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孤筏重洋的故事内容
孤筏重洋的故事内容
提示:

孤筏重洋的故事内容

海雅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作科学调查时,综合研究了那里的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的风向、潮流等,确信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纪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到那里去的。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一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理由很简单: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为了用事实驳倒对方,他和同伴们筹划资金并克服了种种困难,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于1947年4月从秘鲁漂洋西去,他们驾驶的小木筏,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折磨和惊险,历时三个多月,横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这次航海,是一次震惊全球的壮举。海雅达尔等人用自己的艰难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并向人们展示他们忠诚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 《孤筏重洋》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Y_wONaVb5yn0iCRteybwA ?pwd=fia4 提取码:fia4   影片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他在1947年与五位朋友乘坐木筏漂流,穿越太平洋的传奇冒险故事。

孤筏重洋的评价
提示:

孤筏重洋的评价

关于给青少年提供有益的课外读物问题,又是此书给我们学校教育的另一启发。本来,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是青少年的品质、智力、体格、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劳动观念以及个人爱好等方面得以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可惜这方面被严重忽视了。应试教育把学生对有益的课外读物阅读的时间和兴趣全部挤掉了,扼杀了。学生成天埋头在那些编写得很差的、繁重的、琐碎的,乃至不得要领的练习中。完成这些练习就是学习的一切;应付考试,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是学习的一切。这样,果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眼界开阔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各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么?回答应是否定的。许多国家都注意了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有不少国家的教育部门,规定了中小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美国甚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为高中生20余种课外必读书之一(见著名杂文家牧惠著《读完写下》)。我想,这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青少年应该接触各种思想倾向的著作,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己有所比较,有所选择,或者是从中有所启发,有所颖悟,有所感动;这样,思想才可能丰富、多样而不至于僵死、硬化。

观孤筏重洋有感作文
提示:

观孤筏重洋有感作文

《孤筏重洋》是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在1947年的传奇航海经历改编。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花了10年时间在法图伊瓦撰写了《美洲与波利尼西亚关于两者史前联系的研究》,书中理论观点“波利尼西亚原住民是来自南美洲,而不是亚洲。1500年前,提基和他的信徒乘坐白塞木筏在风向和洋流的作用下,穿越大西洋5000英里,从秘鲁漂到波利尼西亚”,但此观点遭到了社会科学理论界的质疑和否定。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1947年4月28日,他和5个朋友亲自乘坐木筏,从南美的秘鲁出发,耗时101天,平安到达波利尼西亚拉罗亚。托尔•海尔达尔在航行中,用摄像机拍下的记录片获得195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真实性是《孤筏重洋》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影片开始前的38分钟是对故事的前提交代,托尔和妻子丽芙在法图伊瓦,跟当地原住民一起生活研究,从洋流、卡因菠萝、原居民(戴)、提基石像等细节推断出自己的理论。但在纽约布鲁克林,观点无法获得认可下,他四处筹集资金,寻找航行伙伴。在秘鲁总统的资助下,顺利筹集好物资设备,在媒体聚焦中,万众欢送下,勇敢果断地登上“康提基号”木筏,朝着日落方向出发。影片对于航行中木筏孤独的漂行、遭遇海上风暴、鲨鱼追袭、队员晕船、无线电连接不上信号、船员落水、夜遇发光海洋物种,冲越“海底刀片”的拉罗亚环礁都有写实地记录。孤筏漂行、风暴、海底发光物种、飞鱼,这几个场景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有刻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现地夸张刺激,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孤筏重洋》显得非常的平实,没太多的电影炫技,只是通过镜头的安排和场面的调度细致地将历史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