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代表人物   创始人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练习吴式太极拳   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 *** 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   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 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 吴 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南吴北王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术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   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阶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仪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公藻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1900-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于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后定居于湖北武汉。先后从近代和当代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2张***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马思强、熊盛强、程建武等,及其再传弟子们修炼此拳架。其中,以马思强、熊盛强最为代表。后马思强将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2,吴式太极拳特点

吴式太极拳以以柔克刚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全佑,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内容: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修炼事项修炼时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 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圆活的评判标准: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立如平准,活如车轮。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就无法谈及圆活。

3,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代表人物   创始人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练习吴式太极拳   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   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 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 吴 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南吴北王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术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   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仪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公藻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1900-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於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后定居于湖北武汉。先后从近代和当代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2张)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马思强、熊盛强、程建武等,及其再传弟子们修炼此拳架。其中,以马思强、熊盛强最为代表。后马思强将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

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   掌握吴式方架太极拳的要领,对于学好太极拳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1、对头部的要求:   吴式方架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下颏微收,项直竖,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所谓“上顶”之意,并不是真的用力上顶,而只是有其意而已,术语谓之“虚领顶劲”。   2、对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须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至定势时目光向前远视,意将劲放至极远处,意远则劲长。接下一势时,目光将劲收回,仍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   3、对肩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沉肩”,即要求两肩必须始终往下松沉。特别是当手和臂往上举起时,要特别注意肩往下沉。当手臂有前推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前扭(即所谓“递肩”);当手和臂有往后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后扭或后仰。总之,手和臂的任何动作都不能牵动肩,似乎臂与肩之间是脱节的,互不相关的。   太极拳还要求两肩必须始终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体歪斜、扭曲。   4、对胸、背部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谓“含胸”,实际上就是将胸部的肌肉尽量放松。具体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尽量放松,然后再长呼一口气,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松。在练架子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那种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是错误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驼背状,也是错误的。   所谓“拔背”,是指每当定势发劲时,将腰脊命门处向后鼓出,并带动整个脊柱似有后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两侧扩张之意,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并非驼背,两者不能混淆。   5、对臀部及两胯的要求:   所谓“敛臀”,是指把臀部往里收起。具体做法是把尾闾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门后鼓,则可形成身弓。   太极拳要求两胯旋转必须灵活。   6、必须迈步如猫行:   所谓“迈步如猫行”,就是指太极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猫走路那样的轻灵。   例如当提左腿向前迈步时,必须将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当身体重心已全部落实于右腿之后,右腿坐实。提起左腿时,必须将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轻轻提起,左脚收回于右脚旁,然后脚尖翘起,脚根贴近地面,往迈出方向轻轻铲出。落步时左脚跟轻轻落地。脚跟落地后,身体才能往迈出方向移动。   提左腿时,绝不能用右腿蹬起将身体升高的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倾之力来提。提左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左脚跟尚未落地之时,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状。   与往前迈步同样,提右腿后退时,绝不能用左腿蹬起将身体升高之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倾斜之力来提。提右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右脚尖尚未落地之前,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后移。   提左腿退步时,同样也是如此。 ;

5,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1)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的身型要求斜中寓正。从外形上看,吴式太极拳有两根线,一条正线,一条斜线。以弓步为例,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使重心落于支撑脚,形成一条由上到下的垂直线;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使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倾斜的直线。   (2)虚领顶劲   吴式太极拳称头部为“定盘星”。练习时,无论身体如何运动,应始终保持头部中正,下颌自然内收,劲部松而不软、挺而不僵的状态。   (3)松肩垂肘   肩部松开可以发出更大的劲力。松肩时,用意识引导两肩肌肉放松,感觉两肩沉降的同时,把两肩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垂肘是指肘尖微微下垂,感觉两臂有延伸之意。肘不坠会使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使胁失去保护。   (4)松腰、垂臂、裹裆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松腰要做到腰椎、腰两侧韧带和肌肉充分放松。突臀会造成腰部不能放松,所以应有意识地使臀部下垂,从身型上看不出突出的痕迹。裹裆是使两腿有向内包裹之意,膝关节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以达到裆要圆、圆则稳的目的'。   (5)川字步型   吴式太极拳强调川字步型。无论是弓步、虚步还是开步站立,无论向哪个方向行进,都要求两脚接近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   二、对人体动态的要求   (1)身形沉稳、重视内动   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吴式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非常注重内部意、气的修炼。吴公藻所著《吴式太极拳讲义》中所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动。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   (2)实腿转换、节节贯穿   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为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目的,都是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绝不能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重心转换时,都是先松后转。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都是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后迈步。   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动之势。   (3)架式紧凑、小圈转关   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式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在练习中,重视通过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一样,又如车轮滚动,如亦称“翻板劲”。   小圈转关的技术特别讲求力达梢端。吴式太极拳的动作多在四肢末端,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重视练心、练气、练身三方面的结合。没有意识的引导,小圈转关的技术是不可能练出来的。意识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对吴式太极拳技术的认识,是对斜中寓正的身型的认识,是对人体运动特点、技法运用以及各个部位要求的认识,用这些认识指导练习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要有意识地体会松沉的关系、动静的关系、架式结构的关系、力量变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综合理解这些技巧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当意识的引导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身法会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动作有势有意、有气有力,从而表现出吴式太极拳特有的圆转之劲。   吴式太极拳注重行气、养气,要求呼吸自然、平稳。由平稳呼吸而自然发展到深呼吸,才能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   吴式太极拳强调养练结合,认为养生就是练功,练功也是养生。追求以养促练,养练双修。因此,吴式太极拳的动作速度缓慢,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在攻防技法方面,表现为以柔和化为主,手法轻巧。   (1)以柔化主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2)手法轻巧   因为侧重化劲,吴式太极拳的手法显得非常轻巧,变化很多。推手的入门练习注重体验化劲。实战推手,强调手法变化。   万变不离其宗,吴式太极拳的技法也不例外,将心、气、身三者结合,掌握其特点即可。 ;

