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梁王的元朝梁王
梁王的元朝梁王
提示:

梁王的元朝梁王

封地在其河南开封,为金印兽纽王。 孛儿只斤甘麻剌 甘麻剌(1262年-1302年),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裕宗真金的长子、元成宗铁穆尔之长兄、元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之父。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申(1290年11月5日)封,出镇云南,二十九年(1292年)改封晋王。 孛儿只斤松山 松山,甘麻剌次子,至元三十年七月己未(1293年8月8日)封,以皇曾孙出镇云南。 孛儿只斤王禅 王禅,松山之子,泰定元年十一月丁丑(1324年11月21日)由云南王进封,天历元年(1328年)帅师与太平王燕帖木儿战于柳林,兵败见杀。 孛儿只斤孛罗 孛罗,元世祖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之孙阿鲁之子,至正年间由云南王进封。 札剌儿阿鲁温 阿鲁温,札剌儿氏,乃蛮台之子,由汝阳王进封。子察罕帖木儿(小说中赵敏她爹)。 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 把匝剌瓦尔密(?-1381年),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封梁王,镇守云南。元末军事人物。元朝元惠宗离开元大都后,把匝剌瓦尔密仍然坚守云南,并派遣使者去漠北觐见蒙古汗。其间曾对抗明玉珍明夏政权的进攻。朱元璋平定四川后,因云南地险,不愿用兵,只好劝降。后不得,只好派傅友德、蓝玉、沐英进攻,并活捉达里麻。把匝剌瓦尔密知道无法获胜,于是焚烧龙衣、驱妻子到滇池死。自己则与左丞达德、右丞绿尔夜入草舍自尽。

梁王的汉朝梁王
提示:

