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是哪天
祭孔大典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庙(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意义是什么?
1楼献官们头戴七梁冠、身着玄衣曛裳,乐生们身穿红色圆领公服、头顶黑色金边三梁冠,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敔、琴、瑟、埙、箫、篪、笙等八音齐奏……今天上午的河北正定文庙,正统中华雅乐在这座千年古建筑的砖瓦椽檩间回荡,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圣诞二五五八周年“释奠礼”隆重举行。
“释奠礼”是祭祀孔子的传统礼仪,其仪程在中国典籍中有明确记载,以明代释奠礼仪程为正统。河北省亦以明制释奠礼为标准,全体人员着汉服进行仪式。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河北省国学促进会筹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是继二00五年河北省首次祭孔之后举办的第三次祭孔活动。
上午九时整,钟响三下,祭祀仪式正式开始,百余师生身穿明朝长袍,打扮成献官、陪祭官、执事、乐手等古代形象,手捧笏板、乐器,依次步入文庙。与会来宾在司仪引导下,依次进入大成殿鞠躬行礼,并齐声诵读《大学》第一章。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国学班六十多名师生集体着汉服背诵了《弟子规》、《论语》等章节。
新礼之后是传统的“释奠礼”祭孔仪式,祭祀过程分为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即三献礼)、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瘗等十个部分。整个仪式有礼有乐有舞,与国内某些地方带有“表演”色彩的祭孔活动不同,该祭孔仪式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除乐舞外更侧重“礼”的陈述与表达。
献官们头戴七梁冠,身着玄衣曛裳,足蹬云履,手持笏板,腰佩玉带,颈饰方心曲领,庄严肃穆,威仪具足。身着传统汉服的乐舞生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穿红色圆领公服,头顶黑色金边三梁冠,举手投足尽显华夏衣冠风范。乐生们在台上向人们展示了正统的中华雅乐,敔、琴、瑟、埙、箫、篪、笙等八音齐奏,乐声悠扬,久久回荡。舞生则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列整齐地跳起了释奠礼专用的“六佾舞”。执士们身穿白色深衣,头顶“四方平定巾”,和身穿玄衣曛裳的献官们共同完成了读祝、三献等祭祀的主体部分。整个祭祀仪式礼制完备,庄重肃穆,再现了华夏礼乐地庄严高贵,中正平和。
据悉,正定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鉴定其为五代时期遗存,内存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完 )
祭孔大典的祭典仪式
祭孔大典,是一种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