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阿济格被赐死,是因为他犯错还是因为手足相残?

阿济格被赐死,是因为他犯错还是因为手足相残?

李白《将进酒》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人选择活得长久,有人选择活得精彩。 纵观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一生,无疑属于后者。心志滞后于身体的成长,选择了精彩,便不能委屈,我命由我不由天,霸气侧漏。兄弟的敲打,丝毫没有改变其小孩子的性格,终于魂断三尺白绫,犹如夜空中的那一团焰火,总在最亮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01初露峥嵘 阿济格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其还有两位同胞弟弟,多尔衮、多铎。生母是阿巴亥,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地位类似于皇后)。母凭子贵,以及占了年纪上的便宜,可以想象,阿济格兄弟那种天真烂漫,对于戎马一生的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心理上巨大的慰藉,惹得其舐犊之情爆棚。 于是,年纪轻轻阿济格,成了镶黄旗旗主,位居四小贝勒之列,地位仅次于年长许多,战功卓著的四大贝勒。但其也并非只靠着父亲庇佑,早在1625年,年仅十九的阿济格,奉努尔哈赤之命,与五哥莽古尔泰驰援,蒙古科尔沁部的堂侄女婿奥巴,打败了入侵的察哈尔林丹汗。次年更是以区区6名随从,杀入酋长牧所,射杀敌将,大败蒙古巴林部。 阿济格 02能征善战 太祖病逝后,皇太极继位。成长的阿济格,战斗天赋进一步展现。 先是在1627年后金进攻锦州,明守将满桂“沿城环列枪炮”,阻止后金直接攻击锦州城。因离城太近,不利于八旗骑兵发挥,主帅皇太极本想诱敌出城,不想明守将满桂按兵不动,遂下令进攻,遭到三大贝勒反对。 皇太极怒斥:先汗攻宁远不克,朕攻锦州又不克,还奢谈什么后金国威? (两次都攻不下来,还要不要脸?) 说完率先攻城。阿济格紧随其后,奋勇杀敌,带动了其他贝勒。打得满桂身中数箭,率兵撤入城中。 两年后,皇太极率军绕开山海关。在遵化,遇到了来驰援的山海关4000精锐,阿济格此役斩杀了,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无奈之下袁崇焕急点九千轻骑兵,两天一夜赶往京城,与祖大寿合兵一处与后金军展开厮杀。战斗直至阿济格座骑战死,才鸣金收兵,而明朝主将袁崇焕的甲胄,更是被箭射得像刺猬一样,可见战斗之惨烈,也足见阿济格的勇猛。 皇太极 03态势变化 虽说清军在与明朝的作战中,胜多负少。但袁崇焕的两次大捷令到大清,付出了惨痛代价。《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清太祖很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受到重创,不久后离世,可见双方处在战略相持的阶段。 直到1642年,原本锦州外城守将密谋降清,不想事情泄露,皇太极只能提前进攻。战斗中,阿济格身先士卒,首先登上城楼,取得了锦州外城的胜利,且堂兄齐尔哈朗失利的情况下,重创洪承畴率领的援军,夺取了明军的粮饷。洪承畴无奈退守松山。次年副将引清兵入松山城,活抓了洪承畴。经此一役,形式发生了变化,大清由战略相持,变成了进攻态势。 洪承畴 04兄弟敲打 上述展现了阿济格的进攻才华,于此截然相反的是其个人政治上,极度不成熟。似乎战功卓著,更显得其有任性的资本。先是准许了多铎与国舅阿布泰之女的婚事,既不上奏皇太极,也不与众贝勒合议。犯了大忌,因为阿布泰之人手脚不干净,曾在太祖国丧期间,盗走了努尔哈赤的头盔,在皇太极眼里是“谗恶”之人。 其次,虽然能征善战,但阿济格也好货。其曾直言不讳:不愿攻城,愿入明边。因为掠夺财物来得容易。史料记载阿济格军队的形象是:如渔人入水捕鱼,擒之以手,夹之以肋,又复衔之以口。手脚并用还不算,连嘴巴都用上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阿济格部下的贪婪,侧面反映出阿济格本人,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于1636年胜利之后,阿济格只顾着率领亲兵返回沈阳,丢下辎重部队。若不是明军吓破胆,后果不堪设想。 不论是皇太极主政,还是多尔衮摄政,念及战功又是亲兄弟,都只是对阿济格稍加惩罚,略加敲打。如此,虽战功卓著,但其镶白旗旗主变成了多尔衮,爵位也仅仅是郡王。 多铎 05神经刀特性 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其命令阿济格与多铎,兵分两路扫平南明、大顺政权。值此关键时刻,不想阿济格又犯了“好货”的毛病,竟然绕道,向蒙古各部索要马匹,迟迟不动身南下,令到多尔衮火冒三丈。等到多铎与李自成正面交锋之时,阿济格从侧面攻击,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一路追击李自成,又来了次“坑弟”。传回消息说,李成已死。搞得多尔衮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事毕,阿济格说是摆乌龙,李自成没死。搞的多尔衮气愤地说了一句“岂有如此欺诳之理”。由此,多尔衮对于一母同胞,有了厚此薄彼。 1. 以无子嗣为由,过继多铎的儿子多尔博; 2. 1649年,多尔衮提拔多铎为辅政叔王; 多尔衮

