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那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打仗,税收收不上来,而军费开销又浩大。解决的方法只能是凭空印钞票,市场上的钞票多了大于需求自然就会出现通胀。
很多人一提到民国就会想到滥发纸币,其实民国早中期(具体点说就是1911年到1940年间)货币还是比较坚挺的,特别是在1935年以前,那时候中国流通的是银元和铜元,纸币只是兑换券性质。后来发行法币,初期与英镑挂钩,后来改挂美元,都是可以按照固定汇率来兑换上述两种硬通货。抗战爆发后半壁国土尽失,而且丢的还全是经济相对比较好的沿海省份,民国政府没有充足的财政来源来应付军费支出,所以只能用印钞的模式来解决对钱的需求,中国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时代。
战争对货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实建国前的解放区情况也类似,比如冀察晋边区银行,东北银行,北海银行等等,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小额纸币到后来发行巨额钞票这么一个过程。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初期面值很小,都是1块,5块,10块,20块的,但因为那时候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经济不稳军费开销大,所以后来也出现了面值1万,5万的。直到1955年国内局势稳定了才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中国才算彻底摆脱了十余年的大额钞票时代。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布雷是什么人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1]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写的《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1] 。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后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1] 。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1]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2]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1]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