梁王的汉朝梁王

西汉梁王 彭越 彭越(?-前196年),汉族,昌邑(今山东巨野,一说山东金乡)人,字仲,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建成侯,楚汉战争结束后又被封为梁王,都大梁(七朝古都河南开封)。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刘恢 刘恢(?一前181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 。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有书写是被吕后毒死),刘恢因此闷闷不乐,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 吕产 吕产(?-前180年),山阳单父人(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秦末和西汉初人物,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 刘揖 刘揖(?-前169年),汉文帝第四子。汉文帝即位,封他为梁王。好《诗》《书》,汉文帝爱他,超过其他儿子。五年一朝,一共三朝。在位十年,因堕马而死,谥号怀,无子,国除。第二年,他的太傅贾谊也内疚而死,刘武徙为梁王 刘武 刘武(前184年?-前144年),西汉时期的贵族,与馆陶公主、汉景帝同为窦太后(窦漪房)所出,汉文帝刘恒嫡次子。前178年,刘武与刘参、刘揖同日被汉文帝分别封太原王、梁王和代王。前176年刘武被改封为淮阳王。前168年梁怀王刘揖逝世,却无子嗣,刘武又被封改梁王。前161年刘武奉命从首都长安前往梁国首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刘武在位期间曾带兵抵御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的进攻,功劳极大,后仗母后疼宠和梁国土地广大准备争夺皇储之位。前144年10月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在位23年,谥号为孝,故号梁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 刘买 刘买(?-前137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六代梁王。其父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母亲是李太后。前144年,其父刘武死后,死后梁国一分为五:长子梁共王刘买;次子济川王刘明;三子济东王刘彭离;四子山阳王刘定;五子济阴王刘不识。刘买袭位梁王,在位七年。前137年,刘买去世,谥号恭或共,他的儿子刘襄嗣位。 刘襄 刘襄(?-前97年),汉朝宗室,西汉第七代梁王。其祖父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祖母是李太后,父亲是刘买,母亲是陈太后。前137年,其父刘买死后,刘襄袭位梁王,在位四十年。他的王后任氏与李太后,有矛盾,争梁孝王的酒樽,任氏被枭首。前97年,刘襄去世,谥号平,他的儿子刘毋伤嗣位 刘毋伤 刘毋伤(?-前86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八代梁王。其曾祖父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前97年,其父刘襄死后,刘毋伤袭位梁王,在位十一年。前97年,刘毋伤去世,谥号贞,他的儿子刘定国嗣位。 刘定国 刘定国(?-前46年),汉朝宗室,西汉第九代梁王。其高祖父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前86年,其父刘毋伤死后,刘定国袭位梁王,在位四十年。前46年,刘定国去世,谥号敬,他的儿子刘遂嗣位。 刘遂 刘遂(?-前40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十代梁王。其先祖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前46年,其父刘定国死后,刘遂袭位梁王,在位六年。前40年,刘遂去世,谥号夷,他的儿子刘嘉嗣位。 刘嘉 刘嘉(?-前25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十一代梁王。其先祖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前40年,其父刘遂死后,刘嘉袭位梁王,在位十五年。前25年,刘嘉去世,谥号荒,他的儿子刘立嗣位。 刘立 刘立(?-3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十二代梁王。前40年,其父刘嘉死后,刘嘉袭位梁王,在位十五年。多次故意杀人,与姑母园子私通,汉成帝、汉哀帝时都要治他的罪,但都没有执行。后来他与汉平帝的外戚卫家合谋,被王莽发现,于公元3年,将刘立废位,徙于汉中,刘立自杀,有子刘永。 刘音 刘音,汉朝宗室,西汉第十三代梁王。其八世祖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刘音本来是沛郡的小吏。公元3年,梁王刘立被王莽废位,徙于汉中,刘立自杀,公元5年,汉太傅、宰衡王莽立刘音为梁王,续梁孝王嗣。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一说,公元8年农历十二月王莽建立新朝),贬刘音为梁公。公元10年,废刘音为民。东汉梁王 刘永 梁武帝刘永(?-公元27年),西汉梁王刘立之子、汉文帝刘恒八世孙,梁国(史称刘梁)的建立者。最初称梁王,公元25年称帝,公元25年-公元27年在皇帝位。他是中国新朝末期的割据者、东汉初期的杰出武将兼政治家,豫州梁郡睢阳县人。其弟刘防、刘少公都是当时著名的武将。其子为梁末帝刘纡(公元27-公元29年8月在皇帝位)。 刘纡 刘纡(?-公元29年),中国新朝末年至东汉初期政治人物,豫州梁郡睢阳县人。梁武帝刘永之子。其父被杀后,称梁王,继续与东汉对抗,不久,改称梁国皇帝,是为梁末帝。 刘畅 刘畅,汉明帝之子,建初四年又汝南王徙封为梁王。公元72年-99年在位,谥号节。 刘坚 刘坚,梁节王刘畅子,公元99年-125年在位,谥号恭。 刘匡 刘匡,梁恭王刘坚子,公元125年-136年在位,谥号怀。 刘成 刘成,梁恭王刘坚子,梁怀王刘匡弟。刘匡无子,刘成由孝阳亭侯封梁王。公元136年-165年在位,谥号夷。 刘元 刘元,梁夷王刘成子,公元165年-181年在位,谥号敬。 刘弥 刘弥,梁敬王刘元子,公元181年-221年在位,曹丕代汉,封为崇德侯。

梁庄王墓被盗痕迹明显,为何墓中还能发掘出大量珍宝、堪比皇陵?
提示:

梁庄王墓被盗痕迹明显,为何墓中还能发掘出大量珍宝、堪比皇陵?

