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明德是什么意思?
明德是什么意思?
提示:

明德是什么意思?

明德,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dé,意思是光明之德。 《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 《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宋·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相关信息: “明明德”出自《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的“明明德”三个字,是整篇《大学》的灵魂。那么“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指就是要达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双修。

什么是明明德
提示:

什么是明明德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2017-11-18 14:30转自小毛虫的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d46f3080102x4zg.html


第一个“明”是动词,意思是使之明亮,使什么东西放出光明,或者说焕发出光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思是光明的,用来形容后面的“德”字。“明德”就是光明的品德,在古汉语里,德就是性,也有属性、本性、本质的意思,“明德”就是光明的本性,指人的本性原本是非常好的,光辉灿烂的。也就是《三字经》第一句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明明德”,意思是使人光明的本性焕发出光明,或者说唤醒人光明的本性,激活人的善良的、美好的本性。按字面讲,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人光明的本性是什么呢?朱熹的解释是:“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意思是,“明德”这个东西是人从老天那里得到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是空灵的,这个空灵的本性中包含了宇宙间的一切道理,而且能够对人生中所有遇到的事情加以回应。也就是说,我们从老天那里得到的本性中,包含一种叫“明德”的本质,这种本质包含一切,与生俱足,而且对人生的一切事物都能加以回应。

我的师父杨军先生和祖师爷金景芳先生都不大认同朱熹的解释,因为按照这种解释,“明德”就是一个很空的概念,无法落实。无法落实也就无法体认,无法下手去寻找或是修炼。我师父和祖师爷金景芳先生都觉得,朱熹的解释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

所谓的性是从老天那里继承来的,这是符合儒家的思想的,因为《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老天给你的那个东西叫性。所以,朱熹解释“明德”的前半句,说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和《中庸》“天命之谓性”说的是一个意思,这半句他解的是对的。关键是他后半句说明德“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显说的是佛家讲的心,这样理解恐怕是不对的了。

我们应该注意,佛家讲的心性和儒家讲的心性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者目的不一样。从大的原则上来说,佛家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的。

佛家讲明心见性,是要把人本身具有的佛性发挥出来,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佛家修心性是要成佛的,要达到觉悟的。佛家最重要的概念,“一禅提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性,意识到这个就开悟了,成佛了。这是佛教的修行路数。

儒家是入世的,儒家修心性不是为了成佛、解脱,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心性的修炼,达到个人修养的完善,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以,佛教与儒家修的心和性 是不一样的,佛家挖掘的是佛性,儒家挖掘的是人性。

所以,朱熹借鉴佛家的心的概念来解释儒家的“明明德”,说明德“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这就要走到佛家的路线上去了,这种解释会偏离儒家的正确方向。

儒家要修的不是一个空灵的心,不是空完之后追求把佛性修出来,开悟成佛,儒家根本不是这个思路,儒家要的是恢复人善良的本性,找到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用这个东西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经典中说的性,不能是佛性,不能是虚灵不昧的。所以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不能成立。

清代的颜元提倡实学,批判宋明理学,他说理学的修身方法就是半日读书、半日参禅,原因就在这里,按朱熹的理解去指导修身,确实容易走向佛教的路数。我们之所以要纠缠于“明德”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与儒家的具体修行方式有关,指导思想、出发点的不同,会导致具体做法的完全差异。

那么,“明德”究竟是什么?按我师父杨军先生的理解,简单说就是人生光明的品德,也就是人的本性中那些最美好的品质。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人性之中的善,对此,《孟子》里面有具体的阐释。

就是孟子提出的非常有名的“四端”,或者叫“四心”。“端”就是发端、开始的意思。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侧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叫“四心”。侧隐之心是“仁”的发端,或者说由此出发就生成了儒家提倡的重要理念“仁”;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由此可以生成“义”;恭敬之心,或者说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这叫“四端”。孟子认为,说“四心”也好、“四端”也好,都是人先天具有的善良本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后天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美好的本性,就是“明德”。

