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年勤学书法的诗句
1. 关于少年勤学诗句
关于少年勤学诗句 1.描写“少年努力学习”的诗句有哪些
1、《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3、《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4、《劝学诗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5、《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2.少年勤奋读书古诗句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3.关于勤学的诗句
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唐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神童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白鹿洞诗二首
唐末诗人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劝学诗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书院宋 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诗人尤袤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4.关于“少年读书”的诗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5.鼓励少年努力的诗句
1、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2、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
释义: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3、诗句: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出自:唐代·杜甫《柏学士茅屋》
释义: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4、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自: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5、诗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自:宋代·朱熹《偶成》
释义: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6.关于励志勤学的诗句有哪些
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汉:佚名
4.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代:郑燮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6.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诗 / 偶成》宋代:朱熹
7.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唐代:佚名
8.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贞白
9.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上堂开示颂》唐代:黄蘖禅师
10.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勤学》宋代:汪洙
译文:
1. 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2.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3.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4.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5.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6.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7.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8.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9. 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10.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7.勤奋学习诗句大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赞美汉字的古诗赞美汉字的古诗有哪些
1、《赞汉字》
汪竹柏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
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
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
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2、《谒仓圣》
作者:徐山林
史官青冢望桥陵,古柏遥映先祖心。
黄帝创业垂千古,仓圣造字鬼神惊。
结绳计算远古事,临鱼摹鸟象字生。
辟开荒昧惊天地,中华文明著先声。
3、《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
作者:岑参(唐)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关于赞美中国汉字的诗有哪些?
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出自:唐代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释义: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2、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 出处:宋朝邵定的《山中》。 释义:我心中没有使得自己皱眉头的事情,但是我的著作却有着千秋之功。 3、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出自西周姬昌《易经》 释义:后代帝王改变这种状况使用文书契据替代,众多官员凭借文书管理决断政务,众多民众凭借文书分辨如何行动。 4、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出自西周姬昌《易经》 释义:黄河出土,洛水出书,圣人依此作卦。 5、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出自唐代耿湋《咏宣州笔》 释义:如果舍弃了绘画和写作这两件事,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从事的职业呢!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