梁庄王墓被盗痕迹明显,为何墓中还能发掘出大量珍宝、堪比皇陵? 梁庄王墓的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几天的清理过后墓道的上层就清晰地呈现在了考古队员的眼前,而且还在墓道中发现了嵌碑墙!通过嵌碑墙上的两块墓志铭,大家一下就锁定了墓主的身份——梁庄王朱瞻垍和他的王妃魏氏。梁庄王朱瞻垍是朱元璋的曾孙、明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第九子。 一开始就有了收获,考古队员们非常的兴奋。然而,当挖掘工作进行到距离墓底还有一米多时,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积水。这些水是哪里来的呢?难道这座明朝古墓是完全浸泡在水里的? 墓道深入地表不过几米,不可能是地下水,那么这些源源不断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发掘工作不能停止,领队梁柱让一边抽水一边继续往下挖,等挖到了底部时真相终于大白。 梁柱 原来,这些都是墓室内的积水,而且还不少,考古队花了整整12天,才把墓室里的水抽干。那么墓室为什么会有水呢? 这都是因为梁庄王墓墓道是一个斜坡的,墓室里面又没有排水设施,长年累月就积了大量水。 根据后期挖掘的数量统计,湖北梁庄王墓共计出土黄金古物5000多件,其中不仅有中原的古物,同时也包含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名贵宝石。根据专家的猜测,这些东西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到国内的。然后以赏赐的方式,由皇帝分封给了各朱姓王。 梁庄王墓已经发掘,就震动了海内外历史学界,数量如此众多的名贵文物,可以说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墓中不仅黄金含量高,其文物珠宝的数量也十分丰富,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市场上的确有许多文物被拿来拍卖,有的甚至以上亿的价格成交。此时不仅有人要问:梁庄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宝物,到底能值多少钱?专家想了想回答道:十个亿都不卖。这个答案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以这些文物所承载了历史价值,恐怕早就超出了十亿了。

梁庄王墓被盗痕迹明显,为何墓中还能发掘出大量珍宝、堪比皇陵呢?
提示:

梁庄王墓被盗痕迹明显,为何墓中还能发掘出大量珍宝、堪比皇陵呢?

这些文物中的绝大部分原本都摆放在31平米的后室中,相当于每一平米面积内都密布着百余件文物。 如此众多的文物熠熠生辉,仅从出土文物的数量上来说,就已经超过了所有已知的明代亲王墓葬,更不用说多达51件套的一级文物,以及多件填补了历史研究空白的国宝。 梁庄王墓随葬品丰富,让人更加充满期待,这位富可敌国的梁庄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是,无论大家怎样寻找,墓主人始终不见踪影,似乎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几乎完全消失了。 经过清理,大家只在棺床上找到了一些牙齿,还有少量的骨头,尸体的肋骨、椎骨和其他骨头都腐烂了。 文物顺利出土,但是队员们并没有忘记此前古墓被盗的疑惑。 在进入后室时队员,就在劵顶发现了一个直径大约有10公分盗洞,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探洞,并且整个劵顶有塌落的痕迹。 队员们估计是盗墓者在炸盗的时候配的药量稍微小了点,要是药量稍微重一点估计就盗穿了。 从这个盗洞来看,盗墓者并没有能够进入墓室,那么那条出现在墓室门口的现代毛巾又是怎么回事呢? 检验了所有的痕迹,经过反复思考,大家做了大胆的假设。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在某一天的晚上,几个打算盗梁庄王墓的盗墓贼,在打钻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这个地宫顶部给打穿了,失手了,这个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了炸药直接掉到古墓里头去而不能停在土层中间,这该怎么办呢? 盗墓贼立马就想出了这么一招,用半块毛巾堵在洞里,托着炸药。 于是爆炸发生时,毛巾就被气流喷进了后室。 一年后,考古队员挖开墓道,用抽水机在封门墙外抽水,于是毛巾就顺着水流到了墓室门口。 毛巾之谜解开了,那么消失了的一扇石门又该作何解释呢? 经过仔细寻找线索,最后王妃哪座明显是后来拼接上去的棺床,帮助大家找到了答案。 原来,梁王英年早逝,悲伤的魏妃要求殉葬。 但圣旨颁下,要求王妃必须将梁王两个庶女抚养长大,王妃不得不从,厚重的墓门就此隔断了这对夫妻。 十年后郁郁寡欢的王妃也到了弥留之际。 由于梁王安葬时没有考虑过合葬,此刻魏妃想要再进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要砸开墓室的石门。 最后,其中的一扇石门被砸开,安葬好王妃后,工匠们用一扇木门代替了那扇被砸毁的石门,这样才把这个墓室给封上。

梁庄王和万历皇帝的关系
提示:

