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分析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分析

8.7.1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根据河南省各县 (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情况,参考相关文献,本次研究制定了 5 个安全等级,即Ⅰ (不安全状态)、Ⅱ (较不安全状态)、Ⅲ (一般安全状态)、Ⅳ(较安全状态)和Ⅴ (安全状态)。由于评价的是 “安全度”,因此综合安全值越高,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在人为活动胁迫条件下的抗干扰性就相对较强,生态状况就越好,反之则差 (表 8.9)。 表 8.9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标准综合评判 8.7.2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分析 8.7.2.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评判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可知 (表 8.10),在评价的 34 个县 (市)里,有 4 个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状况处于 “不安全状况”,分别为巩义市、新密市、渑池县和陕县。其生态安全综合值均接近上限。状态表征处于 “较不安全状态”的有义马市、西峡县、嵩县、商城县、宝丰县等,共 20 个评价单元,占评价单元总数的58.82% 。其中,近 80% 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综合值处于中下等水平,义马市更是接近不安全状态。状态表征处于 “一般安全状态”的有息县、新蔡县、虞城县和封丘县等,共10 个评价单元,占评价单元总数的 29.41% 。其中 80% 其生态安全综合值位于 0.6 ~ 0.7之间,由此说明,虽然处于 “一般安全状态”,这些评价单元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也并不乐观 (图 8.3 至图 8.6)。 8.7.2.2 评价结果总体评判分析 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表 8.11)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总体状况处于 “较不安全状态”(图 8.7)。 表 8.10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从系统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土地自然资源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土地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图 8.8,图 8.9)具体评判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状态的评价区域,如新密市、渑池县、巩义市、陕县等,都是由于土地资源因素和土地经济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导致的,或者说,这些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不安全性的大部分动因是具有“结构型不安全”类型的。该地区位于丘陵区,植被覆盖较差,耕地压力较大,人均后备土地资源储备明显不足,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土地自然资源质量有降低趋势。此外,新密市、巩义市等还存在由于土地污染现象加重,水质下降、治理投入资金相对污染速度较低而导致的社会生态环境不安全状况。 图 8.3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 图 8.4 处于不安全状况的样点 (区)分布 图 8.5 处于较不安全状况的样点 (区)分布 图 8.6 处于一般安全状况的样点 (区)分布 图8.7 安地资源生态土全综合评价图 图8.8 全地自然生态安土系统安全评价图 图8.9 安地经济生态土全系统评价图 (2)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状态的评价区域有义马市、西峡县、嵩县、商城县等,该区域在地形地貌上有平原和丘陵。平原地区的土地资源生态不安全表现为以人类活动胁迫为主的不安全动因,具体表现为人均耕地压力较大,人口密度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严重; 丘陵地区的土地资源生态不安全表现为人类活动和环境胁迫兼有的不安全动因,具体表现为人均耕地压力较大,森林覆盖率低,耕地质量指数低,环境污染治理强度差等,该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破坏较大,功能退化且不完全,受外界干扰恢复困难,生态问题较大,生态灾害也比较多。 (3)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状态的有息县、新蔡县、虞城县、封丘县等,大部分属平原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相对较多,农田旱涝保收率较高,水土流失面积百分比偏低,单位土地工业 “三废”负荷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较高。总之,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 表 8.11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因素安全值排序 续表

