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林聪传文言文翻译

林聪传文言文翻译

1. 关于林聪文言文翻译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 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 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 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 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 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 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 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 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 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 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 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 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 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 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2.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盗取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政权,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3.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4.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5. 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 ***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6.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2,林聪字季聪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聪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2. 宁德主要有哪些历史名人 历史上,宁德孕育出唐朝福建第一进士薛令之、宋代爱国主 义诗人谢翱、明朝爱国将领刘中藻、清朝著名虎将甘国宝、中国 世界语第一人林振翰、中国佛教协会首位会长圆瑛等一批杰出 人物。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 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 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 才。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应试得中。 开元中, 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薛 令之生前编著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自悼》、《灵岩 寺》等作品。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父郑 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郑虎臣受 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 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 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 郑虎臣曾 编《吴都文粹》一书,今犹存。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 南宋淳祐四年 (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 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 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曰 以穷经著述自娱。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 民自居,誓不仕元。 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 多才多艺。 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 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元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 由其亲属扶柩归里,葬于石堂山。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 《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 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 义》等数百卷。 传世之作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 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谢翱字皋羽,号晞髪子,又号宋累。 生于南宋淳祐九年 (1249年),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属福安市)人,后徙浦 城。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又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 南宋咸淳 三年(1267年),谢翱赴临安(今杭州)考进士,未举。不久, 作《宋祖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宋骑吹曲》十篇,被太常寺采 作朝廷乐曲。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即位后,翌 年,元军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龙岩、广 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 文天祥兵败撤退,仓促间与谢翱在赣州 章水上握别。 分手时,文天祥解下所佩端砚相赠。元军占领江 西,谢翱遂潜回寓居地浦城。 祥兴元年(1278年),在家务农的 谢翱不堪元人压迫,复辗转流离入浙江。三年后他获悉文天祥被 害于燕京柴市,悲不能禁,常独自一人行游于浙,每遇与文天祥相别时类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失声痛哭。 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铁 如意击石。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 发,客死他乡。 谢翱生前著书殆百卷,有《晞髪集》十卷、《晞 髪遗集》两卷、《晞髪遗集补》一卷及《天地间集》、《登西台 恸哭记》传世。 刘中藻字荐叔,号洄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出 生于福安市。 明崇祯六年( 1633年)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曾奉旨出山 海关慰劳守边三军。 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他待机回福 安,隐居彭洋。 后来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 出山协助唐王抗清,封郐给事中。 后唐王败殁于汀州,中藻组织 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两省之间, 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鲁王封他 为兵部尚书东阁学士。 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兵败退守 福安城,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 为了避免城 破之日清军屠城,刘中藻毅然选择自己赴死以保福安百姓,于 16奶年吞金自尽。生前著有《葛衣集》行世。 张以宁字志道,元大德四年(1300年)生于古田县官宦 之家。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 是闽东继谢翱之后又一位有全国性 影响的诗人。代表了境内元明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泰定 四年(1327年),张以宁考中进士,任浙江黄岩县判官,后升江 苏六合县尹。张以宁生前著述颇丰,惜多散逸。 1990年出版的 《全明诗》第一集,收录其不少逸诗。 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浦源人。 生于明永乐十三 年(1415年)。林聪幼承庭训,智力过人,日记数千言,下笔立 就。 曾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绩显著,不畏权势,弹 劾群奸,史称他“直声闻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风采”。正统五年(1440年),林聪中进士。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 聪任纠察刑狱。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擢拜林聪为左 佥都御史,命他前往山东赈饥。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发生 特大饥荒,朝廷复命林聪往赈,其。 3. 林聪是什么朝代 林聪(1417年-1482年10月6日)字季聪,号见庵,福建宁德七都人。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出生。明朝成化年间,官拜刑部尚书,父林观,擅诗文。 林聪幼承庭训,刻苦攻读。正统三年(1438年)中举人;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正统八年(1443年)任刑科给事中。 林聪耿直敢言,上任初即针对宁德县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课银额重等情况上《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但未被采纳。次年,福建参政宋彰定该矿岁课银3090两,比永乐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两。 正统九年(1444年),叶宗留领导矿工在闽、浙边区起义,与沙县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彼此呼应,声势很大。林聪再次上疏,极言福建银场课银之艰,乞速减免。 矿工起义被镇压后,明朝廷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建宁银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侵边,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仓促北征,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后,林聪多次上疏,抨击宦官擅政的诸多弊端。景泰元年(1450年),林聪迁都给事中。 当时,代宗废英宗的皇太子,立己子为太子,众人唯唯,独林聪认为不可。后也先将英宗放还,代宗担心于己不利,欲薄接礼,独林聪请求备銮接回。 林聪还上疏要求,将王振乱政与党恶之罪昭示天下,但代宗不置可否。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聪受命纠察刑狱,对冤狱给予平反。 当时,湖广巡按使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贪纵”,反遭邢端之攻讦,系狱经年。林聪查明邢端劣迹,上疏奏明,将邢端下狱,蔡锡获释。 当时,也先遣使入贡,自称“大元田盛可汗”。朝廷议论对也先的称呼,众大臣主张顺其自称为可汗,独林聪以为不可。 代宗不听,仍遵大臣议。景泰四年(1453年)初,迁林聪为春坊司直郎。 大学士商辂上书,言六科不可无林聪,代宗乃复林聪为吏科给事中。景泰五年(1454年)三月,林聪目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上疏弹劾权贵石亨等人倚势侵田,要求将擅占民田者治罪,并还田与民。 林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贬官或外调。因声望日隆,也遭到一些人的嫉恨。 景泰五年(1454年)冬,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挟持吏部、徇私荐举福建参政许仁达为巡抚以及泄私怨弹劾兵部主事吴诚等事。林聪因此被判死罪。 大学士高谷、礼部尚书胡滢皆为林聪抱不平,极力挽救。代宗遂诏释林聪,将其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升林聪为左佥都御史。受命前往山东赈饥。 林聪开仓济民,救活145万人。回朝复命后,升右副都御史。 天顺二年(1458年),林聪鉴于苛刑峻法下冤狱不断,上《乞缓重狱疏》,提出春判秋决的主张,使死刑犯得有时间上诉复审,减少冤狱。英宗纳其言,诏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 此制谓之朝审,遂成永制。天顺四年(1460年),曹钦谋反,官府镇压时累及无辜,林聪急令制止,并为无辜者辩冤。 成化二(1466年),江淮一带饥荒,朝廷命林聪前往赈灾。林聪奏请“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 赈饥回京后,升任右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林聪巡抚大同,苦心筹划,整饬军务,加强边备。 因积劳成病,于成化八年(1472年)辞官。成化十年(1474年),病愈后 *** ,掌南京都察院事。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虽已年过六旬,但仍“夙夜匪懈”,详核案件,为蒙冤的死囚平反,总数不下600人。由于秉公办事,声望益著。 成化十五年(1479年),与宦官汪直、定西侯蒋琬往辽东查办案件。成化十六年(1480年),上疏乞归未准;成化十八年(1482年)闰八月庚寅日(10月6日),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谥庄敏。灵柩归葬于宁德八都铜境山。 林聪著有《奏议》8卷、《见庵文集》14卷,有抄本流传。编辑本段相关文献明史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 正统四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 中官金英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之,不罪英。聪率同列劾镒、文畏势从奸,并及御史宋瑮,谢琚,皆下狱。 已而复职。聪又言瑮、琚不任风纪,二人竟调外。 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 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三年春,疏言:“臣职在纠察刑狱。妖僧赵才兴之疏族百口,律不当坐,而抄提至京。 叛人王英,兄不知情,家口律不当逮,而俱配流所。虽终见原,然其始受害已不堪矣。 湖广巡抚蔡锡以劾副使邢端,为所讦,系狱经年,而端居职如故。侍郎刘琏督饷侵隐,不为无罪。 较沈固、周忱乾没万计,孰为轻重?琏下狱追征,而固、忱不问。犯人徐南与子中书舍人颐,俱坐王振党当斩,乃论南大辟,颐止除名。 皆刑罚之失平者。”帝是之。 端下狱,琏得释,南亦减死,除名。东宫改建,聪有异论,迁春坊司直郎。 四年春,学士商辂言聪敢言,不宜置之散地,乃复为吏科都给事中。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 帝纳之。初,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 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 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五年三月,以灾异。