怀素简介 怀素 唐代大书家怀素(737――799),俗姓钱,湖南零陵人。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 *** 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因自小“忽发出家之意”,“二亲难阻”,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为了学习书法,在漆盘上练字,竟把盘子都磨穿了。他不辞辛劳,千里求教,可见其专学之毅力,其草书风格,为历代书家所钦羡。 所谓“醉素”,缘由这位出家人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敢从破体变风姿,字字笔走龙蛇,“风骤雨旋”,笔下气势磅礴,着实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用笔圆劲,“使转如环”,所学对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长辈、再传弟子,甚至在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能颖悟笔法,此种精神,是这位大书家成大器的秘奥所在。 生平与交往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 《高僧传》记载,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陆羽《怀素别传》说:怀素的伯祖父释惠融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所以乡中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好学,做事少年老成,甚得父母钟爱。因此人人说他“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怀素十岁那年,“忽发出家之意”,急得双亲唉声叹气,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所谓“猛利之性,二亲难阻”。他在《自叙帖》里也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惊人的。李肇《唐国史补》中曾描写道:“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笔冢’。”《怀素别传》说:怀素家贫,家里买不起纸,只好在寺里的墙上、衣帛上、器皿上练字。又说,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剪其叶以供挥洒。后来又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写了擦,擦了写,以致把盘、板都写穿了。怀素“弃笔成冢,盘板皆穿”的勤学苦练精神,难怪李肇说他“有笔如山墨作溪”。 怀素草书的名气,在青少年时代已经远近闻名。当时有位朱逵处士,听说少年和尚草书有名,特从远处赶来衡阳,拜访怀素,并赠诗道:“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怪状崩腾着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永州太守王邕也亲自登堂拜望怀素,赠诗道:“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万余仞。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一)向李白求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怀素二十二岁。这年李白已五十九岁,在巫峡遇赦后,从长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游洞庭潇湘一带时,被怀素找到求诗。两人虽是忘年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奋,当即写了一首《草书歌行》,赞扬他:“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二)向徐浩京笔法向苏涣求诗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怀素三十一岁。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向当代名家探求笔法,经衡阳、客潭州。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黄山谷云:“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浩)与颜太师(真卿)耳。”(《题徐浩碑》)诗人苏涣在长沙遇见了怀素。当时正是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怀素要苏涣题诗,苏涣就写了《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蚊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西河舞剑气凌云,孤篷自振唯有君。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钟张。琅诵□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 诗中称赞怀素是“草圣”张旭之后唯一继承人,称赞徐浩的书法几乎凌驾于王献之之上,如果怀素得到徐的赏识,定会“洛阳纸贵”。“贪泉”一词是双关语,一指水名,在广东南海县西北;一指贪钱、贪财。末句大有深意。不出所料,后来徐浩成了贪官。《资治通鉴》代宗大历五年,说他“贪而佞,倾南方珍货以赂(元)载”。 (三)拜访邬彤 次年,怀素北上岳州。《自叙帖》上说得很清楚:“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 他到了南昌,写了一首《洪州诗》,抒发胸中的抱负。此诗已佚,只在宋代董?的《广川书跋》中留下了“汉家聚兵楚无人”一句。董?解释道:“怀素似不许右军得名太过,谓‘汉家聚兵楚无人也’,其与阮籍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气也略等矣。”可知怀素胸怀大志,要超过前人。 邬彤是怀素的表叔,怀素便拜表叔为老师。邬彤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的同学。邬彤便把他留在家中,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一一给怀素讲解;邬彤又将作字之法的一个“悟”字教给怀素。所谓“悟”,就是要抓住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山峦、鸟兽、虫鱼、花果、日月、星辰、风雨、雷霆等等,加以观察、分析、研究,从中得到某种启发或感受,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灌注在草书之中,因此获得了许多成就。 一天,怀素要辞别而去,邬彤对他说:“万里之别,我无一物相赠,很感抱歉,我想有件宝赠送您。”当时传说,邬彤藏有王羲之的《恶溪》、《小王》、《骚劳》三帖,这是无价之宝,怀素认为表叔将以此物相赠,可是临走时,邬彤对怀素道:“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意思是说草书的直连(如竖),应像古代的钗脚那样的古朴圆浑,希望你勉励吧!原来就是这么一句宝贵的临别赠言。 (四)看“夏云随风 怀素离别了邬彤,这次是应礼部尚书张谓的邀请,去京城长安。唐代任华有诗记载道:“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 古人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怀素对邬彤的谆谆教诲是刻骨铭心的。有一天,怀素看见几块浮云,像棉花团似的一朵朵分散着,映照着温和的阳光,云块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辉,太阳已被浮云遮蔽住了,不禁令他忆起“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李白诗句。一会儿这些积云又很快地消散了,它们又成为扁球状的云块,云块间露出碧蓝色的天幕,远远望去这些白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会儿像奔马,一会儿像雄狮,像大鹏,有的像奇峰。忽然乌云密布,雷电齐鸣,风雨大作。这时候他恍然想起邬老师说的一个“悟”字,我何尝不可把这些夏云随风的变化运用于狂草之中呢!正如《怀素别传》所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又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一自然。”从此怀素的狂草,有了一个飞跃,冲破了王羲之、王献之受章草的影响束缚,创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风貌。 (五)看公孙大娘剑器舞 《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公孙大娘是开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她的弟子也擅长舞剑。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道:“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诗中还说剑光明亮闪烁,好像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轻捷,犹如群神驾龙飞翔;舞剑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雷霆停止了震怒;舞罢时,手中的剑影好像江海上平静下来的波光。