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石鼓的意义是什么?
镇宅旺宅。 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 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2,石鼓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是:镇宅旺宅。 石鼓本身是一种石头雕刻的落地摆件,只是它并不被人们摆放在室内空间,而是被人们摆放在大门口两边,目的就是为了彰显个人的身份地位,因为在古时候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摆放石鼓的,只有个别的权贵才可以摆放。 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石鼓已经是每户人家都可以摆放的了,而且它在风水中还具有着镇宅化灾的吉祥寓意,是一种非常吉利的镇宅旺宅摆件。 扩展资料 摆放禁忌 一、忌体积过大 当我们在摆放石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体积大小,一方面是因为石鼓的体积过大反而会对家中的风水十分不利,这会影响着家人日后的财运;另一方面是因为石鼓是一种摆放在家门口的落地摆件,如果它的体积过大,就会影响到家人的正常通行,导致家人通行不畅,甚至会因为挡住了气流而导致财运不济。 二、忌图案不吉利 石鼓是有纹路图案的,很多人都会将石鼓雕刻成石狮子的形象,因为石狮子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辟邪镇宅的吉祥的动物。但是如今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雕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图案都能够作为石鼓图案摆放在大门口的,比如老虎就不行,它会反过来驱逐财运进门。
3,《国家宝藏》热播讲的是什么?
《国家宝藏》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国家宝藏》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 《国家宝藏》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 扩展资料 《国家宝藏》由央视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故宫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特展——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藏入驻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27位“国宝守护人”透过节目的核心元素能够看出《国家宝藏》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 《国家宝藏》的热播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它走向历史的纵深,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凝练于舞台的同一片时空之下,让古老和年轻握手,让庙堂与江湖互动,让古代与现代对话。一句“让国宝活起来”,是《国家宝藏》的初衷,也是它的行动及收获。 《国家宝藏》让古典文化不仅“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更“燃”了起来,引导更多的内容生产投向古典文化,让更多的历史符号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活着的传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宝藏》
4,如何评价今年最好的 CCTV 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毫无疑问是今年最值得推荐的节目,没有之一。 《国家宝藏》第一期介绍了三件文物: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乾隆皇帝的“各种釉彩大瓶”和先秦时期的石鼓。 这三个文物里面,狗哥印象最深刻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上面那些几千年前刻下的汉字,不仅记载着历史,也是汉字演化至今不可缺失的一环,向先祖致敬,如果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现在的狗哥了。 在这里,狗哥补充一些关于石鼓的信息,增进大家的了解。 石鼓一共有十面,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每个石鼓重约一吨。 《国家宝藏》中已经有介绍,石鼓上面刻着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文字,其内容是以十首为一组的组诗,因为刻在石鼓上,所以被称为“石鼓文”。上面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从公元七世纪初在雍县发现以后,当时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就都推崇石鼓上的书法,杜甫也曾在诗里写到,“陈仓石鼓久已讹”,韦应物、韩愈和苏轼,都专门它做过诗,所以它和文学家的关系也是极其密切的。在金石学里面,从欧阳修的《集古录》起,都把石鼓作为刻石中最重要的遗物。 节目中,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出演了关于石鼓的前世故事,饰演司马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宁可犯欺君之罪,也没有用假石鼓欺瞒后世子孙,其精神可歌可泣,而实际上,石鼓的故事比这还要曲折很多。 石鼓首次被发现是在唐朝,后来在“安史之乱”时,先被迁往雍城城南,几个月后叛军逼近,为躲避战事,石鼓又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并对外宣称“毁失”。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韩愈等为此上书朝廷,但没有受到重视。后来,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和文化事业,重新上报朝廷,石鼓才终于从荒野被移至凤翔孔庙,但其中有一面在战乱之中遗失了。后来战乱接连爆发,庙里的九面石鼓也被盗运一空。 再后来,就到宋朝了,宋仁宗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下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石鼓的下落。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听到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十块大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消失百年之久的石鼓,但只找到了九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乍原石鼓还是没找到。 最后,消失了两百多年的乍原石鼓在太氏村被向传师找到,而石鼓已经面目全非了。上部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已经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节目里关于石鼓的“前世传奇”讲的大概就是上面一段历史故事。 前面我们讲到,石鼓一共有十面,经历最坎坷的一面是乍原石鼓,也是节目重点介绍的,但是剩下的九面没怎么介绍,也没具体说石鼓文上到底刻的是什么内容,狗哥再给大家补充一点相关信息。 石鼓上面刻的是十首一组的组诗,每首大概有十八九句。虽然石鼓文有所残缺,但是主要内容还是能看出来,是写整治道途,游观渔猎的,由于讲到畋猎的特别多,所以又被称为“猎碣”。 石鼓上的十首诗是有一定次序的,但是关于这个次序也有很多争论,现在一般采用施宿的次序:吾车、?F(qin)沔(min)、田车、銮车、酃(lng)雨、乍原、而师、马鉴、吾水、吴人。 “吾车篇”:记录了秦公打猎的情景; “?F沔篇”:描写的是?F水的美丽景色; “田车篇”: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銮车篇”: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酃雨篇”:记述秦公及随从涉?F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乍原篇”:叙述的是整修道路的事; “而师篇”:是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马鉴篇”: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吾水篇”:叙述的是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吴人篇”:写到的是吴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接下来,是关于石鼓的年代,对此,学者们历来争论不休。 唐代学者认为,石鼓出自周宣王时代,而宋代学者程大昌等认为是周成王时代,同样是宋代的郑樵则认为石鼓所刻的字是秦篆,应是惠文王之后。金人马定国认为,石鼓是西魏大统十一年(公元545),西狩岐阳时宇文泰所作。近代金石家大都相信它是秦刻石,具体什么年代还没有一致意见。 1958年,唐兰先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发表《石鼓年代考》一文,分别从铭刻的发展、文学史的发展、新语言的应用、字形的发展、书法的发展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分析,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石鼓的制作年代应该是在秦献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 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杨宗兵先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再度讨论石鼓年代问题,杨宗兵先生倾向于“秦文公说”,他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所作。 总体来看,无论是“秦献公说”还是“秦文公说”,“主秦说”已基本是学界普遍的观点,石鼓的历史,距今至少有2300年了。 最后,想用石鼓的守护人梁家辉,在介绍石鼓时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它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