3,汪直的相关事迹

小时候的汪直很聪明,而他的聪明体现在了他的行为上。作为封建时代的人,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汪直的脑袋灵,读书应该还是有前途的。可惜汪直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做生意更有意思。不过他做的这个生意却很特殊。他对一般的货物流通不感兴趣,因为他发现了更赚钱的行道,那就是走私。我们知道明朝虽然没有海关收税,但是却有“片板不准下海”的禁海令。汪直的行为其实就是杀头大罪。不过中国自古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格言,此时在汪直的眼睛里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杀头?恐怕还没有想过呢!汪直的走私经历最早应该是在东南亚开始的,因为那些地方太穷了,汪直的商品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汪直领略到了走私带来的利润。从这以后,汪直也开始了自己的不归路。在东南亚尝到甜头的汪直并不满意现有的成就,他发现远在离大陆千里之外的日本才是他真正的舞台。于是,汪直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东南亚市场,转而进军日本市场。事实证明汪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日本他赚到了更多的钱。史料描写汪直的赫赫威仪:“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舰可容纳两千人,甲板上可以驰马往来,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海上帝王般的汪直,在明廷却视为“东南祸本”,名列通缉令榜首。汪直作乱期间,在日本平户定居,从西班牙人手中倒卖枪支,促使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日本,由冷兵器时代向着热武器过渡,当时日本各个家族兵力大概也就3000左右,而汪直则有多达5000多人的装备精良的武装,对于一个外来者,堪属奇迹。2000年,日本长崎县福江市的12名日本人在王直原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捐资修建了汪直墓。汪直墓引起了网络和舆论对汪直的功过是非的激烈争论。据报道2005年1月31日晚,两位认为汪直是汉奸的大学教师郭泉、邬伟民砸毁了汪直墓碑。其中的郭泉后因罪而被捕。