2,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也就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土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着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状况。尽管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其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或者说,超过了一定限度,土地生态系统就是不安全的。因此,在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之前,研究和深入理解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体来讲,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或立地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在因素;而人文因素或人的活动则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外在动因,二者共同作用促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 6.1.1 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条件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质量,进而影响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气候、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和植被条件等。 6.1.1.1 气象气候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错的边缘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8~15.5℃。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在550~1295mm之间。气候变化异常,较常产生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等各种气象灾害。这些灾害在豫西山地丘陵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尤其是豫西南地区降雨量大,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从而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度。总体来说,气候适宜,土地质量高,土地生态的安全性就好。 6.1.1.2 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条件之一。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黄淮平原地形条件好,水土流失少,土地质量相对高,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大,安全性高;反之,诸如豫西、豫西北山地、黄土丘陵区地形条件不好、坡度大的部分区域,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受到的限制大,在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土地质量退化,生态安全性就差。 6.1.1.3 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为既是资源又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用地类型。水资源总量的多少、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并不丰富,且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分布极为不均。其分布与降水的总趋势大体一致,径流的高低值区与多雨、少雨区彼此相应。基本上是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且由西至东递减。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土地及人口分布组合很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容易引发一系列水资源生态问题。 6.1.1.4 植被条件 植被条件通过土地表层覆盖度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植被多样化、覆盖度较高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水保土作用,生态防护性能和土地生态安全性就高。 6.1.2 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各种开发利用活动的载体,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反过来也受着人类活动———例如,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等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粗放型经营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社会、经济行为和技术政策条件就是人文因素。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等。 6.1.2.1 人口因素 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构成、人发展、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最早环境安全的由来便是考虑到人口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之多。美国著名环境专家Lester.R.Brown于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国与国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森林减少、工业“三废”、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越来越强烈地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在土地生态系统上,人类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占用,打破了原来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过度消耗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品,增加了对土地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对生态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总之,人口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6.1.2.2 经济因素 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人类为了尽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严重失衡。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就集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才会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过程。它们通过人口、产业集中、地域扩散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非农化;通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改变原来土地的利用结构。在此过程中,农耕地向非农业用途转化尤为突出。城市用地迅猛地挤占周围的农用地,使部分区域的农业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很难维持。 6.1.2.3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技术的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技术也不断提高,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例如,生态退耕、沙地治理、提高林地和湿地面积等等对土地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另一方面,如果土地利用方式由于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对生态安全造成影响,例如,过度耕垦、不合理规划、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现象,都会导致土地资源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下降。

3,金马高速公路的介绍

金马高速,即江苏省淮安市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金马高速公路起于331省道与332省道黎铜线的交叉附近处,顺沿331、332省道金宝南线金湖城区南环线向西延伸,跨越宁淮一级公路后,与宁淮高速公路相衔接。全长23.347公里,宽28米,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千米/小时。12010年8月,金马高速开工建设,2013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