梁庄王和万历皇帝的关系

好像和万历皇帝没啥关系… 明梁庄王,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封为梁王。明仁宗第九子,生于永乐九年(1411)六月十七日,十四岁(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十九岁(1429年)就藩湖广安陆州,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三十岁,于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坪山之原”。《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载,王妃魏氏于宣德八年(1433)被册封为梁王妃,时年21岁。正统六年梁庄王薨,她“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1451)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由此可见,王与妃的薨期差距十年;王志的“瑜坪山”与妃志的“瑜灵山”是指同一位置。
  梁庄王墓 
  梁庄王墓原筑有内外茔园、园内地面建筑和地宫,历经沧桑,现存只有地宫、内外茔园的北半部基址,园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惟遍地散布的残砖败瓦表明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内外茔园长方形,南北向。现存外园东西宽250米,内园东西宽55米。内、外茔垣基址的解剖证明,外垣宽1.3米,是石皮土心墙(即以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垒成内外两堵墙,再用土充填其间),并培土作护坡;内垣宽1米,是砖皮石心墙(以砖砌内外两堵墙,其间充填小石块),也培土作护坡。墓葬(地宫)构筑在内茔园里的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设有封土堆,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墓道竖穴式,其底南高北低斜坡状,平长10.6、口最宽4.3米,北端底距地表深7米。修筑墓室是从墓道北端的垂直壁面向北凿岩掘进,形成隧洞,再在洞内用砖砌成墓室,粘合料是石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横前室,双穹窿顶,前、后室各设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墓室内空全长15.4、最宽7.88、高5.3米。墓道填土分五层:第一层是从墓外精选运来的土,未夯;第二和四层为石灰层,第三和五层则系原坑红褚岩,均经夯实。凿洞为室所掏出的土石,最后回填成封土堆,高约9、底径约50米。门洞为六层砖券,封门墙厚达1米。券洞顶之上,砌一堵挡土墙,直达第二层石灰层底。此墙头外加砌一堵高1.17米的碑墙,碑墙脚压在第四层石灰层面上。此碑墙嵌石质墓志两合,东西并列:东边的墓志较大,是《梁庄王墓》墓志;西边的墓志较小,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墓室墙体厚近1米,以六层砖砌成,地砖则只平铺一层。前室门为石质,但只有东扇门,西扇门已佚,门后的前室地砖面有一个长方形凹坑,是用来支垫“自来石”的。后室门为漆木质,已朽。后室设有壁龛、棺床和灯台:室中砌两座长方形棺床,中央用石条砌成的一座是为王的棺床;其西侧以砖接砌的略小的一座则系妃的棺床。甬道两侧各有一个砖砌灯台,东、西、北壁各辟一个壁龛。后室的穹窿顶有一处被盗墓分子炸陷而未垮塌的盗洞,说明盗墓分子未曾进入墓内。
  墓室内满铺一层厚2—7厘米的石灰层,葬具和随葬品都是置于石灰层面上的。因积水,其上还沉积有3—10厘米厚的淤泥层。由于墓葬底低于地下水位,墓室内积水深达3米,发掘时需要不停地排水。随葬品中的硬质器物,如金、银、玉、珠宝等均保存完好。而软质器物,如丝麻织物和人骨架全都腐朽;漆木棺椁、门屏、箱盒等也都或垮或朽,原置其内的器物因而散落,位置凌乱。由于墓内积水,致使一件原置后室灯台上的大陶缸(灯)竟漂至前室石门外的甬道中。随葬器物的位置虽然凌乱,但不少器物不易漂移,如铅锡冥器、铜、铁器主要出自前室,金、银、玉、珠宝器(原置棺椁和箱盒内)则主要出自后室。清理时,用托板将散乱的小件器物铲托取出。
  据初步统计,墓内的随葬器物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和珠饰宝石有4800余件,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这批金银玉器既有单件成器的,也有由多饰件组成一器的,型式多样。
  梁庄王墓的发掘,使大批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只完成了室内整理的第一阶段工作,即将开始全面的整理工作。

梁庄王与朱元璋是什麽关系?
提示:

梁庄王与朱元璋是什麽关系?

