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
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 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卵黄囊瘤是发生在卵巢上的一种恶性肿瘤问题,这种肿瘤是可能会致命,带来的后果特别的严重。不小心患有卵黄囊瘤的人,对它的病因也会比较好奇,比如想要知道卵黄囊瘤是否为先天遗传因素而带来的。那么,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 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1 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 可能是先天也可能是后天,这种疾病可能在临床上面并没有明确的病因。不过如果女性通常患有一些妇科疾病和炎症,那么患有这种疾病的几率就会比普通的女性患者更高一点。因此有这些慢性疾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目前认为这种疾病和长期月经不调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如果女性本身是体质较差的,那么进入更年期之后,患病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如果检查出来得了这种疾病,应该要及时的给予治疗才行。 怎么发现自己有卵黄囊瘤 由于卵巢卵黄囊瘤增长快,又易有包膜破裂及腹腔内种植,故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76%)、腹胀、腹痛(50%)及腹水(86%)。肿瘤坏死、出血可使体温升高,而有发热症状(50%)。少数患者尚因有胸腔积液而气憋,但胸腔积液并不意味着胸腔转移。 有的于手术后10~14天消失,有的死后尸检也找不到胸腔器官内有转移,似为麦格征。患者的卵巢功能一般都很正常,少数患者有短期闭经或月经稀少。病前生育功能一般也正常,已婚者多数有过妊娠分娩。有个别患者发现肿瘤时同时合并妊娠。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故从开始有症状至就诊时间都很短。45%不超过3个月,64%不超过半年。 卵巢卵黄囊瘤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一些特点,如发病年龄轻、肿瘤较大、很易产生腹水、病程发展快。若警惕到这种肿瘤的可能性,则并不难诊断。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可以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卵黄囊瘤可以合成AFP,是一个很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如果女性在生活中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习性、个人卫生、健康生活态度等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是能够大大的避免卵黄囊瘤等卵巢恶性肿瘤的出现。平常要能够多留意个人卵巢健康,发现卵巢疾病要能够给予规范的治疗。 卵黄囊瘤是先天的吗2 卵黄囊瘤治得好吗 卵黄囊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几乎均为单侧性,右侧略多见,双侧者多为转移所致。肿瘤通常体积较大,直径多超过10cm;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有包膜,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76%)、腹胀、腹痛(50%)及腹水(86%)。肿瘤坏死、出血可使体温升高,而有发热症状(50%)。该疾病危害性十分巨大,治好的可能很低,但是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还是可以提高生存期的。 卵黄囊瘤的并发症 卵巢卵黄囊瘤的转移发生率高。其中绝大多数为盆腔或腹腔腹膜种植,前者占转移的93%,后者占68%。盆腔腹膜包括子宫直肠窝、膀胱反折、盆壁腹膜、子宫浆膜面及对侧卵巢表面等,腹腔腹膜包括大网膜、前后腹壁腹膜、肝表面及肠系膜等。肿瘤转移的途径除了直接浸润及种植扩散外,也有不少通过淋巴结转移。肝、肺实质内转移较少,但在应用化疗而使患者生命延续稍长但终未能挽救者中,有时可见到肝、肺实质内转移。 卵黄囊瘤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如果不幸患上此病,大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可拖延治疗的时间,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卵黄囊瘤的发展速度以及转移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久拖不治,一旦肿瘤发生转移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卵黄囊瘤具体是什么表现?恶性的吗?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常发生于性腺,原发于纵隔者较为罕见,且多在前纵隔。本病无特异症状,X线胸片及CT检查可见前纵隔巨大占位。因为卵黄囊瘤可以产生甲胎蛋白(AFP),故本病病人血清中AFP的水平升高(>500U/ml),血清中AFP水平的测定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胸腔穿刺液细胞学检查可见瘤细胞胞质内有透明小体;病理光镜下有嗜酸性小体、SD小体、网状结构等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可有AFP(+)、Ker(+)。本病的治疗应首选手术,加辅助化疗、放疗效果差。由于肿瘤较多地向周围器官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多数难以完整切除,手术疗效较差,病人多在半年内死亡。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1~3〕。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常发生于性腺,原发于纵隔者较为罕见,且多在前纵隔.本病无特异症状,X线胸片及CT检查可见前纵隔巨大占位.因为卵黄囊瘤可以产生甲胎蛋白(AFP),故本病病人血清中AFP的水平升高(>500U/ml),血清中AFP水平的测定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胸腔穿刺液细胞学检查可见瘤细胞胞质内有透明小体;病理光镜下有嗜酸性小体、SD小体、网状结构等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可有AFP(+)、Ker(+).本病的治疗应首选手术,加辅助化疗、放疗效果差.由于肿瘤较多地向周围器官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多数难以完整切除,手术疗效较差,病人多在半年内死亡.
卵黄囊瘤(yolksactum,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sinustum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
很是同情你们,积极治疗吧!
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