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末尾隐去了哪两个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清朝,临池王半朝为显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请蒲松龄题副楹联。蒲松龄知道:这王半朝排行第八,为人狡诈霸道,人称“王八”。就写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后写下一副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半朝以为这是称颂五府的,就请有名的工匠把这副楹联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细一琢磨,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上联隐“八”,即忘(王)八;下联隐“耻”,即“无耻”。整个楹联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无耻。
2,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对联什么意思?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是蒲松龄写的一个对联,说一个人是王八并且无耻。 这幅对联有一个故事,也就是深层意思:古时候某一个朝代的宰相曾投降于敌,名声非常不好。他年迈的时候归隐田园,回到家乡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建造一座生祠,然后招来许多嘉宾前来居住。 第二天的早上,那座生祠的客堂上挂了一块匾额,横批是“三朝元老”,对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忠信礼义廉。这个宰相十分奇怪,不知是何人挂上去的。有人推测这副对联的含义,认为上联正好隐含“忘八”(即“王八”的谐音),下联则隐含“无耻”。 出自:《三朝元老》 作者:蒲松龄 原文: 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 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 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无耻也。” 洪经略南征,凯旋。至金陵,醮荐阵亡将士。有旧门人谒见, 拜已,即呈文艺。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其人云:“但烦坐听, 容某颂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 难文也。读毕,大哭而去。 扩展资料: 《三朝元老》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 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龄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参考资料:《三朝元老》-百度百科
3,对联故事 55,谜语似的隐字联
对联故事
55、谜语似的隐字联
(一)王八无耻
话说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从密云墙子岭突破长城横扫河北,危急之中,崇祯皇帝从陕西急调洪承畴驰援京师。洪承畴带着十三万人马在松山与多尔衮开战,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战败被俘,向清兵投降,做了二臣。
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还以为洪承畴为国捐躯了,特命礼部在前门瓮城里为洪承畴建庙、造像。庙建好了,像也塑好了,崇祯皇帝准备率文武百官赴庙祭奠。正在这时,从松山逃回一个监军的太监,说:“洪承畴战败后被俘,贪生怕死,已向清兵投降了。”崇祯与众大臣一片哗然,在难以抑制的愤怒中,一举捣毁了洪承畴的塑像。但问题是庙已建好,总不能有庙没菩萨吧?太监王承恩献计说:“塑一座关羽神像置于庙中,把庙名改为关帝庙”。从此,前门瓮城里就有了一座关帝庙。
1644年吴三桂降清以后,成了多尔衮攻城略地的急先锋。洪承畴则是明朝内奸、多尔衮的智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有他们助纣为虐的恶行。
顺治十年,洪承畴在云贵五省经略任上,眼疾突然发作,只好辞官回京,住在北京东城南锣鼓巷的一品大员豪宅中。有一年春节,洪承畴的豪宅贴的春联是: 诗书传家久; 礼义继世长。
大年初一早晨,洪承畴尚在梦乡,看门的家人赶来禀报:“昨晚贴的春联不见了,被人换成了一副白纸黑字的对联,联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隐语是‘王八’);
孝悌忠信礼义廉(隐语是‘无耻’)。
洪承畴一看顿时气得两眼发直,急火攻心,口喷鲜血,不省人事。请医调治也不见效,不久便一命呜呼,见了阎王。
洪承畴为何如此发怒?原来这是一副隐字联,上联隐去了一个“八”字,即忘了写“八”,“忘”与“王”谐音, 隠语是:“王八”。道德规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八个字,下联少了一个“耻”字,即无“耻”字。上下联的隐语合起来,是骂洪承畴“王八”“无耻”。
注: ① “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城对清军进行殊死抵抗,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史可法誓死不降,英勇就义。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宣布对城中民众进行大屠杀,十日不封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记载,屠杀持续十日,屠杀民众80万。
②“嘉定三屠”—— 1645年六月,清军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领导抗清,城郊居民一呼而起,冒雨奋战,打败了来剿清军。闰六月十三日,清军用大炮轰城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失败后,民众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也失败了,嘉定第三次遭屠城。
(二)点到为止
孔祥熙任山西太谷铭贤学校校长时,其父孔繁兹在学校讲授古文。孔繁兹最欣赏的是《三国演义》开头的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来用山西土话念,这句话便成了:“天下大事,逢酒必喝,喝酒必汾。”原来孔父每餐要喝杏花村汾酒,自称“吾是酒中仙,不喝难上天”。一天中午,饭桌上没酒,便大发脾气。孔祥熙劝解:“爹,这是学校,咱们得为人师表啊。您老每顿喝得醉熏熏的,影响不好啊!”孔父说:“任你说得老槐树上开玫瑰,我吃饭也得要有那杯“醉翁之意不在”。孔祥熙给老爹斟上一杯泉水,说:“那东西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您老还是喝一杯‘君子之交淡如’吧!”
传说纪晓岚早年贫穷,好友过生日他无以相送,便以酒壶装泉水作贺礼,并附对联: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好友心领神会,遂将挂在壶上的联语小心翼翼折叠珍藏,把纪晓岚请上贵宾席。一贺寿乡绅问寿星:“何以将一穷书生敬为上宾?”
寿星对曰:“此兄墨宝,经年之后将千金难求一字。是他先把我看成知己朋友的”。
原来,这对联典故里套着典故。明朝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中记载:“一士人家贫,与友人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二人相与尽饮。这两位好友间的唱和,成了一副永人流传的名联。
这副对联集古人名句而成,上下联的末尾各隐去了一个字。上联出自《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下联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引古人名句又隐去“水”、“酒”二字,风趣幽默,可谓绝妙。
(三)投“宿”看“天”
迷信与神话故事说,头上的天有三十三层, 第三十三层最髙。地有十八层,每层有监狱。人在阳世间的罪孽越深重,死后关到更深层的地狱里,最深的地狱是第十八层。所以人们常说:上有三十三天,天外有天。又说:要把恶人打入十八层地狱,使他永世不得翻身。《西逰记》小西天一回里写孙悟空被金钹所困,请来天上二十八宿(二十八个神仙)解救。
解放前,客栈(供过往客商歺饮、住宿的旅店)门口都会悬挂白纸灯笼,灯笼上书写着类似“悦来客栈”这样的店名。四川人秉性幽默,喜欢搞点小趣味。有一些客栈的灯笼上还写上对联,以招揽生意。在锦城有一家客栈就在灯笼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未晚早投二十八;
鸡鸣先看三十三。
乍看不解其意,如果你把对联和前面的解释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的“二十八”隐一个“宿”字,下联的“三十三”隐一个“天”字。把隐去的字写出来,这副对联就变得再明白不过了。联曰:
未晚早投宿;
鸡鸣先看天。
(四)寓意在字外
某人家没有儿子,主人颇感遗憾,撰联曰:
甲乙丙
丑寅卯
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为“十二地支”。甲乙丙丁与子丑寅卯互相对应,上联缺“丁”,下联少“子”,这正是对联的寓意,即感叹家中缺丁少子,人丁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