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椒县人口增长情况
您好亲,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全椒县全县户籍人口44.9万人,比上年减少0.2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223人,比上年减少765人;死亡人口[4]3003人,比上年增加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49‰。常住人口3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比上年上升0.01个百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亲[开心] 以上就是我为您归纳整理的答案,为您服务很开心,请给我个赞叭,非常谢谢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然后希望您天天开心 ,生活愉快 ,好运常伴哦 [鲜花]【摘要】
2022年全椒县人口增长情况【提问】
您好亲,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全椒县全县户籍人口44.9万人,比上年减少0.2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223人,比上年减少765人;死亡人口[4]3003人,比上年增加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49‰。常住人口3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比上年上升0.01个百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亲[开心] 以上就是我为您归纳整理的答案,为您服务很开心,请给我个赞叭,非常谢谢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然后希望您天天开心 ,生活愉快 ,好运常伴哦 [鲜花]【回答】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45万人人口密度:286人/km2襄河畔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QUANJIAO CHUZHOU ANHUI)【拼音】quán jiāo【别称】椒陵 【建置】西汉初年【面积】1572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牌照】皖M·3【邮政编码】239500【电话区号】0550【县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儒林街【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宁庐方言)【母亲河】襄河 滁河【名片】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县、吴敬梓故里、2007浙商最佳投资服务县、2008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县级)、南京都市圈伙伴城市、大滁城副中心城市、滁州的母县、皖江城市群伙伴城市一 地名由来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二 地理概况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东依南京48公里,距上海360公里,北邻滁州1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南距马鞍山70公里。是滁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也是滁州最南部的县,有“滁州的南大门”之称。境内沪陕高速(合宁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合宁铁路)贯穿全境。三 气候环境全椒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常年滁州全椒风向多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5.40°C,年平均降水量840~980mm,全年无霜期大于210天。总蓄水量:3.3亿方,水库87座,可养水面19.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地质构造处于滁河断褶带。土壤有85个土种,水稻土70万亩,占52%。土壤养分:缺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偏上,PH值为中性。矿产有金、银、铜、铁、重晶石、大理石、绢云母、石灰岩等。自然概貌:地形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14.5~33.5m之间,高于最高洪水水位14.5m,区内平均地载力大于18T/m2。四 行政区划全椒县共辖10个镇,县城驻襄河镇。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二郎口镇、武岗镇、马厂镇、石沛镇、西王镇、六镇镇、十字镇。五 经济资源1、产业基础厚实。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产业态势已基本形成,拥有机械制造业熟练工人近4万人;服装、玩具业是传统产业,乡乡有厂,户户适应,有熟练工人3万多人。2、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吴敬梓纪念馆、岱山湖旅游度假区、碧云湖、三塔寺、龙山寺、大王庙等景点。距国家AAA-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仅20公里。3、农业资源丰富。全椒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绿化先进县、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油料生产百强县和棉花大县,全国十大绿色农业示范县试点县之一,还是南京无公害农产品配送基地。已创出“高龙”牌大米、“同兴”牌面粉、“小康”牌系列烹调油、“百年”辣酱等12个国家绿色食品品牌和“襄水”鳜鱼等四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还有流传很久的管坝牛肉和马厂酥火牌。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全椒县上榜。2020年7月,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三批)出炉,全椒县全椒碧根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上有名。2020年4月,全椒县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录。2020年4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全椒县为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全椒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2018年8月,全椒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2017年2月,全椒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2005年,全椒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47名。