4,金马高速公路的基本信息

金湖社会各界对高速公路的渴盼之情有其历史原因。由于被白马湖、高邮湖和宝应湖三面环绕,处于水网地区,建设公路的成本大、技术难度大,多年来,金湖的公路建设步伐较慢。而最让金湖人引以为憾的是,在规划、建设宁淮高速公路时的那次失之交臂。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义贵回忆说:“本来是可以将宁淮高速路线位向东移,经过金湖县。但当时省里考虑到如此一来穿过安徽天长县的里程太长,协调难度比较大,因此选取了安徽天长县在江苏境内最窄的仅14公里的地方穿过。于是线位只能采取目前宁淮高速的形式,金湖县因此失去了通高速公路的机会。” 此后,金湖成为淮安唯一和江苏仅有的两三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2010年,省交通运输厅决定开工建设省道331,这使得金湖县城可以直接连接到宁连一级公路和宁淮高速。淮安市委市政府和金湖县委县政府紧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最终将这条公路的建设标准从一级公路提升为高速公路,并定名“金马高速”。金湖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由此诞生。这条精心打造3年多的高品质高速公路,虽然仅23.347公里长,却是37万金湖人期盼多年的一个“梦”。它实现了金湖境内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10年8月27日上午10时,金马高速公路在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与淮金公路交汇处举行盛大开工典礼。金马高速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淮安市从此开启“县县通高速”的新时代。至此,淮安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3.77公里,相当于德国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领先水平。 2011年4月15日,金湖段项目部已完成路基和桥梁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2011年5月10日,该工程总体完成累计产值4200万元,累计完成占合同总造价的42%。全线路基工程施工均已进入96区第二层,路基总土方量74万方,已完成约45万方,完成量占总量的61%;桥梁工程基础施工已全部完成,下部构造施工完成70%左右,上部预制箱梁等施工也陆续开展。 2011年11月7日上午,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梅正荣一行来淮安,视察在建的金(湖)马(坝)高速公路工程,实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据介绍,自2010年8月27日开工建设以来,建设、施工单位积极克服资金紧、拆迁难、杆线迁移滞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截至11月7日,全线共完成投资3.8亿元,三个路基标完成建安产值近1.2亿元,占路基标合同工程总价的32.6%。 2011年11月21日下午,市长高雪坤带领副市长蔡敦成、市政府秘书长窦立夫、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殷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姜筱卉及市相关机关单位负责人视察金马高速公路进展情况。金湖县委书记陶光辉、县长肖进方,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义贵、市交通建设处处长张睿等陪同调研。 2012年5月11日下午,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一行来金视察金马高速公路建设进展情况,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国君、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徐效文、金湖县委书记肖进方、县长龚晓琴等陪同调研。全线共完成投资50926万元,完成实物工作量26500万元,完成64%的路基土方、75%的钻孔灌注桩、37%的箱梁、48%的立柱、79%的涵洞和88%的通道施工。 2012年8月6日,金马高速金湖段工程即将进入路面施工阶段。 2013年4月7日,金马高速金湖段顺利完成了沥青下面层800米试验段摊铺。本次试验段的铺筑是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首项工程施工方案要求,在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金马高速总监办和监理单位的全程指导下开展的。经检测,施工质量、人员机械组合均满足要求。该段沥青下面层试验段的顺利铺筑,标志着金马高速金湖段路面工程沥青面层施工进入实施阶段,为该工程年底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8月6日上午,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永安来淮调研金马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情况,淮安市副市长唐道伦、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效文以及盱眙、金湖分管交通副县长、交通运输局长等陪同调研。金马高速公路工程钻孔桩、承台、系梁、立柱、墩台、盖梁、现浇箱梁、桥面铺装均全部完成;防撞护栏完成94.3%;路面底基层完成98%;路面基层完成93.4%;沥青封层完成88.3%;沥青下面层完成88.2%;沥青中面层开展试验段试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市长曲福田来我县视察金马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情况。县委书记肖进方,县长龚晓琴等陪同视察。金马高速工程已完成路基、沥青下层和中面层施工,正在进行沥青上面层施工,绿化、安保、收费系统调试等工程也进入扫尾阶段,预计年底前建成通车。在金马高速金湖收费站,曲福田说,尽管淮安的高速公路在全省密度很高,但有很多节点没有接通,尤其是金湖还没有接通高速。这次金湖的高速马上要修通了,不仅是金湖,也是全市人民的喜事,是全市人民的愿望。曲福田称赞金马高速公路建设者能够攻坚克难、高效推进,在淮安交通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12月28日,金马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金马高速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金湖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宣告金湖正式进入高速时代。金马高速让金湖真正融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荷花之都”是金湖的特色地域名片,生态环境美、湖鲜美食香是金湖特色旅游资源,享有“沪宁后花园”之美誉,每年前来金湖赏荷品湖鲜的游客人次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今年前来赏荷品湖鲜的游客多达122.6万人次 。金马高速的建成,让金湖的生态休闲旅游搭上了高速通道,大大方便长三角都市居民的假日游、自驾游,将有力推动金湖的生态旅游产业化,早日把金湖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百姓满意度高、生态环境美的“中国荷花之都”。尤为难得的是,金马高速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到金湖的地域色彩,根据“中国荷花之都”的地域名片,在金湖段设计了一个上跨的荷花造型的“荷花桥”,并在沿线规划了一处万亩荷花荡,做了一个可供停车的观景平台,以方便沿途的客人经过荷花荡时停车观赏。 金湖县委书记肖进方把金马高速形象地赞誉为开启县域发展高速时代的“三条路”:一是民生路,不仅仅是改善了金湖老百姓出行难的民生,而且是改善了淮安南三县往长三角地区,特别是长三角最发达地区-上海的连接,使得金湖与上海的路径更接近;二是强县路,使金湖与南京、上海的距离更接近了,真正融入了南京的一小时都市圈,让长三角都市圈的人能够更为便捷的享受金湖的优质生态、优质农副产品;三是跨越发展的道路,使金湖在时间、空间上更能够主动地融入到长三角发展,帮助金湖更好更快地实现淮安市委下达的“发展领先苏北,水平比肩苏中”目标。金马高速建成通车,圆了金湖人的高速公路梦,也打通了金湖充分发展的跨越之路,让当地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