怀素看了公孙剑器舞后,大受启发。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六)向颜真卿求张旭笔法 怀素四十岁至京兆,向颜真卿求教笔法,并请作序以“冠诸篇首”。《广川书跋》说:“书法相传至张颠后,鲁公《颜真卿》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怀素是通过颜氏而学到张旭笔法的。颜真卿说:我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从醴泉罢职回来,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有次我再三要求张长史教笔法,长史许久不说,乃左右盼望,心情不舒畅而去,我跟在他后面,走到东竹林院小堂里,张公坐在床上,命我居于小榻边,说道:“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岂可言其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张旭举出“十二笔意”授颜真卿怀素简介,颜就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怀素。又问怀素道:“你的草书除了老师传授外,自己有否获得感受?”怀素道:“贫僧有一天傍晚,曾长时间地观察夏云的姿态。我发现云朵随着风势的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颜真卿说:“你的‘夏云多奇峰’的体会,使我闻所未闻,增加我的广识,‘草圣’的渊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后继有人了。” (七)晚年撰经 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贯休诗:“师不谈经不说禅。”《唐释怀素食鱼帖》后李璜说怀素既食肉又食鱼。《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对佛学也很有研究。有位昙元德尊,从《律藏》中选编了一部《四分律》。相州日光寺有个叫法砺的法师也研究《四分律》,著有《四分律疏》。有一天,他听了怀素对《四分律》的解释,大为吃惊,感叹道:“我研习这书三年了,古人的义章错误实在太多,解释的任务要落在你的肩上!”从此怀素编撰《四分律开宗记》。怀素还懂梵文,能翻译。他的堂叔父钱起有诗道:“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张芝)书。” 他晚年患风痹病,于贞元十五年圆寂,享年六十二岁。 怀素留下的草书有:《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去夏帖》、《贫道帖》、《逐鹿帖》、《酒狂帖》、《食鱼帖》、《客舍帖》、《别本六帖》、《藏真帖》、《七帖》、《高座帖》、《北亭草笔》等。 “狂草”的师承和风格 怀素狂草的师承关系,还应该追溯到张芝、索靖、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怀素的狂草比起二王的草书来,要“狂逸”得多了。任华诗道:“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任华又说:“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贯休云:“张颠之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这些人说明怀素“以狂继颠”,他的“狂”草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说明了“以狂继颠”,正是以师承源流而说的。 但怀素的“狂草”也不是随意涂涂写写的,而是出规入矩的。明代项元汴说过:“予仅得宋秘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是不解其‘藏正于绮,蕴真于草,稿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画求之,岂能窥其精妙!”这段话对领会怀素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项氏原来只知道怀素是“狂僧”,而不知道怀素取名“藏真”的用意,读了“藏正于绮,蕴真于草”之后,乃心领神会怀素的抱负和他的奋斗目标。 怀素的狂草风格是糅取各家之长而形成的。他兼容并蓄地把篆书、隶书、蝌蚪文、虫书、稿草、章草、飞白等笔意容纳在其中。所以有人说狂草的瘦劲朴野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背向则出于飞白;沉着痛快则出于章草。 黄庭坚说过,数百年来只有三个半人懂得这个道理。这三个半就是张旭、怀素和黄自己,苏舜钦只能算半个。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草书是由行书发展而来。后汉时的张芝,学崔瑗、杜度的草书之法,创变成了“今草”。后来王羲之在张芝“今草”的基础上除去了一些章草的波磔,结合楷书笔法创了王羲之派“今草”(即行草)。王献之又在其父“行草”的基础上变方笔为圆笔,字画更为秀媚流畅,便变革为“破体书”。唐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道: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 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怀素的狂草脱胎于张芝、王献之的“一笔书”。“一笔书”即字字相连,一笔而成,多用中锋,融合圆字,一气呵成。怀素圆而长的笔画,有“春蚓秋蛇”、“奔蛇走虺”之趣。顾复《平生壮观》评怀素说:“《千文》、《自叙》、《苦笋帖》,有春蚓秋蛇之意,变化不可端倪,险绝也。” 怀素的笔法有的脱胎于“雕虫篆”。他的狂草风貌,有时遒劲,垂画纤长,旋绕屈曲,同雕虫相像。前人谓怀素的狂草为“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有的学自索靖的“银钩虿尾”。他的狂草风貌,有时笔画如丝如发拖得很长,似断非断,似续非续。正如任华说的“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贯休说的“或细微,仙衣半缝金线垂”一样。怀素《自叙帖》中“常接游居”、“张旭之作也”等字细如丝发,正是索靖的“银钩虿尾”。 怀素的狂草风格又似“筋书”。《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骨无筋者病。”怀素狂草妙在瘦,张旭狂草妙在肥。黄山谷说:“怀素草,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孙过庭《书谱》云:“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奇,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些姿态在怀素《自叙帖》中都有表现。 王羲之的行草,一般说来,行距、字距都有较空宽舒静的感觉。而怀素的狂草,行与行、字与字大都安排紧凑茂密,全篇布局有一盘棋的整体感。他草字的结体,大小、上下、左右、前后、正斜,往复回旋,曲折起伏怀素简介,幅度极大。主次、虚实、揖让、呼应、收放,奏节和谐,字里行间,浑然一体,显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总之,怀素狂草的结体已摆脱了王羲之受章草影响的束缚,大大地变革了王体字字独立的局面,而扩大了“回环绕相拘连”的运动幅度的旋律。 正如贯休所说,“东却西,南又北,倒又起,断复续”,已有千姿百态的变化了。 辽宁博物馆藏品《论书帖》 刘仲能私人藏品《论书帖》 释文: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今)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睢⑾钤?甑热颂獍稀?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论书帖》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内府收藏。项氏收藏时,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书签,今已佚失。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江屯阝清夏录》、《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 《论书帖》原迹都认定藏辽宁省博物馆,但《北京晨报》2003年1月11日发表《成都商报》记者郭庄报导说,四川邛崃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刘仲能从成都地摊上购得的唐朝书法家怀素《论书帖》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