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有哪些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述了他在童年时期在三味书屋度过的时光。以下是在三味书屋经历的一些趣事: 1. 读书:在三味书屋里,鲁迅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学习、读书。尽管学习的内容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他们仍然沉浸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2. 画谱: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有时候会让他们画画,教他们如何绘制各种图案和图形。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鲁迅的艺术兴趣,还让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3. 课间休息:在上课期间,学生们会有一些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鲁迅就曾经在这个时间里去捉苍蝇,玩“摇船”游戏等等。 4. 听故事:在三味书屋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会,老师会给他们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们体验到了听的乐趣。 这些趣事让鲁迅在三味书屋度过了愉快的时光,也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里的以下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脊梁、拔何首乌藤、摘覆盆子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