2,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亲兄弟。 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实际上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努尔哈赤极为宠爱的大妃阿巴亥。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是第十四子,多铎是第十五子。按理来说,写清宫剧三人因为血缘关系,应该是最密不可分的同盟,不论是写多尔衮也好,还是写多铎也好,阿济格应该都是重要人物。 人物故事 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这种勇猛而无心机的人,用途最多的就是打仗。因此基本他大多数时间都被派出去在外边打仗了,虽然有时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皇太极,但又因为他立下新战功原谅了他。 真正让阿济格出现在政治核心时,是在皇太极突然驾崩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争位,阿济格站在了多尔衮这边,与多铎一起支持多尔衮当皇帝。 后来因为多尔衮只有两白旗支持,虽然势力很大,但如果强行上位,可能会令八旗分裂。为了维护统治,最后决定让六岁的福临继位,从此多尔衮开始了他的摄政之路,而阿济格和多铎自然成为了他的左右手。

3,多尔衮和阿济格感情是不是很深?

情同手足用在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身上毫不为过! 只不过历史资料中,记载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情深的事情比较多,而记载多尔衮和大哥阿济格之间的事情比较少,哪怕是在热门影视剧中,阿济格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和自己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所生育的这三个儿子中,多尔衮是耀眼的“明星人物”!而这个“明星人物”在短短的38年生命历程中,不仅为了给母亲阿巴亥报仇操碎了心,为了自己挚爱的女人庄妃操碎了心,为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也是操碎了心! 多尔衮亲征,八王围大同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头衔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量山西士绅百姓本就深受清朝暴政之苦,纷纷响应起事。 仅仅一个月,山西反清义军遍地而起,朔州、浑源、岢岚、保德、宁武、忻州、泽州、蒲州等地有的起事有的被起义军攻克,清朝在山西只剩下省会太原等极少数地区还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股反清运动很快又波及周围省份,导致陕西王永强等人起兵反清。 这突然的情况,让清朝猝不及防。 原本正在前往大同途中的阿济格闻报后立即加快行军速度,飞速赶往大同。 多尔衮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整的焦头烂额。此时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兵力有限,而山西属于北方腹心之地,不容有失,多尔衮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

4,多尔衮和阿济格关系怎样

情同手足用在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身上毫不为过! 只不过历史资料中,记载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情深的事情比较多,而记载多尔衮和大哥阿济格之间的事情比较少,哪怕是在热门影视剧中,阿济格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和自己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所生育的这三个儿子中,多尔衮是耀眼的“明星人物”!而这个“明星人物”在短短的38年生命历程中,不仅为了给母亲阿巴亥报仇操碎了心,为了自己挚爱的女人庄妃操碎了心,为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也是操碎了心! 多尔衮亲征,八王围大同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头衔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量山西士绅百姓本就深受清朝暴政之苦,纷纷响应起事。 仅仅一个月,山西反清义军遍地而起,朔州、浑源、岢岚、保德、宁武、忻州、泽州、蒲州等地有的起事有的被起义军攻克,清朝在山西只剩下省会太原等极少数地区还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股反清运动很快又波及周围省份,导致陕西王永强等人起兵反清。 这突然的情况,让清朝猝不及防。 原本正在前往大同途中的阿济格闻报后立即加快行军速度,飞速赶往大同。 多尔衮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整的焦头烂额。此时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兵力有限,而山西属于北方腹心之地,不容有失,多尔衮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