,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了事。女生是不是特别幼稚的小女生,做事说话不走脑子,天马行空。男友啥事都怪你,天天朝你发脾气还舍不得分手,这是有受虐倾向,还是喜欢舔狗呀 !姑娘,分了吧!找一个把你放心尖尖上的人,好好恋爱,浪费人生! 一般感情中谁不爱对方谁就有权利任性,因为任性的一方永远知道,对方会包容会原谅,即使不原谅也无所谓,分就分了,反正又不是自己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