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乱弹的乱弹之乡
乱弹作为汉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北周封乱弹老艺人早年回忆,小时听老人们讲,该村乱弹戏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0多年前,村民聂洛鲁、樊洛顺二人在村里主持成立“子弟会”(乱弹戏班前身),有演员40多名(包括乐队)。当初没有戏箱(服装、道具),每逢演出多租凭本县黄家庄、晋县赵兰庄、无极县七级村的戏箱。1921年,北周卦板会(管理搭戏台台板的组织)添制了一部分服装道具,从此“子弟会”开始租用“板会”的戏箱。1926年(虎年),北周卦戏班参加了石家庄郊区东简良、西简良、南简良圆经大会。会上12台戏对唱,声势浩大,北周卦乱弹名噪一时。1929年,戏班一分为二,住村东片的为“同乐会”,住在西片的班名为“义合会”。“同乐会”主管人是王洛生和王洛尊,“义合会”主管人是杜洛润(乳名二瓦罐)。“义合会”乐队人员多,演员少,为培养新人,“义合会”成立了戏坊(即戏校)。由于该戏班年轻人居多,故习惯称之为“小班”,“同乐会”为“老班”。经过两年的苦练,“小班”与“老班”的演出技艺不分伯仲,1933年、1937年“小班”、“老班”分别集资购制了戏箱。为此,两个班每年冬、春两季都在本地及附近县乡村进行营业性演出,足迹遍及晋县、赵县、宁晋、栾城、元氏、高邑、井陉、获鹿、正定、新乐、无极、束鹿等地,也曾多次在石家庄同庆、新新两大剧院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演出活动逐渐减少,日本投降后才开始恢复,但是乱弹真正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是在解放以后。
高腔乱弹戏的代表戏班是什么?
高腔乱弹戏代表戏班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饶河班。饶河班以饶河流域为中心,这里的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尤其是瓷都景德镇更是繁华之地,全国各地的瓷器商人都汇集到这里。 随着各处的商人汇集到景德镇,使得这里的戏曲文化非常兴旺,每天都有很多的戏班在各个瓦市,港口搭台唱戏,甚至有些戏班还会联合起来,不分昼夜的表演。 每逢节日,这里更是变成了戏曲的海洋,数十个戏班纷纷搭台,为庆祝节日上演连台大戏。 景德镇有一所柴窑即将建成,窑主选定黄道吉日邀请专门从事喜庆盛典演出的饶河班在开窑口当天前来助演。 这一天饶河班天还没有亮就顺流而下来到窑口之外,早早地开始搭建戏台,做表演的准备工作。随着太阳升上天空,人们陆续到来,饶河班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随时可以进行表演。 在一阵鞭炮声中,窑主高升喊道:“吉时到,开窑!” 饶河班的乐师纷纷演奏乐器,艺人登上戏台,以高亢的声腔,高绝的身手表演《白蛇传》,拉开了庆祝的序幕。 戏中白娘子、法海、许仙等角色纷纷登场,把由冯梦龙编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改编的《白蛇传》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台大戏整整演了4个时辰,直到柴窑烧出了第一个瓷器才结束。 随着窑主再次高声喊道:“敬风火仙师。” 饶河班的另外一组艺人登上戏台,在一阵板眼与二胡声中,上演了《摇钱树》。 鼓乐声中,饶河班艺人表演着喜庆的戏曲《摇钱树》。与此同时窑主带领工匠恭恭敬敬地来到风火仙师庙前,手持三柱高香,面对庙中风火仙师徐徐下拜。 随着祭拜风火仙师的程序完成,这一天的正式活动终于结束。现场的人们终于可以全心全意的欣赏饶河班艺人的演出了。 饶河班艺人不愧是当时景德镇、鄱阳、乐平地区的第一戏班,经过了六七个时辰的表演,还有充足艺人储备。随着随性表演的开始,饶河班艺人将《珍珠记》、《卖水记》、《三元记》、《鹦鹉记》、《十义记》、《乌盆记》、《龙凤剑》、《古城会》、《青梅会》、《白袍记》、《金貂记》等大家耳熟能详非常喜爱的曲目一一上演。 演出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之中,饶河班戏台前始终聚集着众多的观众,每逢艺人有出彩的表演,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