6,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

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   掌握吴式方架太极拳的要领,对于学好太极拳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1、对头部的要求:   吴式方架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下颏微收,项直竖,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所谓“上顶”之意,并不是真的用力上顶,而只是有其意而已,术语谓之“虚领顶劲”。   2、对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须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至定势时目光向前远视,意将劲放至极远处,意远则劲长。接下一势时,目光将劲收回,仍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   3、对肩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沉肩”,即要求两肩必须始终往下松沉。特别是当手和臂往上举起时,要特别注意肩往下沉。当手臂有前推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前扭(即所谓“递肩”);当手和臂有往后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后扭或后仰。总之,手和臂的任何动作都不能牵动肩,似乎臂与肩之间是脱节的,互不相关的。   太极拳还要求两肩必须始终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体歪斜、扭曲。   4、对胸、背部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谓“含胸”,实际上就是将胸部的肌肉尽量放松。具体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尽量放松,然后再长呼一口气,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松。在练架子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那种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是错误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驼背状,也是错误的。   所谓“拔背”,是指每当定势发劲时,将腰脊命门处向后鼓出,并带动整个脊柱似有后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两侧扩张之意,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并非驼背,两者不能混淆。   5、对臀部及两胯的要求:   所谓“敛臀”,是指把臀部往里收起。具体做法是把尾闾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门后鼓,则可形成身弓。   太极拳要求两胯旋转必须灵活。   6、必须迈步如猫行:   所谓“迈步如猫行”,就是指太极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猫走路那样的轻灵。   例如当提左腿向前迈步时,必须将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当身体重心已全部落实于右腿之后,右腿坐实。提起左腿时,必须将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轻轻提起,左脚收回于右脚旁,然后脚尖翘起,脚根贴近地面,往迈出方向轻轻铲出。落步时左脚跟轻轻落地。脚跟落地后,身体才能往迈出方向移动。   提左腿时,绝不能用右腿蹬起将身体升高的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倾之力来提。提左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左脚跟尚未落地之时,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状。   与往前迈步同样,提右腿后退时,绝不能用左腿蹬起将身体升高之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倾斜之力来提。提右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右脚尖尚未落地之前,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后移。   提左腿退步时,同样也是如此。 ;

7,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1)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的身型要求斜中寓正。从外形上看,吴式太极拳有两根线,一条正线,一条斜线。以弓步为例,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使重心落于支撑脚,形成一条由上到下的垂直线;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使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倾斜的直线。   (2)虚领顶劲   吴式太极拳称头部为“定盘星”。练习时,无论身体如何运动,应始终保持头部中正,下颌自然内收,劲部松而不软、挺而不僵的状态。   (3)松肩垂肘   肩部松开可以发出更大的劲力。松肩时,用意识引导两肩肌肉放松,感觉两肩沉降的同时,把两肩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垂肘是指肘尖微微下垂,感觉两臂有延伸之意。肘不坠会使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使胁失去保护。   (4)松腰、垂臂、裹裆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松腰要做到腰椎、腰两侧韧带和肌肉充分放松。突臀会造成腰部不能放松,所以应有意识地使臀部下垂,从身型上看不出突出的痕迹。裹裆是使两腿有向内包裹之意,膝关节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以达到裆要圆、圆则稳的目的'。   (5)川字步型   吴式太极拳强调川字步型。无论是弓步、虚步还是开步站立,无论向哪个方向行进,都要求两脚接近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   二、对人体动态的要求   (1)身形沉稳、重视内动   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吴式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非常注重内部意、气的修炼。吴公藻所著《吴式太极拳讲义》中所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动。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   (2)实腿转换、节节贯穿   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为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目的,都是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绝不能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重心转换时,都是先松后转。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都是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后迈步。   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动之势。   (3)架式紧凑、小圈转关   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式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在练习中,重视通过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一样,又如车轮滚动,如亦称“翻板劲”。   小圈转关的技术特别讲求力达梢端。吴式太极拳的动作多在四肢末端,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重视练心、练气、练身三方面的结合。没有意识的引导,小圈转关的技术是不可能练出来的。意识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对吴式太极拳技术的认识,是对斜中寓正的身型的认识,是对人体运动特点、技法运用以及各个部位要求的认识,用这些认识指导练习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要有意识地体会松沉的关系、动静的关系、架式结构的关系、力量变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综合理解这些技巧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当意识的引导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身法会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动作有势有意、有气有力,从而表现出吴式太极拳特有的圆转之劲。   吴式太极拳注重行气、养气,要求呼吸自然、平稳。由平稳呼吸而自然发展到深呼吸,才能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   吴式太极拳强调养练结合,认为养生就是练功,练功也是养生。追求以养促练,养练双修。因此,吴式太极拳的动作速度缓慢,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在攻防技法方面,表现为以柔和化为主,手法轻巧。   (1)以柔化主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2)手法轻巧   因为侧重化劲,吴式太极拳的手法显得非常轻巧,变化很多。推手的入门练习注重体验化劲。实战推手,强调手法变化。   万变不离其宗,吴式太极拳的技法也不例外,将心、气、身三者结合,掌握其特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