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提示:

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苏轼,又被人们称为“苏东坡”。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可见,"东坡"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可是,当后人去称呼他时,好像更爱把他叫做“苏东坡”,而不是叫他本来的名字。 例如,林语堂为苏轼写传记,就将书名定为了《苏东坡传》,而不是《苏轼传》。今天的我们非常熟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菜等等美食,也都与“东坡”有关。 苏轼之所以又叫“苏东坡”,其实是和一个地方有关,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东坡”。“东坡”是哪里?南宋一位名叫赵廱的诗人,曾经写过一句诗:黄州城下东坡路,月浸梅花正断魂。这里的"东坡路“,就是指苏轼曾经居住和耕种过的东坡,它的位置就处于宋代的黄州古城之下。 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市的黄州区。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但是在北宋时期,黄州城却只是一个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城。从黄州古城的地图来看,黄州城的西南方向就是滚滚东流的长江,西边有一座临江耸立、颜色赤红的小山,名叫赤鼻山(也就是后来的赤壁)。而在黄州古城的最东侧的东门之外,曾经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坡地。 这块坡地非常的普通,不过就是一座废旧的营垒,由于废弃已久,上面到处布满了荆棘和瓦砾,走在上面,甚至会感觉有一些硌脚般的疼痛。然而,就是这块无人问津的坡地,却因为苏轼的到来而变得闻名遐迩。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官到黄州,担任一个毫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四年到元丰七年,在整整三年多的时间里,苏轼都居住在这片坡地旁边一个名叫“临皋亭”的废旧驿站里。他清理了坡地上遍地的瓦砾,割掉了丛生的荆棘,把这片无人问津的坡地开垦成了五十亩良田。从此之后,苏轼日夜在这里劳作,亲自下地耕种,在坡地上种出了麦子和稻米,种出了蔬菜和花果。 苏轼最崇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在被贬官的时候也曾经下地耕种,还因此写过两首名叫《东坡种花》的诗,其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的诗句。苏轼仰慕白居易,也想效法白居易的达观心态。于是,他便把这块不起眼的坡地命名为“东坡”,而他也从此自号为“东坡居士”。从此之后,这块坡地便被赋予了一种伟大的灵性,变得天下闻名,人尽皆知。

苏东坡的由来苏轼为啥叫苏东坡
提示:

苏东坡的由来苏轼为啥叫苏东坡

苏轼名字的由来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_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56134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北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何自号“东坡”有两种说法,一说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后来,苏轼的人生遭际、宦海沉浮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以白居易自比。曾写出“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就取白居易诗中给自己留有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另有一说法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城南门外约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 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 第一个同学说得不错,苏洵解释过。不过我觉得还要注意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两兄弟的名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包括他们的字,子瞻、子由,也隐含在这里。 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 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关信息】名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闯祸惹事。 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面的叫上钟山,北面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性格不同,形貌各异。苏辙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苏轼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从他的画像看,苏轼大概是脸大,颧骨高,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象,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弟弟说:“这正是我为你担心的地方啊!” 苏轼名字的由来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具体的可以在百度里查.有答案的

东坡宋苏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

东坡宋苏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就是刚刚下过雨行走在山坡的东面,此时月色情系皎洁,因为已经是夜深人静而且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街道上那些商旅都已经不见了人影只剩下向自己一样的山野之人,不要嫌弃这山坡崎岖颠簸,就是喜欢这种铿然有力的拄杖而行的声音 。
这首诗在我看来应该属于苏轼中期被贬的作品,那种乐观还是一览无余,分析诗中意象不难看出雨代表着统治者的贬谪,东坡代表自己所坚持的路或理想,市人野人代表官场小人和自己,苏轼想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崎岖坎坷的,但是也要昂然前行。主要抒发了一种洒脱坚毅的情怀,以及那不与世俗共染的高洁。
纯属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苏轼《东坡》诗词赏析
提示:

苏轼《东坡》诗词赏析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