4,陈钺的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有:《西方七国首脑的经济政策协调》、《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新起点》、《黄河三角洲外向型资源开发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出口信贷》、《跨国公司》、《通货膨胀概说》、《垄断财团大公司》等20多部;在日本、韩国参与发表关于环黄海经济圈跨国经济合作问题的专著6部;参与天津市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获天津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七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天津市调查研究优秀成果奖,获中国咨询决策中心一等奖一项;1999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著作奖。

5,林聪传文言文翻译

1. 关于林聪文言文翻译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 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 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 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 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 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 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 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 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 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 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 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 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 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 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2.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盗取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政权,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3.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4.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5. 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 ***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6.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6,林聪字季聪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聪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2. 宁德主要有哪些历史名人 历史上,宁德孕育出唐朝福建第一进士薛令之、宋代爱国主 义诗人谢翱、明朝爱国将领刘中藻、清朝著名虎将甘国宝、中国 世界语第一人林振翰、中国佛教协会首位会长圆瑛等一批杰出 人物。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 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 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 才。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应试得中。 开元中, 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薛 令之生前编著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自悼》、《灵岩 寺》等作品。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父郑 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郑虎臣受 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 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 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 郑虎臣曾 编《吴都文粹》一书,今犹存。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 南宋淳祐四年 (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 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 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曰 以穷经著述自娱。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 民自居,誓不仕元。 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 多才多艺。 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 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元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 由其亲属扶柩归里,葬于石堂山。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 《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 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 义》等数百卷。 传世之作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 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谢翱字皋羽,号晞髪子,又号宋累。 生于南宋淳祐九年 (1249年),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属福安市)人,后徙浦 城。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又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 南宋咸淳 三年(1267年),谢翱赴临安(今杭州)考进士,未举。不久, 作《宋祖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宋骑吹曲》十篇,被太常寺采 作朝廷乐曲。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即位后,翌 年,元军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龙岩、广 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 文天祥兵败撤退,仓促间与谢翱在赣州 章水上握别。 分手时,文天祥解下所佩端砚相赠。元军占领江 西,谢翱遂潜回寓居地浦城。 祥兴元年(1278年),在家务农的 谢翱不堪元人压迫,复辗转流离入浙江。三年后他获悉文天祥被 害于燕京柴市,悲不能禁,常独自一人行游于浙,每遇与文天祥相别时类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失声痛哭。 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铁 如意击石。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 发,客死他乡。 谢翱生前著书殆百卷,有《晞髪集》十卷、《晞 髪遗集》两卷、《晞髪遗集补》一卷及《天地间集》、《登西台 恸哭记》传世。 刘中藻字荐叔,号洄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出 生于福安市。 