人的美好本性中还包括哪些内容不知道,但孟子认为,至少仁义礼智都属于我们先天的美好本性。只不过我们受到后天的蒙蔽,把这些先天的美好本性都忘记了,这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本来人的先天美好本性都是相似的,是后天的习染蒙蔽了我们先天的美好本性,所以人和人的差距才越来越大。

儒家的修炼方法,就是去掉那些不好的后天习染,把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修出来,使人光明的本性重新焕发出光明,这就是“明明德”。

《孟子》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人先天都具有侧隐之心,先天具有“仁”。孟子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到井里了,你是不是有侧隐之心、恐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担心的情绪,想去解救。人为什么有这种心情?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爹妈,与孩子的爸爸妈妈有交情,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换来好的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尽管这个孩子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任何人肯定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人内心当中的侧隐之心。孟子举了这样一个很切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先天就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人生经历、学历、教育没有关系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吧?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就说明这种侧隐之心是先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好本性之一。

《孟子》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人先天都具有侧隐之心,先天具有“仁”。孟子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到井里了,你是不是有侧隐之心、恐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担心的情绪,想去解救。人为什么有这种心情?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爹妈,与孩子的爸爸妈妈有交情,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换来好的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尽管这个孩子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任何人肯定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人内心当中的侧隐之心。孟子举了这样一个很切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先天就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人生经历、学历、教育没有关系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吧?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就说明这种侧隐之心是先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好本性之一。

孟子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四心”、“四端”,仁义礼智,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既然“四心”是人的本性,那么,不具有“四心”的人,就是不具备人的本性,就不是人!所以《孟子》一书中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还曾用实例证明人皆有羞恶之心,也就是羞耻心。夏天最热的时候,他当堂劝一个死囚犯脱掉上衣,囚犯毫不犹豫地脱了,而且觉得这样很凉快、很方便,可是,当他再次劝囚犯把内裤也脱掉时,囚犯却死也不肯了,连称不方便。一个罪大恶极的死囚也不肯当众把内裤脱掉,这就证明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存在羞恶之心的,说明孟子说的对,羞恶之心也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之一。

是非之心也一样,什么事情对,什么事情错,每个人心里都有笔账,越小的孩子这笔账越明白。大人可能糊涂,是因为受社会影响。比如,上课迟到,你让小孩子上课迟到,他差一分钟都不行。但成年人觉得晚点儿就晚点儿吧,老师可能还来晚呢。是非之心逐渐泯灭了,被功利之心压制了。小孩子是非判断非常准,他的内心没有被功利之心蒙蔽,就像西方的故事“皇帝的新衣”。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抛弃功利心,把是非心留下,活的才真实无伪。在儒家看来,修养不是增加外在的束缚,而是恢复我们的善良本心,这就是“明明德”,使你内在的光明本性焕发出光明。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抛弃功利心,把是非心留下,活的才真实无伪。在儒家看来,修养不是增加外在的束缚,而是恢复我们的善良本心,这就是“明明德”,使你内在的光明本性焕发出光明。

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提示:

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第一句话翻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其后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论述是中华文明对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进行的精辟论断。
从现代管理角度解读,《大学》的第一段话表达了二层意思:其一,高尚美好的愿景;其二,要系统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由各相互连结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就是系统。核心思想是各局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对整体发挥影响,因此,不可偏废。
要之,系统做事就是有组织地按步骤、分轻重缓急做事,通俗说就是要会“弹钢琴”。
从企业层面讲,就是对现代管理理念、原则、方式方法持之以恒,有序推进,一是把握节奏,二是分清主次。
从理论层面讲,系统做事建立在建构理性基础之上。所谓建构理性,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其他人、群体、组织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出来的行动指导思想。建构理性高于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即“走一步看一步”,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为建构理性做准备,是阶段性的产物。到了合适的时机,无论个人或团体,都需要对实践理性的结果予以总结升华,上升至理论高度,成为建构理性用以指导自己或团体下一步的行动。自己总结升华不出来,那就向别的个体、团队、组织、民族、国家借鉴学习。否则,任何个人或群体将会陷入停滞不前的死循环。