朱瞻垍  朱瞻垍
  明梁庄王,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封为梁王。明仁宗第九子,生于永乐九年(1411)六月十七日,十四岁(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十九岁(1429年)就藩湖广安陆州,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三十岁,于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坪山之原”。《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载,王妃魏氏于宣德八年(1433)被册封为梁王妃,时年21岁。正统六年梁庄王薨,她“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1451)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由此可见,王与妃的薨期差距十年;王志的“瑜坪山”与妃志的“瑜灵山”是指同一位置。
  梁庄王墓 
  梁庄王墓原筑有内外茔园、园内地面建筑和地宫,历经沧桑,现存只有地宫、内外茔园的北半部基址,园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惟遍地散布的残砖败瓦表明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内外茔园长方形,南北向。现存外园东西宽250米,内园东西宽55米。内、外茔垣基址的解剖证明,外垣宽1.3米,是石皮土心墙(即以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垒成内外两堵墙,再用土充填其间),并培土作护坡;内垣宽1米,是砖皮石心墙(以砖砌内外两堵墙,其间充填小石块),也培土作护坡。墓葬(地宫)构筑在内茔园里的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设有封土堆,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墓道竖穴式,其底南高北低斜坡状,平长10.6、口最宽4.3米,北端底距地表深7米。修筑墓室是从墓道北端的垂直壁面向北凿岩掘进,形成隧洞,再在洞内用砖砌成墓室,粘合料是石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横前室,双穹窿顶,前、后室各设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墓室内空全长15.4、最宽7.88、高5.3米。墓道填土分五层:第一层是从墓外精选运来的土,未夯;第二和四层为石灰层,第三和五层则系原坑红褚岩,均经夯实。凿洞为室所掏出的土石,最后回填成封土堆,高约9、底径约50米。门洞为六层砖券,封门墙厚达1米。券洞顶之上,砌一堵挡土墙,直达第二层石灰层底。此墙头外加砌一堵高1.17米的碑墙,碑墙脚压在第四层石灰层面上。此碑墙嵌石质墓志两合,东西并列:东边的墓志较大,是《梁庄王墓》墓志;西边的墓志较小,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墓室墙体厚近1米,以六层砖砌成,地砖则只平铺一层。前室门为石质,但只有东扇门,西扇门已佚,门后的前室地砖面有一个长方形凹坑,是用来支垫“自来石”的。后室门为漆木质,已朽。后室设有壁龛、棺床和灯台:室中砌两座长方形棺床,中央用石条砌成的一座是为王的棺床;其西侧以砖接砌的略小的一座则系妃的棺床。甬道两侧各有一个砖砌灯台,东、西、北壁各辟一个壁龛。后室的穹窿顶有一处被盗墓分子炸陷而未垮塌的盗洞,说明盗墓分子未曾进入墓内。
  墓室内满铺一层厚2—7厘米的石灰层,葬具和随葬品都是置于石灰层面上的。因积水,其上还沉积有3—10厘米厚的淤泥层。由于墓葬底低于地下水位,墓室内积水深达3米,发掘时需要不停地排水。随葬品中的硬质器物,如金、银、玉、珠宝等均保存完好。而软质器物,如丝麻织物和人骨架全都腐朽;漆木棺椁、门屏、箱盒等也都或垮或朽,原置其内的器物因而散落,位置凌乱。由于墓内积水,致使一件原置后室灯台上的大陶缸(灯)竟漂至前室石门外的甬道中。随葬器物的位置虽然凌乱,但不少器物不易漂移,如铅锡冥器、铜、铁器主要出自前室,金、银、玉、珠宝器(原置棺椁和箱盒内)则主要出自后室。清理时,用托板将散乱的小件器物铲托取出。
  据初步统计,墓内的随葬器物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和珠饰宝石有4800余件,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这批金银玉器既有单件成器的,也有由多饰件组成一器的,型式多样。
  梁庄王墓的发掘,使大批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只完成了室内整理的第一阶段工作,即将开始全面的整理工作。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领队梁柱
http://baike.baidu.com/view/2740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