明崇祯六年( 1633年)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曾奉旨出山 海关慰劳守边三军。 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他待机回福 安,隐居彭洋。 后来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 出山协助唐王抗清,封郐给事中。 后唐王败殁于汀州,中藻组织 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两省之间, 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鲁王封他 为兵部尚书东阁学士。 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兵败退守 福安城,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 为了避免城 破之日清军屠城,刘中藻毅然选择自己赴死以保福安百姓,于 16奶年吞金自尽。生前著有《葛衣集》行世。 张以宁字志道,元大德四年(1300年)生于古田县官宦 之家。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 是闽东继谢翱之后又一位有全国性 影响的诗人。代表了境内元明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泰定 四年(1327年),张以宁考中进士,任浙江黄岩县判官,后升江 苏六合县尹。张以宁生前著述颇丰,惜多散逸。 1990年出版的 《全明诗》第一集,收录其不少逸诗。 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浦源人。 生于明永乐十三 年(1415年)。林聪幼承庭训,智力过人,日记数千言,下笔立 就。 曾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绩显著,不畏权势,弹 劾群奸,史称他“直声闻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风采”。正统五年(1440年),林聪中进士。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 聪任纠察刑狱。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擢拜林聪为左 佥都御史,命他前往山东赈饥。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发生 特大饥荒,朝廷复命林聪往赈,其。 3. 林聪是什么朝代 林聪(1417年-1482年10月6日)字季聪,号见庵,福建宁德七都人。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出生。明朝成化年间,官拜刑部尚书,父林观,擅诗文。 林聪幼承庭训,刻苦攻读。正统三年(1438年)中举人;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正统八年(1443年)任刑科给事中。 林聪耿直敢言,上任初即针对宁德县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课银额重等情况上《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但未被采纳。次年,福建参政宋彰定该矿岁课银3090两,比永乐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两。 正统九年(1444年),叶宗留领导矿工在闽、浙边区起义,与沙县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彼此呼应,声势很大。林聪再次上疏,极言福建银场课银之艰,乞速减免。 矿工起义被镇压后,明朝廷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建宁银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侵边,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仓促北征,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后,林聪多次上疏,抨击宦官擅政的诸多弊端。景泰元年(1450年),林聪迁都给事中。 当时,代宗废英宗的皇太子,立己子为太子,众人唯唯,独林聪认为不可。后也先将英宗放还,代宗担心于己不利,欲薄接礼,独林聪请求备銮接回。 林聪还上疏要求,将王振乱政与党恶之罪昭示天下,但代宗不置可否。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聪受命纠察刑狱,对冤狱给予平反。 当时,湖广巡按使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贪纵”,反遭邢端之攻讦,系狱经年。林聪查明邢端劣迹,上疏奏明,将邢端下狱,蔡锡获释。 当时,也先遣使入贡,自称“大元田盛可汗”。朝廷议论对也先的称呼,众大臣主张顺其自称为可汗,独林聪以为不可。 代宗不听,仍遵大臣议。景泰四年(1453年)初,迁林聪为春坊司直郎。 大学士商辂上书,言六科不可无林聪,代宗乃复林聪为吏科给事中。景泰五年(1454年)三月,林聪目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上疏弹劾权贵石亨等人倚势侵田,要求将擅占民田者治罪,并还田与民。 林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贬官或外调。因声望日隆,也遭到一些人的嫉恨。 景泰五年(1454年)冬,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挟持吏部、徇私荐举福建参政许仁达为巡抚以及泄私怨弹劾兵部主事吴诚等事。林聪因此被判死罪。 大学士高谷、礼部尚书胡滢皆为林聪抱不平,极力挽救。代宗遂诏释林聪,将其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升林聪为左佥都御史。受命前往山东赈饥。 林聪开仓济民,救活145万人。回朝复命后,升右副都御史。 天顺二年(1458年),林聪鉴于苛刑峻法下冤狱不断,上《乞缓重狱疏》,提出春判秋决的主张,使死刑犯得有时间上诉复审,减少冤狱。英宗纳其言,诏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 此制谓之朝审,遂成永制。天顺四年(1460年),曹钦谋反,官府镇压时累及无辜,林聪急令制止,并为无辜者辩冤。 成化二(1466年),江淮一带饥荒,朝廷命林聪前往赈灾。林聪奏请“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 赈饥回京后,升任右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林聪巡抚大同,苦心筹划,整饬军务,加强边备。 因积劳成病,于成化八年(1472年)辞官。成化十年(1474年),病愈后 *** ,掌南京都察院事。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虽已年过六旬,但仍“夙夜匪懈”,详核案件,为蒙冤的死囚平反,总数不下600人。由于秉公办事,声望益著。 成化十五年(1479年),与宦官汪直、定西侯蒋琬往辽东查办案件。成化十六年(1480年),上疏乞归未准;成化十八年(1482年)闰八月庚寅日(10月6日),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谥庄敏。灵柩归葬于宁德八都铜境山。 林聪著有《奏议》8卷、《见庵文集》14卷,有抄本流传。编辑本段相关文献明史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 正统四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 中官金英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之,不罪英。聪率同列劾镒、文畏势从奸,并及御史宋瑮,谢琚,皆下狱。 已而复职。聪又言瑮、琚不任风纪,二人竟调外。 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 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三年春,疏言:“臣职在纠察刑狱。妖僧赵才兴之疏族百口,律不当坐,而抄提至京。 叛人王英,兄不知情,家口律不当逮,而俱配流所。虽终见原,然其始受害已不堪矣。 湖广巡抚蔡锡以劾副使邢端,为所讦,系狱经年,而端居职如故。侍郎刘琏督饷侵隐,不为无罪。 较沈固、周忱乾没万计,孰为轻重?琏下狱追征,而固、忱不问。犯人徐南与子中书舍人颐,俱坐王振党当斩,乃论南大辟,颐止除名。 皆刑罚之失平者。”帝是之。 端下狱,琏得释,南亦减死,除名。东宫改建,聪有异论,迁春坊司直郎。 四年春,学士商辂言聪敢言,不宜置之散地,乃复为吏科都给事中。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 帝纳之。初,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 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 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五年三月,以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