明德战略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推行系统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企业界全力倡导系统管理理念。
明德战略创始人娄勇坦言,倘若继续轻视系统做事的习惯与能力,整个民族将会为此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也不可能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国民如此,中国企业也不会例外。
明德战略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冲击的世界,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落后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管理差距,早已不是什么有没有新鲜的管理制度、出奇制胜的竞争手段这样一招鲜的“管理法宝”,中国企业要想获得任何一家世界先进企业的所谓管理秘芨,都可以轻而易举,不是问题。真实的差距是你有没有系统做事的能力,你的企业是靠制度、文化、机制在管理还是靠老板/CEO的灵机一动亦或《三国演义》的心机、“雍正王朝”的权术在管理,这才是差距。
为帮助中国企业培养系统做事习惯、提升系统做事能力,明德战略倾力开发出享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系统提升[ECHO]模型,该模型由四个层面构成,分别是:
E:企业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C:公司治理结构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
H:习惯与文化变革(Habit & Culture Change)
O:组织动态优化(Organization dynamic optimization)
其中:
E:企业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核心点为:
1) 企业家能力提升必要性
2) 企业家的三种能力
3) 企业家能力提升路径
C:公司治理结构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核心点为:
1) 公司治理结构定义
2)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必要性
3) 公司治理结构变革
H:习惯......>>

问题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问题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大学”就绩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15岁一般上大学。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这段话博大精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就真的“近道咦”

问题四: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郸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问题五: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问题六:论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出自《大学》,而非《论语》。
“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海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问题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大学”是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问题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亲民―应为“新民”。新,动词,革新。即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现代解说】大对小而言:大学所学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而小学所学乃是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节,学习诗歌、文章、武艺之学;因此,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讲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近、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就是大学。因此,《大学》思想所传播的学问,是教人如何做人、从政、修道的高深学问;纵观儒学之目的,其最终之意义即在于“求仁得仁”这是它最高的境界。而“仁者,人也。”其全部学问,即表现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者,乃在于人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这就是人心、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故“仁者爱人”,即有爱心、同情心、善良心,这一切全是人的自觉。若这个自觉一旦丢失,这人就陷于被动,久而久之失去自觉,失去人格,则人心晦暗没有光明,行事违仁悖理就如禽兽一样,故而违法犯罪现象随即出现。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的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也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的好不好。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人,只有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在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

问题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啊 “大学”就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15岁一般上大学。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整句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明德的寓意
提示:

明德的寓意

明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德字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遵循本性、顺乎自然。明德组合寓意为明亮、光荣、光明正大、德高望重、意志坚定。

姓名:
姓名是由姓和名组成。人的姓一般是自己的部族确定的,名字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姓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确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

明德的意思
提示:

明德的意思

明德的意思介绍如下: 【明德 míng dé】:1.光明之德;美德。 2.指才德兼备的人。 3.彰明德行。相似词:德明 施明德 陆德明 明德惟馨 明德慎罚 以德报德 安德伍德 阿德莱德 。 明德的相关造句如下: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丽容虽丽,犹待镜以端形;明德虽明,终假言而荣行。 4,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5,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 盖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于至善,然非无有以知夫至善之所在,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人正鹄,然不先有以知其正鹄之所在,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中者而中之也。 7, 手执唐宋百卷诗,耳详国学千篇字;明德惟馨仁孝礼,壮志凌云精忠义;高风亮节弘正气,恪守不渝严律己;躬行文明同协力,留取丹心照青史。 8, 加强学习以明德;注重修身以立德;厉行节约以养德;乐于助人以施德;严格律己以守德;弘扬正气以重德;锻造品格以增德;臻于至善以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