吴敬梓简介
甲、生平传略 一、家道中落,世态炎凉 1.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安徽省全椒县人,移家南京后,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生于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卒于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年五十四。 2.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士」。六十年间吴敬梓家族中进士、举人出身的官员就达十四、五人。他对于家族中人才辈出,科名鼎盛的情况亦颇为自豪。儒林外史中藉由郭铁笔之口说出天长杜府乃「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便是以吴敬梓之家族背景为蓝图。 3.父亲吴雯延时,家道开始衰落。吴敬梓从小过继给吴雯延长兄吴霖起。吴霖起为官清廉方正,甚至「捐赀破产,修学宫」。 4.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父亲因丢官抑郁而死,近房弟兄乘虚而入,引发家产争夺战。儒林外史中,在严贡生谋夺其弟严监生家产及五河县人势利薰心等篇章中,均可见出吴敬梓对这种人的辛辣讽刺。 cf:鲁迅因为家庭变故而感受到世态炎凉: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祖父涉及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呐喊.自序》: 二 1.偷看被斥之为杂览的书籍,二十三岁才进学当上秀才。五年后,参加滁州科考,遭到主考官责难和呵斥,虽被破格拔置第一,但认为他「文章大好人大怪」(金两铭和作)。同年秋天,参加乡试,尽管他「落笔千言徒洒洒」,仍然饮恨落第。 2.他亲眼目睹无数士子为科举求官而空耗一生的精力和时光,变成弱人、病人、无用之人:如他的亲舅舅,至死方与举业诀别;他的从表兄金榘屡次应试,屡次落榜,这些体验与见闻都成为他后来写作儒林外史的素材。 三、散尽 1.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大笔祖业,约有二万余两银子,却引来亲戚觊觎 2.故意蔑视金钱、不顾礼法,藉由恣意挥霍豪侈的生活,宣泄满心的愤懑。期间,与歌伶倡优来往。儒林外史中,以吴敬梓自己的原型创出的人物杜少卿,便有类似的遭遇及个性。再加上他个性豪爽,遇贫即施,根据程晋芳所述,吴敬梓「至所施予又多以意气出之,不择其人」、「急朋友之急,不琐琐于周闭藏积」,不到十年,家产就花个净尽。面对生活中的无奈及亲族乡里的讥讽,奴仆卷款逃走,吴敬梓也因「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遂于三十二岁(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搬到南京,寓居秦淮河畔水亭,吴敬梓生命中的另一阶段于焉展开。 3.水亭附近有不少六朝遗迹,吴敬梓徜徉在六朝遗迹之中,借凭吊古人以抒怀抱,吟作颇多,因此渐渐进入南京的文人圈子。四方文士更推其为文坛盟主。许多书中人物的原型,即取材自此时期所结交的学者文士。 四、独嫉时文,穷厄余年 1.吴敬梓在南京时,经济生活已陷入「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极端困境,得两淮盐商程晋芳赞助生计所需。从好友的诗可见他生活穷厄:「寒花无冶姿,贫士无欢颜。嗟嗟吴敏轩,短褐不得完。家世盛华缨,落魄中南迁。偶游淮海间,设帐依空园。飕飕窗纸响,槭槭庭树喧。山鬼忽调笑,野狐来说禅。心惊不得寐,归去澄江边。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逝将乞食去,亦且赁舂焉。外史纪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卷二春帆集)但虽然日子清苦,吴敬梓仍不断写作,攻击时弊,文名渐渐传遍江南,成为文坛盟主。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的征辟,他托病未参加最后一关的廷试,还写了酬青然兄和贫女行两诗,嘲笑去应征的族兄。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参加任何官方的考试,甚至主动放弃秀才的学籍,显见吴敬梓的思想在此时期有了重大的转变。 2.三十九岁生日作的内家娇词中慨叹:「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结尾总结时下了决心:「休说功名」。 3.程晋芳说吴敬梓:「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胡适《吴敬梓年谱》:「吴敬梓是一个八股大家的曾孙,自己也在这里面用过一番功夫来,经过许多考试,一旦大觉悟之后,方才把八股社会的真相丑态,穷形尽致的描写出来。」 4.五十四岁那年初冬,吴敬梓在扬州和一伙朋友聚会,忽然将囊中余钱全部拿出购买酒菜茶点,邀请朋友饮宴。席中大家尽情欢谈,微有醉意的吴敬梓不断吟诵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在座的人都十分诧异。不久,他送走来访的诗人王又曾后上床睡觉,才睡片刻,忽然痰涌不绝,家人来不及急救,就已病逝,此时只有幼子守在床边。住在附近的朋友金兆燕闻知噩耗,连忙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其遗物,发现除了典当衣服的钱还剩下少许外,已经一无所有,赖友人王又曾向两淮盐运卢见曾求助营葬之赀,由金兆燕将其棺木从扬州由水路运回南京,安葬在清凉山麓,一说在凤台门。 乙、作者轶闻掌故 一、售屋筑祠 尝客金陵,为山水所痼,遂移家焉。是时先生家虽中落,犹尚好宾客,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胥推先生为盟主。先生又鸠同志诸君,筑先贤祠于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宇宧极闳丽,工费甚巨,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金和儒林外史跋) 二、贫居自娱 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居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三、胸中自有笔墨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具笔墨,不烦是也。」(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吴敬梓简介
1、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2、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